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窟的过百张脸孔
1600多年前,名为乐僔的和尚西游来到呜沙山,见山谷幽静,古树参天,又被夜间前方的奇景迷住了,一念之间,便有个想法——立誓要在此地立窟,这就是每人都敬重仰慕的莫高窟的缘起。
1600多年前,名为乐僔的和尚西游来到呜沙山,见山谷幽静,古树参天,又被夜间前方的奇景迷住了,一念之间,便有个想法——立誓要在此地立窟,这就是每人都敬重仰慕的莫高窟的缘起。
敦煌现有洞窟800多个、其中莫高窟佔整整735个。当天,它们气势磅礴有系统地站立于我们面前,并用其内涵(窟内的各种壁画与佛像)引领我们内进它的灵魂之底处;一甫进洞窟的躯干,见墙壁上生动而简朴的佛教内容、依然安然无恙的禅窟(意为僧房,也作禅修之用)、每个洞窟中央位置依旧傲然屹立的巨型佛像,自能想像当时僧人的修行日常、人民对佛教的虔诚、供养人(指那些出资开窟、塑像、绘画的各色人等)的贡献精神。眼前一切因佛而生的绝景,彷彿一见如故,吸引着我们顿时修身养性,慰藉所有人的心灵。
经过几天与洞窟的相处,学生众人莫不为之动容,各有各体悟,有一位来自香港大学的同学向明菡(Angie)作出分享:「十年前,我曾站立在莫高窟第158窟的佛像前方,当时太小了,无法理解当前风景;十年之后再机会再次来到佛像面前,彼此凝视那刻,我被其慈悲震慑了心,让我感动得流泪。」
事实上,我得要谢谢同学主动说出感受——因芸芸洞窟之中,你我能恰巧被同一个佛像感动过来,是一件既浪漫又何等难得的事。
事实上,我得要谢谢同学主动说出感受——因芸芸洞窟之中,你我能恰巧被同一个佛像感动过来,是一件既浪漫又何等难得的事。
158窟,此窟又被称之为「涅槃洞」,俗称「睡眠洞」。窟形为长方形,进深为7.28米,横长为17.20米,靠后壁有1.43米高的通长大台,大台上又有较矮小形如睡榻的小台,佛像即卧其上。佛坛上那尊涅槃像,表现了释迦牟尼涅槃时的情景:唇含笑意、并且双目半闭,不带丝毫凡人入卧终的痛苦及悲哀,相反犹如欣慰,满意地入睡,整个形态,表现了「寂灭为乐」的涅槃境界。虽凡人如我未能超越忧恼、忧苦,难断烦恼丝,但那一刻对佛像的凝视,空间即净止,让我突然回到当下的感知,感受着清净、自在、呼吸,活着的感觉,「涅槃」这境界,彷彿在释迦牟尼的见证下,被我拥有过片刻,顿时解脱,完全自在。
再补充,在研究院工作超过十多年的「敦煌硏究院」甘肃鸿文敦煌艺术硏修中心边磊校长更指:「根据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的标準,全世界九百多个世界文化遗产地当中,能够完全符合六大标準的,严格来说只有两个,其一为莫高窟,第二则是是意大利威尼斯。」藉此,我们可见莫高窟对世界的深厚意义与影响。
汗水流于草方格上
据悉,敦煌石窟的最低层洞窟,早于40年代大部分被埋在沙中,风沙频频影响着洞窟的保存与安危,令莫高窟长期饱受风沙侵蚀。于是风沙治理工程因而实施,有工程治沙、生物固沙、化学固沙,更少不了就是草方格沙障固沙。
草方格沙障固沙是指在沙丘地段设置草方格沙障,固定流沙,并为沙土创出绿色奇蹟。然而此次旅程,同学们每隔几天,均需沿戈璧,也在烈日当空之下,徒步约30分钟走到沙丘之上,全面学习与了解当地的治沙工程与保育工作。学员们更亲自手持锄头,并一手拿着草堆,续而将其放到对的位置,亲试製作草方格,然后一个又一个小方格诞生,亲身经验更令同学了解到,这都是用汗水换来的成果。
据悉,敦煌石窟的最低层洞窟,早于40年代大部分被埋在沙中,风沙频频影响着洞窟的保存与安危,令莫高窟长期饱受风沙侵蚀。于是风沙治理工程因而实施,有工程治沙、生物固沙、化学固沙,更少不了就是草方格沙障固沙。
草方格沙障固沙是指在沙丘地段设置草方格沙障,固定流沙,并为沙土创出绿色奇蹟。然而此次旅程,同学们每隔几天,均需沿戈璧,也在烈日当空之下,徒步约30分钟走到沙丘之上,全面学习与了解当地的治沙工程与保育工作。学员们更亲自手持锄头,并一手拿着草堆,续而将其放到对的位置,亲试製作草方格,然后一个又一个小方格诞生,亲身经验更令同学了解到,这都是用汗水换来的成果。
难怪,对于某些同学来说,治沙工程可成为其整趟旅程最难忘之回忆,「起初都不认为治沙是那么重要,但当我为了在莫高窟拍个照,并卸下头上帽子与口罩之时,小风暴突然来袭,有令我不适。如此经验,让我更难想像过去那些老前辈在此工作艰辛的程度,治沙工程可谓一个非常伟大的工程。」在香港大学主修艺术历史的谢扶洛(Nora)同学说。
沙土之上鸣沙山
然后最终来到沙土上——鸣沙山。
鸣沙山古称沙角山,晋代始称鸣沙山。这座位于甘肃省酒泉市敦煌市西南莫高镇的沙漠,以沙动成响而出名,乃一座固定沙丘。东西长40公里,南北宽20公里,主峰海拔1715米。
略有所闻,当鸣沙山在天朗气清时,方会发出「丝竹管弦」般的声响;我们都放大感观,细听着沙漠的声线,那悦耳而奇妙的声音,果然真的出现了。那声响,被称为敦煌八景之一的「沙岭晴鸣」。
然后最终来到沙土上——鸣沙山。
鸣沙山古称沙角山,晋代始称鸣沙山。这座位于甘肃省酒泉市敦煌市西南莫高镇的沙漠,以沙动成响而出名,乃一座固定沙丘。东西长40公里,南北宽20公里,主峰海拔1715米。
略有所闻,当鸣沙山在天朗气清时,方会发出「丝竹管弦」般的声响;我们都放大感观,细听着沙漠的声线,那悦耳而奇妙的声音,果然真的出现了。那声响,被称为敦煌八景之一的「沙岭晴鸣」。
我们的脚印都留在呜沙山,再来到骆驼的背上,骆驼依靠沙漠前行,历时四十分钟。我与骆驼首次碰头,就要被迫对视、被迫依伴、被迫有身体接触,但其颈部有秩序地响起的小丁玲,引向我们平静、信任。记得那时抚摸着牠的背部,告诉牠请我们相信彼此,而牠也好像听见了。就这样,你共我,在浩瀚的沙丘中央上,掌握着属于彼此的脉搏,走着走着,一同前行。
骆驼与我最终都要分离,彼此的依伴结束在月牙泉——位于鸣沙山怀抱之中。儘管鸣沙山长年风狂沙飞、尘土飞扬,但鸣沙山千古以来始终也能与月牙泉和谐共存,单看这点,经觉浪漫致极。
自2016年以来,青年广场经已带领超过100名香港青年到敦煌了解无尽的艺术和文化,而当地带领者都由在边磊校长担当,他最后向学生与我们作出寄予:「面对敦煌,自觉越发现得多,越觉得自己所知道得越少,我们方要继续探寻当中奥义,还需努力承传那敢于奉献、开拓精神与勇于担当的莫高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