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即将退市的老牌男装品牌金利来,其面临的“中年危机”是一个多方面的问题,需要从战略、品牌、市场、产品、渠道等多个维度进行破局。以下是一些建议:
1. "品牌重塑":
- 回顾品牌历史,提炼核心价值,强化品牌文化,重新塑造品牌形象。
- 利用品牌历史沉淀,打造品牌故事,增强消费者的情感连接。
2. "产品创新":
- 结合当下流行趋势,推出符合年轻消费者口味的产品。
- 注重品质与设计,打造差异化的产品,提升品牌竞争力。
3. "市场定位":
- 重新定位目标消费群体,关注中高端市场,提供更高品质、更具个性化的产品。
- 通过市场调研,了解消费者需求,调整产品线。
4. "渠道变革":
- 发展线上线下全渠道布局,利用电商平台拓展销售渠道。
- 加强与实体店铺的合作,提升店铺形象,优化购物体验。
5. "营销策略":
- 加强品牌宣传,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 与时尚博主、网红等合作,通过口碑营销扩大品牌影响力。
6. "组织架构调整":
- 优化公司组织架构,提高管理效率。
- 加强团队建设,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专业人才。
7. "国际合作":
- 积极拓展国际市场,与国外品牌进行合作
相关内容:
金利来日前发布多则公告,披露私有化的最新进展,公司预计将于2025年7月2日正式撤销上市地位,结束其自1992年起长达33年的港股上市历程。
金利来的私有化计划已筹划多时。2024年12月中旬,公司执行董事、董事长兼行政总裁曾智明控制的广朗公司作为要约人,对公司提出私有化退市。彼时,曾智明家族及其一致行动人持有公司约68.75%股权,要约计划的股东持有公司约31.25%股权,合计约3.04亿股。
要约人拟以每股1.5232港元的价格,收购代价最高为约4.64亿港元。这一计划生效后,公司将从联交所摘牌。
公司表示,过去20年来从未利用上市平台进行融资,上市地位对其业务发展和未来筹资已无关键意义。私有化后公司将摆脱资本市场信息披露及投资者情绪影响,有助于制定更具前瞻性的长期策略。
金利来创立于1968年,1971年注册品牌商标,曾凭借男装业务在内地市场赢得广泛认可。2009年至2011年,公司收入和净利润的年复合增长率分别达到13.39%和18.58%,全国销售终端一度达到1300家。
但自2014年以来,金利来的业绩持续下滑。2024年公司营业额约12.19亿港元,同比下降8%,股东应占溢利为9309.7万港元,同比减少19.86%。
面对内地服装行业的激烈竞争,金利来暴露出经营策略和品牌管理的弱点。业内人士认为,金利来在产品创新方面,设计更新速度缓慢,未能及时跟上时尚潮流快速变化的步伐;在品牌形象塑造上,金利来未能成功实现年轻化转型,品牌形象逐渐老化,与当下消费者的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严重脱节。随着消费主力转向80后、90后乃至“Z世代(出生于1995年至2010年的人群)”,金利来在品牌认知上显得陈旧,难以获得年轻群体共鸣。
如今,海澜之家、七匹狼等国内品牌通过价格优势、明星代言等占据大众市场;优衣库、Zara、COS等国际品牌深耕中国多年,有着高性价比与潮流定位。金利来在“高不成低不就”的位置中失去了竞争力。
在渠道拓展上,金利来主要依赖传统的商场专柜和专营店销售模式。在电商迅猛崛起的时代浪潮下,其线上渠道布局相对滞后,未能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的强大优势扩大销售规模和提升品牌影响力。
金利来方面表示,过去20年来从未利用上市平台进行融资,上市地位对其业务发展和未来筹资已无关键意义。私有化后,公司将摆脱资本市场信息披露及投资者情绪影响,有助于制定更具前瞻性的长期策略。
近两年,金利来也在积极谋求转型,在产品设计中,金利来和圆明园联名系列产品立足中国传统文化,在服装设计中传递家国情怀,弘扬传统文化,营造更适合东方绅士的穿衣意境。在市场营销中,2024年春夏金利来通过推广“MBTI人格”的穿搭风格迅速与消费者建立情感认同,促进品牌和消费者的社交互动。
离开资本市场的金利来,未来在品牌发展中会有哪些新突破?中国商报记者将持续关注报道。
(记者 陈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