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吊牌之王”引证监会关注,业务毛利率远超茅台,大股东减持疑云重重!

A股“吊牌之王”引证监会关注,业务毛利率远超茅台,大股东减持疑云重重!"/

根据您提供的信息,这听起来像是一个关于A股市场某个公司的新闻事件。以下是我根据您提供的关键词所能推测的内容:
1. "“吊牌之王”":这可能指的是在A股市场拥有极高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的公司,其产品或服务可能因其独特性或高附加值而被消费者广泛认可。
2. "被证监会“盯”上":这可能意味着这家公司近期引起了监管机构的注意,可能是因为其业务操作、财务状况或市场行为等引起了监管部门的关注。
3. "一项业务毛利率超茅台":这表明该公司在某一业务领域的盈利能力非常强,甚至超过了以高毛利率著称的贵州茅台。这可能涉及到公司的高技术含量、品牌优势或其他市场优势。
4. "大股东却纷纷减持":通常情况下,大股东减持股份可能是因为对公司未来发展前景的担忧、资金需求或其他个人原因。这一行为往往会对市场信心产生影响。
5. "更奇怪的是……":这句话暗示了还有更多不寻常或引人关注的情况。
具体到这个事件,以下是一些可能的进一步分析:
- "监管原因":证监会可能对公司的某些业务模式、财务状况或市场行为有疑问,需要进一步调查。 - "业绩问题":虽然毛利率高,但公司整体业绩可能存在问题,导致大股东对公司的未来发展持谨慎态度。 - "市场环境变化":公司可能受到宏观经济、行业竞争或市场趋势变化的影响,导致其业务面临挑战

相关内容:

近期,关于南极电商财务造假的质疑沸沸扬扬,新年以来南极电商股价累计跌幅超过30%。

1月15日,在2021年首场证监会新闻发布会上,发言人表示,证监会已第一时间将南极电商股票交易纳入重点监控范围。南极电商为何深陷“造假”质疑?

1

南极电商被质疑财务造假

证监会称已重点监控

关于南极电商是否存在财务造假的讨论由来已久,早在2020年5月,格隆汇研究员发表文章,公开质疑南极电商涉嫌财务舞弊。

记者了解到,自2018年兴业证券的一份研报在网络流传以来,对于南极电商业务模式的质疑便时有出现。记者查阅发现,这份研报主要关注的问题是体外循环造假的识别,其中列举的多处疑点与南极电商情况吻合。尤其是公司“吊牌”业务毛利率高达93%,超过贵州茅台;应收账款占比高且波动幅度较大;经营规模翻倍增长,员工数量反而下降等问题,看起来都有违常理。

格隆汇“探雷区”研究员陈南方:从2012年到2019年,它的人数增长没那么快,人均创利是增长了超过十倍,跟常识不符。公司可能涉及隐瞒员工人数去虚减职工薪酬,进而虚增净利润的情况。

记者探访上市公司南极电商的办公地时了解到,公司目前仍在正常经营中,面对财务造假的质疑,1月13日晚间公司发布了澄清公告,但从市场各方的反馈情况来看,质疑的声音并没有消减,南极电商的业务模式和财务数据依然存在多处疑点。

南极电商在澄清公告中对公司的毛利率、业务壁垒、竞争对手等问题一一作出解释, 但分析人士认为,这份回应存在不少概念混淆和统计口径不清楚的问题。1月15日,证监会新闻发言人表示,已将南极电商纳入重点监控范围。

证监会新闻发言人高莉:对于南极电商的股价波动和相关的媒体报道,我们已经关注到,我会已在第一时间将公司的股票交易纳入到了重点监控范围,并要求年审的会计师对公司2020年度的财务报告进行重点审计。

2

万物皆可南极人?

南极电商品牌授权模式存疑

“南极人不怕冷”,一句经典的广告语曾让这个创立于1998年的保暖内衣品牌火遍大江南北。2008年,产能过剩的南极人关掉了所有自营工厂生产线,开启品牌授权的商业模式。2015年,南极人借壳登陆A股,完成了向电商企业的转型。如今南极电商的商业模式究竟有什么特殊之处呢?

南极电商被称为A股的“吊牌之王”,轻资产运营模式是其一大特点,将旗下的南极人、卡帝乐鳄鱼、精典泰迪三个品牌授权给其它客户来进行生产和销售,市场俗称“卖吊牌”。

2020年前三季度,公司吊牌业务带来的营业收入在8亿元左右,而毛利率达到93%,净利率高达77%。截至2020年底,南极电商线上店铺数量增至8171个。记者在多家电商平台查询发现,挂牌“南极人”的产品种类纷繁多样,包括家纺、布艺、服装、食品、家用电器等,被网友戏称“万物皆可南极人”。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会计学教授陈欣:如果是你光“卖吊牌”,这么高的毛利率,大家都来仿制,那竞争门槛到底在哪里?现在市场上,大家主要是质疑这一点,就是觉得干这件事情好像没有太大的门槛,又没有很强的竞争力,能够做出跟茅台一样高的毛利率,到底靠的是什么?

据了解,南极电商于2017年收购时间互联,通过后者在社交平台采购流量,为旗下多家授权商提供互联网营销服务。南极电商在澄清公告中表示,目前公司收入主要来自于两部分,也就是品牌授权和互联网营销。

从三季报数据来看,品牌授权业务的营业收入在公司整体营收中占比不到1/3,但毛利率高达93%;而互联网营销业务则是增收不增利,毛利率不到10%。在这样的商业模式架构下,南极电商更像是一家互联网公司。

上海金澄律师事务所税务合伙人汪蔚青:现在所有的人都知道“南极人”这个品牌,只不过现在对品牌的认知开始模糊。这种情况下,取决于它自己的战略。如果它的战略是放任式,没多久,牌子肯定就不值钱了。所有的品牌都来自于爱惜羽毛。如果你自己都不爱惜羽毛,那就不是羽毛,那叫“一地鸡毛”。

3

南极电商澄而不清

股东减持机构出逃

从2020年年初到年中,南极电商股价翻倍,气势如虹,但随后股价经过连日下跌,南极电商最新市值已跌至240亿元左右,较前期股价高点腰斩过半。

截至今天收盘,南极电商收于9.74元,下跌7.06%。虽然南极电商陆续发出“股份回购”,但投资者对此并不认可。南极电商的这份澄清报告还有哪些疑点呢?

南极电商在澄清公告中表示,2018年及2019年,南极电商应收账款占营业收入比例分别为21.61%、20.21%,整体比例可控且逐年下降。但记者注意到,此前质疑集中在2014年以来,应收账款占营业收入的比重提升且波动较大,南极电商的回应正好打了时间差。

相关数据显示,2014-2017年,南极电商的应收账款占当年营收比重分别高达50%、72%、55%、52%。

而在南极电商股价攀升的过程中,其重要股东几乎是一路减持。2017年至今,包括实控人张玉祥在内的重要股东,合计减持市值接近30亿元。目前公司前十大流通股东中有6家均为机构股东,其中不乏社保基金、汇添富证券投资基金、保险资金等。

从财报来看,南极电商盈利状况良好,经营性现金流稳定,但借壳上市后仅派现两次,总计约4亿元。面对接连闪崩的股价,公司首次回购股份,但从股价表现来看,高额的回购计划以及券商报告的力挺依然“疗效”不佳。

格隆汇“探雷区”研究员陈南方:当时的质疑还有一点,是南极电商的业绩比较好,账面上的资金也比较充裕。但它有存在短期借款,以及这个模式,没有太多的资本性支出的,但它的分红率又比较低,上市以来只分红大概4个亿,分红比例只有11%,远低于上市公司分红指引20%的最低标准。

来源:央视财经

关于作者: 网站小编

HIS时尚网,引领前沿时尚生活。传递最新时尚资讯,解读潮流美妆趋势,剖析奢品选购指南,引领前沿生活方式。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