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激战终章,美的清仓小米股票,揭秘家电巨头股权博弈大结局”

“十年激战终章,美的清仓小米股票,揭秘家电巨头股权博弈大结局”"/

美的集团清仓小米股票的消息,表明两家公司之间长达十年的合作可能走到了尽头。这一决策可能基于多种原因,包括但不限于:
1. "战略调整":美的集团可能根据自身的长期发展战略,对投资组合进行了调整,认为清仓小米股票更有利于实现其战略目标。
2. "投资回报":经过十年的投资,美的集团可能认为从小米股票中获得的回报不符合其预期,因此选择退出。
3. "市场竞争":小米在智能家居、家电等多个领域与美的形成竞争关系,美的可能出于对竞争态势的考量,决定减少对小米的投资。
4. "财务状况":美的集团可能需要调整财务结构,清仓小米股票以优化资产配置。
5. "政策法规":也可能受到相关政策法规的影响,导致美的集团做出这一决策。
这一事件可能会对两家公司的未来合作以及行业竞争格局产生一定影响。对于美的集团而言,清仓小米股票可能是其战略调整的一部分,而对于小米来说,则可能需要寻找新的合作伙伴或投资者。

相关内容:

2025年3月,一则消息在资本市场掀起波澜:美的集团清仓了持有近十年的小米股票,套现总额近20亿元,获利约5.6亿元。这看似普通的资本操作,却暗藏两家巨头从“共生”到“博弈”的商业逻辑转变。这场跨越十年的博弈,不仅是中国智能生态链竞争的缩影,更是传统制造业与互联网新势力碰撞的鲜活样本。


一、从“双向奔赴”到“分道扬镳”:盟友关系的十年嬗变

2014年,美的与小米的牵手曾被视为“传统制造业+互联网思维”的典范。彼时,美的拥有全品类家电制造能力,而小米手握智能生态链入口和年轻用户流量。双方的合作逻辑清晰:美的为小米代工智能家电,小米则帮助美的加速智能化转型。方洪波曾公开表示:“融入时代系统是必然选择。”

然而,蜜月期仅维持数年。2016年,双方尝试打通“美居”与“米家”App数据,甚至联合开发支持小米手环联动的空调。但一场人才纠纷成为转折点——美的派驻小米的技术团队集体跳槽至后者,直接导致合作信任破裂。此后,美的转向华为鸿蒙生态,小米则扶持长虹代工,双方渐行渐远。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战略目标的错位。美的希望借助小米生态实现从“硬件制造商”向“智慧服务商”的转型,而小米则将美的视为供应链环节的代工方。这种角色认知的差异,为日后的竞争埋下伏笔。


二、清仓背后的三重逻辑:财务、竞争与战略转型

1. 财务投资的周期性退出

美的对小米的投资本质是财务性持股。2015年以12.73亿元成本入场,经历小米上市后的股价波动,最终通过分批套现实现约44%的收益率。尤其在2024年小米股价攀升至34.5港元时清仓,符合“获利了结”的资本逻辑。不过,戏剧性的是,2025年小米股价一度飙升至59.45港元,让美的被调侃“少赚40%”。但正如投资顾问所言:“锁定收益远比追求最高点更符合企业稳健性原则。”

2. 业务重叠的竞争压力

小米家电业务的狂飙突进,直接威胁美的基本盘。2024年,小米空调出货量680万台,线上市场份额达11.77%,跻身行业前三;其冰箱、洗衣机增速均超30%,价格带与美的子品牌华凌高度重合。更关键的是,小米以“极致性价比+智能互联”模式,持续挤压传统家电利润空间。美的不得不通过补贴降价应对,导致空调业务净利润率持续承压。

3. 战略路径的彻底分化

美的近年加速向ToB业务转型,2024年相关收入突破千亿,占总营收25.67%,重点布局工业机器人、新能源车零部件等领域。而小米仍以ToC业务为核心,手机+汽车贡献超60%收入,生态链依赖C端流量。这种“B端深耕”与“C端扩张”的路径差异,使得资本层面的切割成为必然。


三、生态链战争的启示:从共生到博弈的必然性

美的与小米的关系演变,揭示了中国商业生态链进化的深层规律:

1. 流量入口争夺决定话语权

小米凭借9亿台IoT设备激活量和“米家App”入口,牢牢掌控智能家居流量,而美的M-Smart系统仅覆盖1亿台设备。这种生态主导权的失衡,迫使美的必须另寻合作伙伴(如华为)以重构竞争力。

2. 跨界竞争改写行业规则

小米以“硬件+软件+服务”模式颠覆家电行业,用互联网思维降维打击。其空调线上均价2229元,比同类产品低10%-15%,通过牺牲硬件利润换取生态用户。这种打法倒逼传统厂商加速智能化投入,但也引发行业利润率整体下滑的隐忧。

3. 资本纽带难抵利益冲突

腾讯减持京东、阿里抛售小鹏等案例表明,当被投企业成为直接竞争对手时,资本联姻必然破裂。美的清仓小米,正是这种“竞合悖论”的典型体现。


四、未来战局:汽车战场的新维度对决

双方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布局,预示竞争将进入新阶段:

小米选择“造车革命”:SU7系列首年交付13.68万辆,2025年目标35万辆,计划通过“软件定义汽车”复制手机成功模式。

美的专注“幕后赋能”:与蔚来合作研发新能源车零部件,通过热管理系统、自动化产线等技术渗透产业链上游。

这种“终端品牌VS供应链技术”的对决,实则是两种商业哲学的碰撞:小米追求用户生态闭环,美的则试图以制造优势构建B端护城河。值得关注的是,美的已在海外建设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工厂,而小米加速布局自动驾驶技术,未来不排除在海外市场再度短兵相接。


五、传统巨头的转型困局与破局之道

这场清仓事件折射出传统制造企业的集体焦虑:

1. 智能化转型的“路径依赖”陷阱

美的早期希望通过合作快速获取智能化能力,却未能在自有生态建设上形成突破。反观海尔通过卡萨帝品牌实现高端化突围,证明“自主创新”比“借船出海”更具可持续性。

2. ToB转型的“平衡术”挑战

美的ToB业务增速虽快,但智能家居基本盘仍面临小米侵蚀。如何避免“新旧业务互相掣肘”,需要更精细的资源调配能力。例如,格力通过光伏空调实现能源业务突破,或是值得参考的差异化路径。

3. 全球化战略的“成本墙”

美的年报强调“缩小海外与国内制造成本差异”,但小米通过轻资产模式(代工+互联网营销)已实现家电出海。传统巨头如何将制造优势转化为全球品牌溢价,仍是待解难题。


结语: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美的与小米的十年博弈,本质是商业生态链从“互补共生”到“多维竞争”的必然进化。这场清仓事件并非终点,而是新一轮竞争的开始。对于行业而言,这种竞争将加速智能化、全球化进程;对消费者而言,更优质的产品与更激烈的价格战或将并存。而美的与小米的未来,或许正如方洪波所言:“深海、浅海都要敢于去。” 在商业的汪洋中,没有谁能永远避开风浪,唯有持续进化者方能破浪前行。


关于作者: 网站小编

HIS时尚网,引领前沿时尚生活。传递最新时尚资讯,解读潮流美妆趋势,剖析奢品选购指南,引领前沿生活方式。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