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要打造全球百强品牌,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明确品牌定位":
- 研究全球市场,了解目标市场的需求、文化差异和消费习惯。
- 确定品牌的核心价值,使其在全球范围内具有独特性和吸引力。
2. "提升产品质量和创新能力":
- 投入研发,确保产品在质量、性能、设计等方面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 不断创新,紧跟全球技术发展趋势,形成品牌的核心竞争力。
3. "加强品牌建设":
- 利用全球化的品牌传播策略,通过多种渠道提升品牌知名度。
- 融入国际文化元素,使品牌形象更加国际化。
4. "完善全球营销网络":
- 建立全球销售网络,覆盖主要市场。
- 与当地合作伙伴建立紧密关系,利用他们的资源和渠道。
5. "重视售后服务":
- 提供优质的售后服务,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 建立全球售后服务体系,确保客户在全球范围内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服务。
6. "遵循国际规则":
- 熟悉并遵守目标市场的法律法规,确保品牌运营合法合规。
- 尊重当地文化,避免文化冲突。
7. "培养国际化人才":
- 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员工。
- 建立全球化团队,共同推动品牌发展。
8. "
相关内容:
我们的品牌出海,从宏观角度首先要做的是以下三个方面:
1、塑造国家形象,2、改变对中国的认知,3、打造标杆品牌。
一、为什么要塑造国家形象。
塑造国家形象是为了打造国家品牌。国家品牌间接影响出海品牌的推广难易程度与产品销量。
关于国家品牌的影响我们以一个简单的假设进行思考,巴勒斯坦某军工品牌、印度某食品品牌、刚果某智能手机品牌、索马里某笔记本电脑品牌、埃塞俄比亚某奢侈品品牌、津巴布韦某服装品牌。看到这些品牌你的联想是什么?你会买这些产品吗?当看到这些,我的联想是,巴以冲突中巴勒斯坦处于绝对的劣势,巴勒斯坦的军工品牌肯定不行。受自媒体影响对于“干净又卫生”的印度食品,没有多次消费的欲望。刚果、索马里这种非洲国家也有高科技产品?埃塞俄比亚的奢侈品?几百块的奢侈品吗?显而易见,国家的形象对企业品牌形象的影响是巨大的。一个科技发达、经济发达的国家,很多消费者会认为他们的产品质量在国际市场应该属于一般、好、很好这些层级。反观一个生产力落后、食不果腹的国家,他的很多产品质量是属于很差、差、一般这些层次。这也是很多35岁以上人群深受“进口的”这个词影响的原因。当提到欧美、日本进口的。我们想到的总是,质量好。05后受“进口后”这个词的影响则远远小于90前。
对于国家形象差的品牌,即使这些品牌在产品质量上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产品差别并不大,但在品牌推广的难易程度与成本上却是天差地别。
这也是为什么欧美等国家在各方面抹黑我们,对民众报道不实的中国形象的原因。他们大肆报道中国威胁论、中国是落后的、没有人权的、污染环境、为发达国家品牌代工。他们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给国外消费者塑造一个落后的、负面的、令人讨厌的中国形象。间接影响消费者对于中国品牌的印象。从而打击我国的出海品牌。
对此我们需要做的是:
1、塑造全新的国家形象,减少对5000年历史,美食、传统文化、自然风光等方面的宣传。这些宣传对旅游业有较大影响,但对出海品牌帮助较少。我们要增加对ai、智驾、机器人、一二线城市形象、现代化工厂等方面的宣传。打造富强、科技、文明、友善的国家形象。
2、出海品牌在宣传自己品牌与产品的同时,要宣传国家形象。这看似是降低了用于品牌推广的费用,却是提高了品牌推广的收益。
二、改变国外消费者对中国的认知
2024年我们大规模放开免签政策,部分原因是通过外国人向全世界展示真实的中国。
2025年2月BBC推出纪录片《不只是 DeepSeek:〈中国制造 2025〉如何让中国崛起》让全世界看傻了。镜头里的中国环境优美、高楼林立,没有了以往的滤镜,从大疆无人机到宁德时代电池,从比亚迪等电动汽车到deepseek等中国的优秀企业,甚至赞美中国的制度优势。但根本原因是马斯克砍掉了美国每年五百亿美元的舆论战经费。而BBC的做法也不过是警告美国政府“钱不能少”。而这些内容也应该是我们自己要对外大力宣传的。通过Tik Tok、油管、脸书,发布无人驾驶、智能化工具、先进产品与企业、以及在内容性的视频中,展现一二线发达城市形象。通过国外网红以及各出海品牌宣传中国形象,慢慢改变外国消费者的认知。
唐人街是国外消费者了解中国的渠道之一,但我看到的唐人街大多是传统的、老旧的、偏美食与文化类,从品牌出海角度,我想看到的唐人街是智能的、现代的、高科技的、国际化的。街道两旁是理想、小米、问界等汽车品牌,大疆、宇树、天工机器人,是美的、海尔、格力等家电,是瑞幸、喜茶、霸王茶姬、是老乡鸡、米村拌饭等现代连锁餐饮。
从提高国家影响力、改变消费者认知的角度。我希望有一天,中国出海企业能够联合买下帝国大厦。这对于国家品牌形象的打造是有巨大影响的。这让国外消费者看到中国的强大。
三、打造标杆品牌——大众消费品领域全球第一品牌
根据 2024 年《财富》世界 500 强排行榜,中国(包含台湾地区企业)共有 133 家公司上榜。前十名有3家企业,前一百名有30家企业。
根据 Interbrand 发布的《2024 全球最佳品牌排行榜》,中国上榜的企业为小米和华为,其中小米排名第 87 位,华为排名第 93 位。
这其中除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上榜品牌较多外,瑞典3家品牌,韩国、意大利、西班牙、丹麦、瑞士、荷兰各两家。我国2个企业居于榜单位置比较靠后。
根据两份不同的榜单可以看出,我们拥有很多大企业,但我们缺少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强大影响力的品牌。
我们缺少强势品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我国在各方面受欧美国家的打压。限制我国品牌在国际市场的发展。其二是我国企业品牌发展较晚。品牌打造时间远远落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品牌发展理论不完善,企业缺少全球化品牌建设的理论框架、与实战经验。
谈及我们与欧美的竞争,我们想到的是:军事围堵、舆论抹黑、设置贸易壁垒、科技封锁、宣扬中国威胁论等。在经济方面欧美对我们的制裁有一项内容被很多人所忽略的,那就是品牌打压。同样款式,同样材质的衣服,分别印有LV、耐克、安踏这三个品牌的logo,这件衣服就有了不同的价格,不同的销量,不同的利润。欧美就是通过品牌打压阻止我们的民族品牌赚取更多的利润,同时降低产品销量,打压我国的国际贸易。中国企业出海正在经历产品出海向品牌出海的转折期,由赚取血汗钱向赚取更高的溢价转变。
我们遭受的品牌打压多是以下两个方面:
一、阻碍国家品牌的建设(丑化中国形象,定义国家形象),二,制裁国际市场的领军品牌。
以下是 2015 年到 2024 年华为手机销量的相关信息:- 2015 年:销量 1.08 亿台
- 2016 年:销量 1.39 亿台,同比增长 29%
- 2017 年:销量 1.53 亿台,全球份额突破 10%,稳居全球前三
- 2018 年:销量 2.06 亿台(不同统计有 2.08 亿台等数据),全球市场份额达 14.6%,一度超越苹果位列全球第二
- 2019 年:销量 2.4 亿台,超越苹果,仅次于三星,位列全球第二。
- 2020 年:销量 1.89 亿台,受制裁等因素影响开始下滑
- 2021 年:具体全球销量数据没有确切公开报道,但普遍认为销量远低于 2020 年,有数据显示约 3500 万台
- 2022 年:Omdia 数据显示出货量为 2800 万部,另有数据显示全年出货量 3000 万部
- 2023 年:从产业链人士处获悉,华为上调 2023 年手机出货量目标至 4000 万部。有报道称最终销量 3500 多万台左右。
- 2024 年:华为相关消息人士称目标在 2024 年出货 6000 万 - 7000 万部智能手机。市场研究机构数据显示,华为手机出货量在 4600 万台至 4840 万台之间,同比增长 35.7% 至 49%
当我走到华为店面前时突然感到惋惜,联想到我们的品牌出海, “中国太缺少一个大众消费品领域的全球领导品牌。一个全球第一的品牌,就好比是一个品牌旗下的爆款产品。用美的、海尔进行类比,美的空调与海尔洗衣机的成功会让他们旗下的美的小家电、海尔冰箱、海尔热水器更容易进行推广与销售。大众消费品领域的世界第一品牌的诞生,同样标志着者中国品牌”开始走向世界顶端。所有的中国品牌的品牌影响力以及感知价值都会得到提升。他不再是全世界的代工厂。美国及欧盟等利益集团对华为的打压,不是单纯打压一家中国科技企业,他是在打压所有的中国品牌。一个科技消费品领域的世界第一品牌,将提升全球消费者对中国品牌的印象,中国品牌出海之路将走的更顺、更快。可是,华为在即将登顶智能手机全球销量第一的时候遭到打压。同样的,最近处在风口浪尖的deepseek与openai的世界ai竞争,以及机器人领域的竞争,不仅是科技的竞争,也是国家品牌的竞争。他将改变消费者的心智:中国的科技很强大。
中国品牌的海外竞争不是工人、渠道、人力资源、更是改变心智的一场战争,我们的竞争对手不止是本行业的其他品牌,还有欧美的媒体、政府,造成的消费者脑海中对我们的负面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