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春芳被描述为“消化王国”的领舞者,这个比喻非常生动,暗示她在消化领域具有卓越的领导能力和影响力。同时,她被称为“生命无声的保护神”,这进一步强调了她在保护人类健康方面的重要作用。以下是对这个描述的详细解释:
1. "“消化王国”的领舞者":
- "消化王国":这里可能指的是消化系统,它是人体内重要的一个系统,负责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
- "领舞者":这个词语通常用来形容在某个领域或团队中具有领导地位和影响力的人。在这里,许春芳在消化领域扮演着这样的角色。
2. "甘当生命无声的保护神":
- "生命无声":可能是指消化系统在人体内默默无闻地工作,但却是维持生命活动不可或缺的部分。
- "保护神":这里将许春芳比喻为保护神,意味着她在维护人类健康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许春芳被描述为“消化王国”的领舞者和“生命无声的保护神”,这充分体现了她在消化领域的重要地位和对人类健康的贡献。
相关内容:


视频加载中...
博导档案
许春芳,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导;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消化心身协作组副组长;江苏省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ERCP学组组长;苏州市医学会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一切为了病人,一切方便病人,一切服务于病人。一名优秀的消化科医生,首先有一颗仁心,不断提高医术,做好患者消化系统健康的‘守护者’。”
——许春芳
前探,进镜,轻旋……握着内镜的操作手柄,镜身在掌心滑动,镜头自信地探向幽暗的肠道深处。
此时无声,却仿佛能听见器械与血脉水乳交融的合奏,疾病的蛛丝马迹也随之显露。与其它学科医生不同,消化内科内镜医生充当着胃肠道保护神的重要角色。
在苏大附一院,
有这样一群人始终默默无闻奉献着的医者。
从医32年的许春芳教授就是其中之一,
努力钻研在小小内镜里的乾坤大世界,
用一双金睛火眼让疾病无处藏身,
做好患者消化系统健康的“守护者”。
32年前,作为农民的儿子,
是党和医院把他培养成
一名优秀的消化科医生;
扎根苏州三十余载,“镜”技高超的他,
做过万例内镜诊疗,
守护无数患者的健康。
他曾支援新疆,将爱洒满天山。
01
从农村走出的“消化王国”的领舞者
“我是农民的儿子,能深刻体察每一位患者的疾苦,作为医生保持‘乡下人’的心态,平等对待每一位患者。”
上世纪60年代,许春芳出生在宜兴一个农民家庭。童年时期,父母给予他的影响很大,尤其是朴实的父亲。
他告诉许春芳,将来想穿草鞋,你可以不用功读书;想要穿上皮鞋,你需要的是一肚子的知识。少年记住了父亲的忠告,他也用行动证实了父亲的观点。

1982年,许春芳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苏州医学院临床医学。
“我从小生长在农村,缺医少药的年代,农村赤脚医生,遇到一些疾病,能扛过去了,那是运气好,扛不过去了,就只能等死。”许春芳记得很清楚,录取通知书是邮递员骑着自行车送来,拿着那张沉甸甸的纸张,父母流下了激动的泪水,“当时我就立志将来要做一名优秀的医生”。
人必有天赋之才而读破万卷,
庶可以为医矣。
学医之路,漫长且艰辛。
海量的医学知识、严格的临床实践,
挑战耐心、恒心的底线,
这些反而激起许春芳的斗志:
一定要学好。
“家在农村,深知没有比种田更辛苦的。而且医学博大精深,会让人着迷。”学医5年,许春芳放弃了看电影、休息的时间,一头扎进医学的海洋。
1987年,许春芳以优异的成绩留在了苏大附一院并选择了消化内科。相对于传统的“金眼科、银外科”等热门科室而言,消化内科在人们眼里是一个脏、累的科室。
“我想到了童年,想起了乡村的诊所里的肠胃道疾病的父老乡亲,觉得消化内科也挺好的。”许春芳说,作为一名消化内科医生,和胃、肠、胆胰打交道,但在这些胃肠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这些生命后面背负的是家庭的责任,医生挽救的不只是生命,更是一个家庭。
初为医生,许春芳是
一个24小时待命的“钢铁侠”,
无论白昼黑夜还是节假日,
科室内外抢救病人随叫随到。
对待每一个重症病人病情变化,
他不满足于主治医生的口述,
而是事必躬亲,自己做记录观察。
每天挤出时间看书、写病史,发文章。
仅仅用了4年的时间,
许春芳就从主治医师破格晋升为副主任医师。
32年来,许春芳从事胃肠道、胆道、胰腺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获得多项国家、省自然科学基金及市厅级课题,获得省卫计委新技术引进奖、苏州市科技进步奖等多项殊荣。
02
内镜微创点亮生命之光
“从医路上,学习永无止境,医学就是一门科学,我们需要不断地摸索与研究,才能进步。”
医学,做到老,学到老。
32年来,许春芳从没有中断过学习,
1994年,他获得硕士学位,
2006年获得博士学位。

消化内科是一个独特的科室,是一个有手术的内科,主要涉及消化系疾病内镜诊断、内镜下微创治疗及消化系疾病放射介入等治疗。
早在1999年5月,许春芳赴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进修ERCP(内镜下胆总管取石手术)技术。
“消化内镜不仅查病,更能治病。传统开腹手术创伤大、痛苦大、恢复慢。而内镜下治疗具有创伤小、费用低、恢复快等优点。”许春芳回忆说,为了学好技术,在上海4个月的培训,自己有点着魔,“真的是废寝忘食,当时我记的笔记本厚厚一沓。”
学成归来,许春芳就在附一院开展胆胰内镜微创治疗,并取得多个第一:第一个开展十二指肠乳头切开术,第一个放置胆道支架……
从医32载,许春芳也见证了消化内科的变化和发展。
“80年代,消化内科设备简陋,只有纤维胃镜、肠镜。镜身很硬,不是很清晰,医生要通过眼睛看着目镜来观察病灶台。”许春芳介绍说,如今消化内科内镜种类多,也实现了电子化。
内镜虽小,却能丈量生命。
许春芳和团队认准“学无止境”、“镜”无止境,以“聚焦临床,聚力创新,打造内镜微创领域国际品牌”为核心目标,创造了一个个奇迹。
在过去的2018年,苏大附一院消化内科内镜团队完成胃肠镜诊疗66332人次,创下历史新高。
在中国,消化道疾病尤其是恶性病变发病率较高,在癌症早期便进行干预治疗,存活率高达90%。
消化内镜检查在发现消化道早期恶性病变中充当着重要角色,形象地打个比喻说:“生死之间可能就是一次胃镜肠镜的检查”。
许春芳认为,早期胃癌筛查很重要,
作为医生特别是内镜医生,
诊断时,要像侦探破案一样,
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
才能为更准确的诊断提供有力证据。
正是在这种信念的支持下,
每次做胃镜、肠镜检查,许春芳秉承
“发现一例早癌,
挽救一个家庭”的责任心,
练就一双火眼金睛,
像侦探破案一样不放过一点蛛丝马迹,
让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患者得到及早诊治。
03
情系新疆,爱撒天山
“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这段时光,将是我一辈子难忘的记忆。”从姑苏古城到西域边陲,数千公里的跋涉,一年的援疆工作让许春芳终生难忘。
2010年的夏天,
许春芳来到伊犁友谊医院,
开启自己长达一年的援疆之行。
尽管来之前,做好了充足的思想准备,
但现实情况还是远远超乎他的想象。

“初到伊犁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两个反差。6月份到的,苏州已经很热了,但北疆的伊犁气候很好,风景美,天山雪融化灌溉农田,一片绿油油的稻田!自然环境很好,医疗环境却不尽人意,只有一台胃镜设备,结肠镜、十二指肠镜、超声内镜都没有。”许春芳回忆说,条件虽简陋,但当地医生们的尽心尽责精神深深感动着他,一种责任感、使命感油然而生。
刚到伊犁不久,许春芳和江苏其他四位援疆医生住在简易的宿舍里。一天夜里的凌晨三点,一位维吾尔族的患者因肝硬化大出血。
“肝硬化引起的消化道大出血,出血量很大,几千毫升的鲜血直流,极易导致出血性休克、多功能器官衰竭而危及生命。”许春芳得知后,从宿舍一路奔跑至手术室,立即给患者下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补充血容量、心电监护、补液等对症抢救治疗。
凌晨四点,经过1个小时的抢救,
病人的血止住了,
这让他悬着的一颗心放下了。
“苏州专家‘亚克西’!”
后来,患者出院兴奋地伸出大拇指,
用维吾尔族语向许春芳表达谢意
并赠送了锦旗。
受边疆气候和饮食习惯影响,
伊犁当地百姓的消化道疾病凸显出很强的地域性,
肝炎、肝硬化、胃肠疾病多。
因为语言沟通问题,
许春芳没有坐门诊,
而是用“造血”办法,
手把手向当地医生传授手术操作流程与操作方法。
针对日常诊疗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他每周都给科室医生上一次课。
同时,他还利用下乡义诊时间,
为当地乡村卫生院医生讲解相关知识,
在治病的过程中不断开展“传”、“帮”、“带”,
为当地医疗卫生人才梯队的建设尽了一片真心。
一年时间里,他多次奔赴伊犁的乡间,
挥洒汗水、奉献真情,
赢得当地乡民的一致好评。
04
人生导师:爱是一副良药
“不能与病人交心的医生不是好医生,与病人换位思考才能有宽容仁爱之心。”这是许春芳对青年医生和学生说的最多的一句话。
32年的从医生涯,
他与无数患者朝夕相处,
从未与他们红过脸,
大家都亲切地称他“许大夫”。

采访时,许春芳带着学生查房,91岁高龄的仇阿婆拉着他的手直言许春芳是她的恩人。
“我总算舒服了!很多医生不敢给我手术,年纪大了有风险,他技术高超,而且见到他都是带着笑容。”仇阿婆说,许春芳为她实施了ERCP手术,让她又重获新生。
事实上,许春芳还曾为100岁患者做过内镜手术,创造了附一院消化内科“史上最高龄手术患者”的纪录。
从医多年来,
许春芳十分注重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
以身作则做好传帮带,
他常说“一朵花不成春,
一棵树不成林。”
自2004年带学生以来,
15年他带出76个硕士、博士。
“我对学生很严,第一个要求就是医德。学术上我要求他们发文章、技术上要求将来超过老师,没有超过我,说明你没有努力。”许春芳说,他非常重视老师的身份,他认为,“我一个人会的技术,获益的只是我诊治的病人,如果将这些技术传授给学生,获益的将是千千万万的患者。”
每周的门诊,
许春芳7:15就会准时出现在医院,
他总说,病人看病不容易,
要把更多的时间留给他们。
而这些小细节也都被他带的学生深深地记在心里。“跟着老师耳濡目染,他看病很细,心中始终装着病人。”许春芳的博士生告诉记者,导师给他们上的第一堂课永远是“爱的教育”,教导他们对病人要耐心、细心、有爱心。
学生评价
夏婷婷,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讲师
他是一位善良的医生,是一位医术高超、医德高尚的学术专家,更是一名杏林春暖、言传身教的人民教师。
他就是我的导师——许春芳教授。
在临床工作中,他时常教导我们从病患的角度考虑问题,认真用心对待每一位患者,以专业的知识解决病患问题,同时严格要求提升我们临床能力,做到学无止境。
在学术科研中,他不断督促我们更新最新知识,不断拓展知识,多读文献多读书,做到科研诚信、学术规范。
在生活中,他对学生体贴帮助,言传身教做人的道理,堂堂正正做人,本本分分做事,争当德高医精之良医。
记者手记
清瘦、朴实无华,初见许春芳教授,一口浓重的宜兴口音便让人印象深刻。
采访时,他总谦虚地说,自己是农民的儿子,能深刻体会到患者疾苦,作为医生保持“乡下人”的心态,平等对待每一位患者。
回忆起当初从医的初心,他提到了自己的父亲,并留下了感动的泪水。
那一刻,我看到一位医生质朴的初心。一位心中有爱、有情的医者,一定会为这份职业去拼搏,去爱他的每一位患者。
人们常说,大医精诚。这在许春芳身上,便是那一个个临时加的号、一句句让患者倍感温暖的问候、一次次对青年医生和学生的尊尊教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