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世客(Costco)进驻青岛的幕后情况涉及多个方面,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原因和过程:
1. "市场需求":青岛作为中国重要的沿海城市,拥有庞大的消费市场。佳世客看中了青岛的消费潜力,希望通过进驻该城市满足当地消费者的需求。
2. "政策支持":近年来,中国政府积极推动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特别是在零售领域。青岛市政府可能对佳世客的进驻给予了政策上的支持和便利。
3. "合作伙伴":佳世客在进驻青岛的过程中,可能与中国当地的零售企业或商业地产开发商建立了合作关系。这些合作伙伴可能为佳世客提供了必要的场地、物流、供应链等方面的支持。
4. "竞争策略":随着中国零售市场的不断开放,越来越多的外资零售企业进入中国市场。佳世客通过进驻青岛,可以与当地的竞争对手形成竞争关系,扩大市场份额。
5. "品牌扩张":佳世客作为全球知名的零售品牌,希望通过进驻青岛等城市,进一步扩大其品牌影响力,提升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6. "供应链优化":青岛作为中国重要的港口城市,拥有完善的物流和供应链体系。佳世客通过进驻青岛,可以优化其供应链,降低物流成本,提高运营效率。
7. "文化交流":佳世客进驻青岛,也为当地消费者带来了全新的购物体验和生活方式。这有助于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增进相互了解。
总之,佳世客进驻青岛的幕后情况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市场需求、政策
相关内容:
在青岛有一家商场不得不提,从传统的百货商店到现代化的综合超市,它是青岛商业蜕变的标志,也是近三十年前东部新城区的开拓者。
尝鲜不易,一个新事物的初现,难免伴有波折。作为青岛第一家外资商业零售企业,东泰佳世客在香港中路建立第一个购物中心时,也曾饱受争议。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青岛市委市政府提出了行政中心东移、开发建设东部的战略决策。那时,东部除了新市政府大楼外没几座高楼,最大的商店是现在麦凯乐对面的辛家庄百货店,面积几百平方米。

市政府主要领导决定引进外资零售企业,并指示市政府驻日本机构联系日本的几家大型零售企业。原青岛东泰佳世客商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尚惠杰回忆道:“那时候,佳世客在日本连锁业位列前茅,在亚洲其他国家的事业发展得也不错,且正在布局中国的上海、广东和青岛。双方不谋而合。”

“当时,国务院批准了青岛两个零售合资企业项目,青岛供销合作社和日本佳世客株式会社合资的青岛东泰佳世客就是其中之一。”可以说,佳世客能够在青岛引进,得益于踩上了政策红利。尚惠杰初次参与该项目是在1995年初,此前,青岛市供销合作社已与日本佳世客株式会社进行了1年多的谈判。

1995年4月,尚惠杰作为青岛供销合作社的谈判代表,随团到日本考察佳世客。这次考察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我看到了中日零售业的差距。当时我们国内的零售业基本以传统百货业为主,还没有购物中心;而日本的零售业超市和便利店已经普及,大、中型购物中心已经兴起。我们的商场还以代销或出租柜台为主;而在日本,由计算机控制的、具备加工分选功能的配送中心已经取代了传统订货送货方式。”
知晓了差距,合作谈判的步伐也加快了。1996年7月21日,青岛东泰佳世客商业有限公司注册成立。

作为青岛供销社的谈判代表,尚惠杰见证了青岛东泰佳世客从选址到开业运营的全过程。一开始与日方接触时,也向日方推荐了好多位置,包括当时的中山路和东方贸易大厦等地,但都被否定了。”日本永旺株式会社以超前的眼光,将地址选在当时还是农业、副业用地的荒凉地块。
佳世客东部购物中心是合资公司的第一个项目,地址选在了香港中路(当时的湛流干路)。位置定下来,建成啥样便提上了日程。“早在合资谈判之初,佳世客一方就提出了设想方案:2层建筑,每层面积要大,再建个可停车1000台以上的停车场。”这方案现在看起来很容易理解,但在当时却有不少人反对。

佳世客把三分之二的面积用于免费停车,在审批规划的时候,这么大的一块地不分出一部分做房地产,盖高层出售,很多人确实不理解。这在当时的青岛确实是很超前的。而且当时私家车还没热起来,人们很难想到私家车会在不到五年的时间里普及开来。


1998年1月开业的火爆场面让每一个人感到吃惊,人们争相到佳世客看“洋景”,到佳世客购物成为品质生活的象征。3万多平方米的商场已经不能满足需要。2003年和2006年两度扩建后,佳世客营业面积超过5万平方米,成为当时青岛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shop-pingmall。
来源:青岛城市档案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