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金属首饰取消千足金命名的好处是多方面的,以下是一些主要优势:
1. "统一标准":取消千足金等传统命名方式,可以统一贵金属首饰的质量标准,便于消费者识别和选择。
2. "提升透明度":新的命名方式可以更加清晰地展示贵金属首饰的成分和含量,增加产品的透明度,有利于消费者作出明智的购买决策。
3. "避免误导":千足金等传统命名方式可能会让消费者误以为首饰纯度更高,而实际上,现代首饰可能含有更多的合金成分,新的命名方式可以避免这种误导。
4. "适应国际标准":取消千足金命名,有助于与国际贵金属首饰命名标准接轨,方便出口和国际贸易。
5. "简化标识":新的命名方式可能更加简洁,便于在产品标签、广告等地方展示,降低成本。
6. "促进创新":取消千足金等传统命名,可以鼓励首饰设计师在材料、工艺等方面进行创新,开发出更多样化的产品。
7. "便于管理":政府相关部门在监管和执法时,可以更加便捷地识别和处理违规行为。
8. "提高消费者信心":新的命名方式可以增强消费者对贵金属首饰的信心,有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
总之,取消千足金命名,有助于提高贵金属首饰行业的整体水平,保护消费者权益,促进市场健康发展。
相关内容:

在我国,贵金属首饰命名越来越标准化了。笔者认为,贵金属首饰纯度命名标准不断得到修改和完善,将会更加有利于贵金属首饰品的生产、设计和消费的市场化、规范化、艺术化和个性化需求,也有利于解决贵金属饰品生产和销售中存在的某些欺诈行为。
就黄金首饰的纯度而言,习惯性说法有这样一些:24k金指99.99%纯黄金(含有数字四个9),千足金则指含量为99.9%的金(俗称三个9),而足金指的是含量为99.0%的金(俗称两个9),常见的18K金的含金量仅为75.0%。联系实际对比一下,不难发现,24k金实际上很难见到,千足金是首饰成色命名中最高值,也是消费者的首选。但是问题在于,不少商家出售的所谓“千足金”实际上也常常是“非千足金”。2013年央视3?15晚会曝光的例子就很能说明问题。央视记者分别对深圳市百泰黄金、周大生等7个品牌销售的黄金饰品购买后进行纯度检测,结果显示百泰黄金、周大生等品牌销售的黄金,纯度都没有达到99.9%。商家这样降低纯度的做法降低了其生产成本,增加了其销售利润,但却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既然市场上的千足金实际上常常是非千足金,取消千足金命名也就顺理成章。如今依法取消千足金的命名,无疑是对造假者的某种限制,也是对消费者利益的一种保护。
我们知道,1989年,国标GB11887-1989《贵金属首饰纯度命名方法》(以下简称《命名方法》)制定,填补了我国首饰行业尚无相关标准的空白,也成为我国首饰行业唯一的一项强制性国家标准。此后,在2000年、2002年、2008年、2012年这一标准先后进行过4次修订,而具体负责制定和修订这一行业标准的单位是国家首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该中心是全国首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单位)。
我们还知道,我国是贵金属饰品消费大国,但是贵金属首饰纯度命名方法长期缺失,直到1989年才有了国标GB11887-1989《命名方法》。也就是说,在此命名方法出台前,国内消费者判断其购买的贵金属首饰纯度只能靠观察和经验。
尤其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消费水平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贵金属饰品的消费需求也随之增长,与此同时,贵金属饰品的消费也遇到了不少问题,譬如材质掺假、标识混乱和价格虚高就是消费者普遍反映的问题,而解决这三大问题一直是一个难点,因为要解决这三大问题需要有关方面的综合配合。
不过,说到解决这三大问题的基础性方法,那还得回到贵金属饰品纯度的《命名方法》上,因为这是贵金属饰品管理中的行业管理基础标准。有了这样的基础性行业标准,生产商就必须按照规定在其产品或者说明书中标明首饰的材质、纯度等名称,这样就有利于消费者辨识。相信在此基础上,国家还会继续完善贵金属饰品的有关生产、销售和管理标准。
编辑点评:
命名不是关键,关键是纯度和质量要有保障。
* 以上只是作者个人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