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林是万达集团的创始人,近年来确实在出售部分资产,其中包括万达广场。这可能是为了调整万达集团的资产结构,减少负债,集中资源发展核心业务。具体到王健林又卖万达广场的消息,可能涉及到万达集团的具体战略调整和市场操作。关于此类商业动态,建议关注官方公告或权威媒体报道以获取最准确的信息。如果您需要了解更多细节,可以提供更多背景信息,我将尽力提供帮助。
相关内容:
当坤华股权投资在2025年开年接连吞下宣城、铜陵等五座万达广场时,这场看似寻常的资本腾挪,实则是中国商业地产权力格局重构的微观缩影。王健林频繁出售核心资产的行为,早已超越简单的债务清偿逻辑,成为观察中国经济转型期企业生存策略的绝佳样本——在电商冲击、消费降级与资本寒冬的三重绞杀下,曾经睥睨天下的商业地产巨头,正通过断臂求生完成从“地主”到“管家”的惊险蜕变。这场蜕变中,既有对赌协议倒逼的财务妥协,也有轻资产战略的主动突围,更暗含险资抄底与实体凋零的残酷博弈。
债务冰山下的生存算术
万达商管高达300亿元的对赌协议,如同一柄达摩克利斯之剑悬于头顶。2024年永辉超市、苏宁易购等债权方的集体发难,将万达推向现金流断裂的悬崖边缘。出售资产绝非最优解,但却是唯一能在短期内凑齐救命资金的现实选择。每座万达广场约8-12亿元的售价,恰好覆盖单笔到期债务的利息窟窿。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操作,暴露出重资产模式在利率上行周期中的致命脆弱性:当商业地产年化收益率跌破4%,而融资成本攀升至7%时,资产规模越大反而成为财务负担。
更隐蔽的危机在于资产估值体系的崩塌。2024年杭州某万达广场司法拍卖流拍事件,揭示出商业地产真实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巨大鸿沟——评估价32亿元的资产,在七折起拍后仍无人问津。这使得万达不得不接受险资的“骨折价”收购:坤华股权投资以账面价值55%的折扣接盘,但要求附带十年经营权锁定条款。这种交易结构的本质,是将固定资产转化为带有对赌性质的金融产品,王健林用所有权换取时间,而险资则押注未来消费复苏的红利。
轻资产迷局中的权力让渡
万达宣称的轻资产转型,实质是一场商业话语权的慢性自杀。当管理输出取代产权持有成为主要盈利模式时,企业已从规则制定者降级为服务供应商。经营权保留协议看似巧妙——万达商管继续收取基础管理费(年营收的2%-5%)和超额利润分成(20%-30%),但这种收益建立在三个脆弱假设之上:
- 运营能力不可替代:万达引以为傲的招商体系正被龙湖、华润等对手复制,2024年新开业的37个万达广场中,首年出租率已从巅峰期的98%下滑至83%;
- 消费粘性持续存在:Z世代对标准化购物中心的兴趣衰减,2025年1月万达广场客流量同比减少12%,而同期太古里、TX淮海等策展型商业体增长27%;
- 资本耐心长期维系:险资坤华要求的内部收益率(IRR)达12%,若三年内未能达标,万达或将被迫接受更严苛的业绩对赌条款。
这种模式的最大悖论在于,当万达将重资产包袱甩给险资时,也亲手交出了商业地产最核心的定价权。未来的万达可能沦为“高级物业公司”,其命运不再取决于自身运营,而是险资股东的投资回报预期。
险资抄底与实体凋零的共谋
坤华股权投资的连续收购,揭开险资布局商业地产的隐秘战略。不同于传统开发商,险资追求的并非短期暴利,而是通过“逆周期收购+长期持有”构建抗通胀资产池。其底层逻辑包含三重算计:
- 利率套利空间:在国债收益率跌破2.5%的资产荒时代,收购万达广场可锁定5%-6%的净租金回报率,叠加资产增值预期,综合收益率远超固收产品;
- 资产负债匹配:寿险资金久期长达20-30年,与商业地产现金流高度契合,能有效缓解“长钱短投”的压力;
- 政策避险需求:监管层对险资投资不动产的鼓励政策(如偿二代下风险因子下调),使得商业地产成为规避股票市场波动的避风港。
但这种“金融炼金术”正在掏空实体经济的根基。当坤华们用资金优势批量收割打折资产时,实质是将商业地产异化为资本游戏的筹码。杭州某被收购万达广场的商户透露,新业主上任后立即将保底租金提高15%,同时削减营销预算30%,这种竭泽而渔的策略,加速了实体商业的恶性循环。
商业地产的物种进化论
万达广场的批量易主,标志着中国商业地产正式进入“后开发时代”。这个新时代的生存法则呈现三大突变特征:
- 资产证券化觉醒:REITs试点扩容使得商业地产流动性提升,2024年首单购物中心REITs发行溢价达28%,刺激更多机构投资者入场;
- 运营能力货币化:华润置地已将其商业运营系统模块化,以SaaS模式向中小开发商输出,年服务费收入突破15亿元;
- 空间内容化革命:大悦城通过“主题街区+IP孵化”将客流转化为私域流量,2024年会员消费占比提升至61%,摆脱对传统租金的依赖。
这些变革反衬出万达转型的迟滞。其引以为傲的“标准化复制”能力,在个性化消费浪潮中反而成为桎梏。当95后消费者在社交媒体吐槽“所有万达广场都长得一样”时,这个曾经定义中国商业形态的巨头,正面临被重新定义的危机。
行业地震的连锁反应
万达的收缩策略正在引发商业地产界的链式反应。中小开发商开始批量抛售存量资产,2025年1-2月全国商业用地流拍率攀升至41%;运营服务商开启价格血战,某二线城市购物中心管理费从6元/㎡/月暴跌至3.5元;更致命的是人才流失,万达商管2024年离职率高达29%,核心团队被字节跳动旗下星辰商业挖角。
这场地震的余波甚至冲击到消费产业链。某国产服装品牌坦言,万达渠道占比从35%骤降至18%,迫使企业转向抖音旗舰店与社区店;而餐饮连锁品牌则联合要求业主减免租金,否则集体撤店。商业地产的萧条,正在沿着供应链条向实体经济毛细血管渗透。
未来图景:废墟上的重生
在万达断腕求生的背后,隐约可见中国商业地产新物种的萌芽。三种可能的进化方向正在显现:
- 策展型商业体:如TX淮海通过艺术展览、限量发售等活动,将购物中心变为青年文化地标,坪效达传统模式的3倍;
- 社区商业枢纽:万科里模式通过嵌入菜市场、社区医院等民生设施,重构“最后一公里”消费生态,出租率稳定在95%以上;
- 元宇宙试验场:深圳某商场引入AR导航、数字分身试衣等技术,线上会员贡献45%的销售额,模糊物理与虚拟消费的界限。
这些新物种的共同特征,是跳出了“收租思维”的窠臼,将商业空间转化为内容平台与数据入口。与之相比,万达的轻资产转型仍停留在“物业管理”的初级阶段,其引以为傲的“万达速度”反而成为思维定式的枷锁。
王健林的抉择,最终将被历史评判为“壮士断腕”的果敢,抑或“饮鸩止渴”的短视?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藏在险资坤华那看似慷慨的收购条款里——当万达用二十年积累的资产换取喘息之机时,接盘者正摩拳擦掌准备享用这场资本的饕餮盛宴。商业世界的残酷法则在此刻显露无遗:没有永恒的帝国,只有适者生存的博弈。而穿过万达广场旋转门的消费者不会知道,每一次刷卡消费,都在为这个时代最宏大的商业叙事写下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