“知假卖假!宝妈销售假冒“贝亲”奶瓶获利20万被判刑,事件追踪揭秘!”

“知假卖假!宝妈销售假冒“贝亲”奶瓶获利20万被判刑,事件追踪揭秘!”"/

根据您提供的信息,这似乎是一起涉及假冒伪劣商品销售的刑事案件。以下是对这一事件的简要分析和可能的追踪报道方向:
"事件概述:" 一位宝妈因销售假冒“贝亲”品牌的奶瓶,非法获利20余万元,最终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两个月。
"分析:" 1. "法律角度":销售假冒商品是违法行为,侵犯了商标权人的合法权益,同时也对消费者造成了潜在的健康风险。法院对此类犯罪行为的严厉打击,体现了对知识产权保护和消费者权益的重视。
2. "社会影响":此案可能引发公众对假冒伪劣商品问题的关注,尤其是涉及到婴幼儿用品的安全问题,社会影响较大。
3. "经济影响":非法销售假冒商品不仅损害了正规企业的利益,也破坏了市场秩序,影响了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追踪报道方向:" 1. "案件审理过程":报道案件审理过程中的关键证据、法庭辩论、判决依据等,让公众了解案件背后的法律逻辑。
2. "受害者情况":调查受害者(消费者)的受损情况,包括经济损失和可能的健康风险。
3. "犯罪团伙追踪":追踪报道该犯罪团伙的运作模式、销售网络、供应链等,揭示其如何规避法律监管。
4. "知识产权保护":分析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现状,探讨如何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5. "消费者教育":提醒消费者如何辨别真伪,提高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

相关内容:

封面新闻记者 宋潇 实习生 姚媛媛

一个两岁幼儿的母亲,自述为了贴补家用,竟销售起假冒的奶瓶和奶嘴,这起“知假卖假”的案件,近期就在成都法院开庭审理。

3月14日,记者获悉,日前,成都高新法院对一起销售假冒“贝亲”婴幼儿奶瓶的刑事案件作出一审判决,认定被告人郑某某构成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两个月并处罚金32万元。

“贝亲”“Pigeon”是注册商标,经过商标权利人多年运营,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母婴品牌。2023年6月起,郑某某通过不同电商平台注册多个网店,销售其低价购得的假冒“贝亲”品牌的奶瓶、奶嘴等,并以“非官方渠道的走私货”为噱头吸引消费者。其间,因消费者投诉售假,导致被平台强制关店。然而,她非但未停止售假行为,转而利用其亲属的手机号和微信收款码另行注册网店,以规避平台审核。

为了扩大经营范围、降低进货成本,她还弟媳周某某、妹妹郑某注册网店,向二人传授电商平台开店及运营方法,并提供假冒“贝亲”商品,形成“采购-销售-售后”网络。

令人唏嘘的是,郑某某还是一名2岁幼儿的母亲,其自述开店是为了照顾幼儿,赚钱补贴家用。2024年4月,成都市公安局东部新区分局根据消费者的报案线索,在广东省将郑某某抓获归案,现场还查获大量未售出的假冒“贝亲”奶瓶、奶嘴。经检验,产品挥发物质检测均不符合国家标准。

经审计,2023年6月至2024年5月期间,被告人郑某某售假金额高达61万余元,其自述获利20余万元。

法院审理认为,郑某某主观上明知所售商品系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且销售金额巨大,具有《刑法》规定的其他特别严重情节,依法应当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庭审中,其基本能够如实陈述其犯罪事实,法院综合考虑,认为郑某某虽然是初犯,但所售婴幼儿用品直接关系生命安全,相关假冒产品材质不合格的潜在危害远超普通商品,售假行为更是侵害他人商标权、扰乱市场秩序,社会危害性较大。因此依法判处有期徒刑三年二个月,并处罚金32万元。

承办法官表示,知识产权保护没有“情有可原”,在“人人皆可为卖家”的电商时代,经营主体更应敬畏法律、尊重创新,任何以侵害他人权益换取利益的行为,都将付出沉重的代价。

法官提醒,消费者在购物时应认准官方渠道,通过品牌官网、授权实体店或大型电商自营平台购买商品,警惕部分个人网络店铺的“超低折扣”。同时,消费者可保留购买记录及发票,遇到质量问题及时投诉至市场监管部门或平台,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助力打击售假链条。

封面新闻“求助报料平台”

参与方式:

1

扫描下方小程序码,填写详细内容,即可求助、报料。

2

打开“封面新闻”客户端,点击底栏“求助报料”按钮,进入求助、报料页面。

3

可以私信封面新闻的官方微博、微信或抖音账号,发起求助、报料。

4

您还可以拨打热线028—86969110,进行求助。

封面新闻将24小时实时解答、跟进,并提供相关协助(为保护隐私,相关信息将会保密,请放心)。

关于作者: 网站小编

HIS时尚网,引领前沿时尚生活。传递最新时尚资讯,解读潮流美妆趋势,剖析奢品选购指南,引领前沿生活方式。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