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是喜欢说,这是一部很「碧丽宫的电影」。把碧丽宫当作形容词。
《教宗选战》有那种高级和art house况味,但剧情却是通俗、甚至可以说是公式的。由于执行精準、包装精緻,总和就是雅俗共赏。难怪在刚公布的金球奖提名,已经抢佔六项入围,包括最佳影片、导演、男主角、女配角等等,非常值得,音乐、美术都出色,Ralph Fiennes影帝味非常浓。

(图片来源:《教宗选战》)
地球上任何关于争权夺位选老顶的戏轨,都是通俗的。任你是宗教、黑道、传媒王国,话事人一去,选继承人,必然各方势力人马虎视眈眈,明争暗算,黑材料重见天日,痛脚痛手痛处互相挤弄,不择手段是例汤放题,杜琪峰的《黑社会》、HBO神剧《Succession》及《Game of Throne》,都是这样把人性丑劣暴露的一回事,宗教界选大佬不会例外。(继承者一早内定,自动当选毫无对手,又是另一种极权卑劣。)
权力在前,利益在上,野心在望,任何选举游戏规则的存在,是为了给人类费尽心思去hack。公平竞争、制度,门面嚟啫。

(图片来源:《教宗选战》)
教宗猝逝,罗马教廷枢机团团长罗伦斯(Ralph Fiennes饰)按传统基制展开选举,举行闭门投票,选出新一任教宗。天下群雄诸侯枢机纷纷赶赴梵蒂冈,云集伺机,各怀鬼胎,一轮又一轮的投票,始终未能有人够票当选,过程之中仪式感再强,亦未能使选举圣洁。野心及理念不同的人,各派系暗中拉票,互揭丑闻,互相攻讦,甚至精心部署贿选,这些宗教界高层,满口仁义道德神爱世人,争起权来和商业社会的人渣一样无耻。
鲜艳璀璨的红色,是欲盖弥彰的慾望和张牙舞爪的野心,随处招摇。

(图片来源:《教宗选战》)
罗伦斯作为「班长」,无心恋战,又要下场,又要做球证,管理好选举的「廉洁」,DQ其身不正的人,整个选举过程充满变数和危机,悬疑和张力爬满画面每一角落,未到最后一刻,都未知是乐少还是Jimmy仔(《黑社会》角色)峰迴路转地胜出。
弔诡处有两大伏笔,一是一位「来历不明」、无人认识的喀布尔枢机贝尼特斯(Cardinal Benitez),原来是教宗离世前秘密任命的,无党无派的他动机和思想反而最纯粹。另一是Isabella Rossellini饰演的艾丽丝修女,在父权封建的教庭,她的存在突显了两性地位在天主教裏的严重倾斜,女性是次、是附属、是隐形,选举的位置在厨房,偏偏这位没有选票的持份者,却成为两个高票候选人功败垂成的关键。

(图片来源:《教宗选战》)
说本片公式,在于密室困兽斗惊慄片格局,配角货色,负责逐个死,在本片是退选出局。但又如像密室杀人推理,密室选举推理一样会有个专门fake你的副车伏你误中,当选似层层,其实真命另有其人。捉迷藏的故布疑阵处理不俗,但敏感课题如极右、进步、保守,同性恋、堕胎等讨论不深,主要是撼动宗教本身的保守和内斗政治。改编自小说的故事,或者作者就像片中的罗伦斯,即使相信,对信仰也怀疑。

(图片来源:《教宗选战》)
根本是关于信念、怀疑、和乱世中的自处,接近权力、掌权者的价值观之反省和思辩。
要有进步改革思想,但不能太激进,要尊重传统,又不能保守自封, “We serve an ideal; we cannot always be ideal”。于是更关于领导力、判断力、执行力和赎世修养。第一层警世信息如柏拉图所说:“Only those who do not seek power are qualified to hold it”,愿权力归于不贪权的人。渴权,就容易极端,容易贪腐,容易扭曲,古今见尽在野时满腔热诚理想,掌权后任我行逃不过成为另一东方不败。

(图片来源:《教宗选战》)
罗伦斯「无为参选」,但意志有为,全片重点演说之一,在投票前掷地有声:“Certainty is the great enemy of unity. Certainty is the deadly enemy of tolerance. Even Christ was not certain at the end… He cried out in His agony at the ninth hour on the cross. ‘My God, my God, why have you forsaken me?’ Our faith is a living thing precisely because it walks hand in hand with doubt. If there was only certainty, and if there was no doubt, there would be no mystery, and therefore no need for faith”,身为观众,我想立即鞠躬拍掌。

(图片来源:《教宗选战》)
Cardinal Benitez的说辞是另一埋伏的进击,虽然不是解决问题的答案,但正正对世间按捺不住的极右思潮、仇恨言论、及好胜有为派迎头痛斥。凡事抗争,好勇斗狠,来自战争地区、走过颓垣败瓦,见尽流血尸骨的他,问什么是“Fight”,没有那么高尚美丽。教庭不是关于传统和过去,重点是决定下一步怎么走。

(图片来源:《教宗选战》)
结局还有一个出人意表的突袭, 部份观众认为是廉价的转折,虽然也是忠于原着小说,但这情节,是把戏剧元素之中所谓契诃夫之枪(Chekhov’s gun)高度发挥,曾经你在故事放过一把枪,之后记得开枪,否则就是多余布置。不起眼的Cardinal Benitez就是那把枪,最后的twist是否画蛇添足,留待大家判断。勾心斗角的戏剧最后忽然众望所归,是否有点太简化也是。

(图片来源:《教宗选战》)
上帝容许自相矛盾,上帝甚至创造例外和非绝对,为什么我们凡人,要认为自己绝对正确?世界四分五裂各持己见,所有对立分裂由此而来。每个人专制的自以为是,自己全对,对方全错,意见不同的就是敌人,往死里斗,是这样吗,需要吗?

(图片来源:《教宗选战》)
我喜欢最后那个Twist,它贯管穿了全片的中心思想,罗伦斯枢机,艾丽丝修女、每一个反派,Cardinal Benitez,都同在说明一件事,连固执的教庭最后也觉悟自破了。昨日的绝对,今天可以鬆绑,故事宣的道是:Doubt之必要,尤其自doubt。
信中留疑,疑中留情,绝对留给极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