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艺术向来是最备受争议和难懂的艺术形式,行为艺术之母Marina Abramović的「玩命」演出更是让不少人看得提心吊胆。但当观众化身表演者,也许就会明白看似激进的手段,背后其实隐藏着深远的哲学。Marina Abramović首个中国美术馆展览《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能量转换》 即日起至2025年2月28日在上海艺仓美术馆展出,回顾她与旧情人Ulay的传奇作品长城行《The Lovers: Great Wall Walk》,带领观众感受水晶和矿物的疗癒与能量。

策展人Shai Baitel与Marina Abramović, 2024(图片来源:Clara Melchiorre)

(图片来源:《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能量转换》)
行为艺术之母Marina Abramović与Ulay的长城行
是次展览灵感来自1988年她与德国艺术家Ulay在中国长城完成的作品《The Lovers: Great Wall Walk》。二人分别从长城的山海关与嘉峪关出发,本来打算步行3个月后相遇结婚,无奈筹备作品的漫长过程中二人关係决裂,最后他们在山西二朗山会面,相拥过后就从此分别。

Marina Abramović, Great Wall Walk, China, Marina on the Wall, 1988(图片来源:Marina Abramović)

Marina Abramović, The Great Wall Walk, China Guides, 1988(图片来源:Marina Abramović)
这趟旅程中,Marina在附近村庄借宿期间从居民口中认识到中医、水晶和矿物的疗癒与能量,也感受到接触不同物质时自身的情绪和能量变化,于是开始创作一系列名为「须臾之物」的作品,探索人与水晶、地球的能量流动。徒步长城是她首个没有观众在场的表演,Marina希望透过这些装置让观众亲身体会她当时的感受,引领他们以另一种方式重新踏上一遍长城之旅。

Marina Abramović, Great Wall of China, Landscapes and Portraits, 1988(图片来源:Marina Abramović)
「我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在做表演。完成表演后,就只剩下回忆。但改变只能来自自己,而非观看我的演出。」
多年来Marina创作过不少极度危险的作品,以长时间演出挑战身心、转化自我。外界质疑她罔顾自己的安危,但其实她比谁都清楚自己的极限。「我77岁了,要坐着轮椅来,我明白自己身体的极限。你我都终须一死,那怎么办呢?我邀请大家参与这次体验,这就是我与观众分享转化和蜕变的方式。」

Marina Abramović, Shoes for Departure, 1991/2017, quartz crystal, amethyst crystal, dimensions vary, approx. 8 5/8 x 21 1/4 x 10 inches/ each, unique,(图片来源:Sean Kelly Gallery)
上海艺仓美术馆《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能量转换》
展览横跨美术馆3层展示空间,展出超过150件作品。第1层介绍了Marina的早年艺术生涯以及《The Lovers: Great Wall Walk》,而上面两层则放置了各式镶有水晶的装置,邀请观众凝视水晶或单纯闭上眼睛感受。负责策展的上海艺仓美术馆艺术总监Shai Baitel表示,与其说是策划展览,更像是策划能量场。
「这是关于能量、形而上学、灵性的展览,我们甚至不会称这些展品为雕塑。你要跟这些物件互动,才能真正完整这件作品。」

(图片来源:MF编辑部)

(图片来源:MF编辑部)
让观众完整作品
Marina创作生涯长达55年,对她而言,艺术从来不是表演一刻的事。为了準备演出,她会透过不同练习锻鍊自己的身心耐力,例如独处10多天、一颗一颗数米粒、在酷热的房间打扫等。场地布置了水晶洞、水晶床舖、座椅和鞋子等装置,参观者可以自由体验这些装置,一探Marina的修行方式。Marina用一句话概括了展览:「你给我时间,我给你体验。」
「这次展览的体验非常震撼人心。正如肌肉非一天半载就能练成,如果你只顾着自拍,就不可能真正领略到当中的奥妙。」

(图片来源:MF编辑部)

(图片来源:MF编辑部)
对现代人的另类身心考验
如果说第2层展厅是入门版的体验,那么第3层才是真正的试炼。进入空旷的展示空间后先要寄存手机、戴上降噪耳机,然后受过训练的辅助员会带领观众使用各种装置。当我们失去其中一个感官,其他感官会变得敏感。现今生活急速,要慢下来什么都不做,何尝不是对城市人另类的身心考验?

(图片来源:《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能量转换》)

(图片来源:《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能量转换》)
冥想并不拘泥于形式,当耳机隔绝了场内细微的声音,当我们静静凝视着水晶洞、缓缓摆动的拍子机、三原色展板,剩下的就是感知自己的存在,展开一场与自己的对话。能量之说对许多人而言很虚无飘渺,但只要愿意静下来细味展览,也许转化的种子就已悄悄在心中种下。

(图片来源:《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能量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