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这句诗出自宋代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用以形容那些曾经辉煌一时的东西,最终难逃被时光和命运消磨的命运。将这句诗与艾格品牌遭遇中年危机联系起来,我们可以探讨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艾格品牌的辉煌与困境
艾格(Esprit)是一家源自德国的品牌,于1968年创立,以休闲、时尚、环保著称。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艾格凭借其独特的品牌形象和时尚设计,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然而,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变化,艾格品牌逐渐陷入了中年危机。
2. 市场竞争加剧
近年来,服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众多国内外品牌纷纷加入竞争。一方面,快时尚品牌如Zara、H&M等以快速时尚、低价策略迅速抢占市场份额;另一方面,国内品牌如优衣库、太平鸟等在品质、设计、品牌形象等方面不断提升,对艾格构成了严重挑战。
3. 消费者需求变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消费者观念的转变,消费者对服装的需求不再仅仅局限于时尚、潮流,更加注重品质、舒适、环保等方面。艾格在品牌定位、产品设计、营销策略等方面未能及时调整,导致其在消费者心中的地位逐渐下降。
4. 品牌形象老化
艾格在创立初期以年轻、时尚、
相关内容:
上周,上海破产法庭的微信公众号发布文章,称上海破产法庭裁定受理的上海艾格服饰有限公司(下称“艾格服饰”)一起破产清算案,将在淘宝店特价处理资产,店名为“上海艾格管理人特卖店”。
“艾格?我还以为早就破产了。”今年27岁的张萌萌不穿艾格好多年,但对这个昔日大牌仍然记忆犹新。“高中和大学的时候经常买他家的衣服,价格也比较高,那时候穿上艾格就是‘凡尔赛’了。”张萌萌说,后来Zara之类的快时尚品牌逐渐占据视野,艾格被慢慢取代。
不少90后女孩对艾格(Etam)近期破产一事的反应都与张萌萌类似:在正式传出破产消息之前,作为服装品牌的艾格早已在这代年轻人心目中完成了“社会性死亡”。
1994年,法国艾格集团在中国设立了上海英模特制衣有限公司,并开出了在上海的第一家零售实体店,全盛时期,艾格集团在中国拥有超过3000家门店。之后的二十余年里,艾格起起伏伏,逐渐在服装业转型大潮里颓势尽显。
刚刚破产的青春大牌 早已只活在记忆里
贝壳财经记者在该特卖店看到,目前,该店铺仅有一件修身短裙在售,价格为39.9元。店首页显示,由于仓库园区有重大活动,园区关闭,暂无法发货,今晚暂停上新,具体上新时间请关注首页公告。该店客服对贝壳财经记者表示,之后还会上新一些,清仓处理上新时间不定且数量有限。
意外的破产消息让消失已久的艾格重新回到大众视野。就像周杰伦的歌、诺基亚按键手机、“不走寻常路”的美特斯邦威一样,艾格这个“老名牌”也关联着一代人的青春记忆。刚刚迈入30岁的小于对记者表示“很可惜”,尽管她也早就觉得这个牌子的款式过时了,并且很多年没有光顾过。
记者注意到,实际上,艾格已于2019年10月6日开始走破产程序。上海高院网站于2020年3月24日披露,上海市第三中级法院对艾格服饰发送了送达破产文书。文书披露,该院根据上海陆洲针织服饰有限公司的申请,于2019年10月8日作出(2019)沪03破155号民事裁定书,裁定受理债务人艾格服饰破产清算一案。艾格服饰的债务人或财产持有人应向管理人清偿债务或交付财产。
此外,在2019-2020年内,英模特制衣和艾格服饰被多次列为失信被执行人,涉及大量欠款成为老赖。英模特制衣与艾格服饰被采取限制消费措施,法定代表人吕益逊同样被采取限制消费措施,不得乘坐飞机、在星级以上酒店等场所进行高消费等。
百岁艾格的中国故事:短暂巅峰与8年滑铁卢
公开资料显示,艾格的第一件零售店于1916年在德国开业,最初主要销售内衣及袜子。1928年,其连锁点网络发展至巴黎,并将总部设在法国巴黎。1997年,艾格在巴黎交易所上市。彼时其零售连锁已扩展至全球1000家,产品线也从内衣延伸至成衣业务。
艾格与中国市场的渊源“颇深”。1994年,法国艾格集团在中国设立全资子公司上海英模特制衣有限公司(下称“英模特制衣”),2001年设立艾格服饰。2012年,艾格在中国的零售点数量高达3460个。
不过,此后艾格集团显露颓势。
据媒体报道,2012 年,艾格时任中国区 CEO 付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 艾格是快时尚品牌,但是这一说法显然很难受到业内人士的认同。从新品上货速度来看,艾格的效率没有 ZARA、H&M 和优衣库快,款式也远没有 ZARA 和 H&M 新颖。"
2013 年起,艾格中国区销售额开始下滑。而在中国以外的欧洲及其他市场,艾格已然成为一个以经营内衣为主的品牌。
2017年8月,艾格集团在大股东的要求下在巴黎证券交易所退市。退市前发布的最后一份年报显示,2016年全年,集团销售额12.921亿欧元,较2015年的12.966亿欧元下降0.3%,可比销售下降1.0%。财报显示,销售下滑主要由于中国市场的低迷导致,全年中国销售大跌12.3%,由4.173亿欧元跌至3.659亿欧元,其中二、三季度尤差。截至2016年底,艾格在中国市场的门店数量由2877家减至2596家,共关闭281家。
纺织服装管理专家、上海良栖品牌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程伟雄认为,艾格作为老牌国际女装品牌,在研发设计、品牌传播及营销方面较为滞后,而随着一些国际轻时尚品牌的崛起,对艾格这样的老牌休闲服装品牌造成了一定的挤压,而无法适应新市场、新群体的艾格,必然会被逐渐淘汰。
转战内衣“红海”
2018年,艾格正式宣布退出中国市场,并将该公司中国成衣业务的三个品牌Etam Weekend、ES和E & JOY 出售给一家香港专业投资机构,仅保留集团内衣业务,并将已经出售的成衣业务全部交由此次交易牵线人周进国负责。
公开资料显示,周进国为东莞市乔帛服饰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乔帛服饰有限公司于2009年成立。
自从艾格集团在2018年出售中国成衣业务,颓势开始明显显露。大规模关店、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被申请破产等一系列问题接踵而至。
周进国目前也已经不再负责艾格的中国成衣业务。企查查显示,周进国于2018年9月分别退出英模特制衣和艾格服饰法定代表人,于2018年11月分别退出董事备案。
艾格在回应破产消息时称,微博所提及店铺,是法国Etam集团于2018年在华售出的女装成衣线,已不在集团现经营范畴内。同时,该文称“成衣线离开,内衣线回归”,Etam从2015年开始,重新专注于内衣业务,且开始研发亚洲版型。
艾格集团想要在内衣市场分一杯羹是否现实?截至目前,艾格内衣在中国仍没有开设实体店。9月3日,Etam在官网微信公众号表示,实体店仍在筹备中,消费者目前可通过品牌天猫旗舰店和微信小程序商城购买商品。
值得注意的是,国内外内衣品牌在中国市场的竞争激烈。老牌内衣品牌维多利亚的秘密依旧较为坚挺,而近些年来内外等中国品牌纷纷获得融资。企查查显示,自2015年开始,内外已经获得五轮融资,最近的一次为2019年10月,内外完成1.5亿元的C轮融资,启明创投领投。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张泽炎 编辑 岳彩周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