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银”作为我国的一种银质产品,其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其重量上,还与其品质、纯度、设计以及市场供需等因素密切相关。以下是对这一现象的详细分析:
1. "重量计量单位的不同":在售卖“济源银”时,既以“吨”为单位进行大批量销售,又以“克”为单位进行零售。这种做法体现了产品在不同市场层面的需求。大批量销售时,通常以“吨”为单位,便于计算和交易;而零售时,则以“克”为单位,方便消费者购买和携带。
2. "身价倍增的原因":
- "市场需求":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金银等贵金属的需求逐渐增加,使得“济源银”的价值得到提升。
- "品质和纯度":“济源银”具有较高的品质和纯度,使其在市场上具有竞争力。
- "设计和工艺":“济源银”在设计和制作工艺上独具匠心,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 "稀缺性":由于银资源的有限性,使得“济源银”具有一定的稀缺性,从而提升了其价值。
3. "越来越靓的原因":
- "品牌效应":随着“济源银”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提升,其产品形象越来越靓丽。
- "市场认可":消费者对“济源银”的品质和设计越来越认可,使其在市场上具有
相关内容: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樊霞 成利军
济源盛产白银。以前,“济源银”模样单一“论吨卖”银锭,现在又多了精雕细琢的银饰品“论克售”。短短几年功夫,“济源银”不仅身价倍增,还“成群结队”出了国。

摄影:成利军
“济源白银”在市场上到底有多“俏”?5月8日,记者从济源海关获悉,今年一季度,其外贸进出口总值98.2亿元,居全省第二;同比增长237.5%,居全省第一,其中出口总值同比增长达708.8%。在出口总值当中,银锭产品的比重高达87%,“济源白银”成了我省贸易出口的新亮点。
拿到这样亮眼的“成绩单”,济源有底气。济源拥有我国最大的白银生产基地,白银年产能逐年递增,目前已达3600吨。
产量在增加,质量也是“杠杠”的。据了解,位于济源的河南豫光是目前我国最大的白银生产企业,万洋集团的白银被评为“中国十大白银流通品牌”,金利集团成为河南省首批白银加工贸易企业。该“三巨头”凭借过硬的质量水准,所产的“豫光”牌、“万洋”牌、“济金”牌银锭分别在伦敦金属交易所、伦敦金银市场协会、伦敦贵金属协会注册,产品远销欧美、日韩等国和中国港台等地。正是因为品质卓越,2008年北京奥运会所有奖牌用银全部采用“济源白银”。
高产加优质使银锭在济源商品出口中渐露头角,并逐步由“配角”成为“领衔主演”。今年一季度,济源银锭产品出口总值35.6亿元,同比增长高达1089.7%,受到欧洲、北美、中东等地区的青睐,“济源白银”一跃成为国际白银市场的新秀。

摄影:原媛
与此同时,济源近年来始终强化延链补链强链,不断拉长产业链条,高标准谋划建设了总投资100亿元的中国白银城项目。白银城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白中玉介绍,未来将通过两期建设,形成一条集生产—研发设计—检测检验—贸易流通—文化旅游为一体的完整的白银产业链。
记者5月8日在白银城项目现场看到,白银城目前已经建成标准化厂房20多万平方米,吸引20余家知名企业入驻,原来“论吨卖”的银锭经过加工成为各种精美的银饰品后,现在已经开始“论克售”了。
广东山立集团是国内珠宝首饰行业的龙头之一,正是看中了“济源白银”的产量和质量在此投资落户。该公司设计师黄守明说:“银锭每克3元多,加工成为饰品后每克能卖到10多元,实现了就地增值。”
可喜的是,济源在扩大银锭出口的同时,其白银深加工企业设计生产的银饰品也开始走出国门。据济源海关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银首饰和其他贵金属工业制品出口总值共计1795万元,虽然只占同期出口总值的4.4%,但却是以“济源银”为代表的贵金属制品的首次出口。

摄影:原媛
“白银等贵金属制品的首次出口,折射出济源金属冶炼企业在探索出口产品转型升级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管委会有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强化中国白银城的招商推介力度,积极引进和承接金银饰品深加工及其配套项目,将中国白银城建成国内最具特色和影响力的白银新城,力争将“济源白银”打造成我省商品出口的新“生力军”。
编辑:洛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