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掉“洋标签”:中国制造何以立起真品牌?
一、背景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内消费者对品牌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然而,长期以来,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上多以低价、低质的形象存在,难以摆脱“洋标签”的束缚。要想在全球市场上树立真正的中国品牌,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二、提高产品质量
1. 严格把控生产环节:从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到产品检测,每一个环节都要确保质量过硬,让消费者放心购买。
2. 引进先进技术:通过引进国际先进技术,提高产品性能,增强市场竞争力。
3. 持续改进:对产品进行持续改进,不断满足消费者需求,提升产品品质。
三、加强品牌建设
1. 提升品牌形象:通过广告、公关活动等方式,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2. 创新品牌定位:根据市场需求,为企业产品找到合适的定位,使其具有独特性。
3. 拓展国际市场:积极拓展海外市场,提高中国品牌在国际市场的份额。
四、注重人才培养
1. 培养专业人才:通过引进、培养专业人才,提高企业研发、生产、管理等各个环节的竞争力。
2. 营造良好氛围: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空间,激发员工的创新意识和积极性。
3. 建立激励机制:通过设立奖励制度,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
相关内容:

□张素素(山西大学)
一些商家利用消费者认为国外品牌意味着质量好、高端的心理,把产品包装成“洋品牌”,让普通消费者难辨真假。澎湃新闻调查发现,这些商家的惯用套路是,通过关联公司在境外注册商标,让自己成为名义上“洋品牌”,但生产销售都基本在国内完成,产品主要销售给国内消费者。(3月14日 澎湃新闻)
消费端的盲目崇洋心理与产业端的创新乏力,构成了伪洋品牌得以滋生的双重温床。据报道,千寿电器伪造日本品牌,以“低糖健康”为卖点实现了单平台销量24万+的成绩;“德国斯坦梅尔钢琴”PS剑桥大学照片、虚构百年历史,迎合消费者对“欧洲工艺”的盲目追捧;“千万级”带货主播“麦琪啦”直播时所称Millvolt散结因子复合片系美国进口,以拆分病名欺骗消费者。这些乱象暴露出部分企业对“造不如贴”的路径依赖,部分企业沉迷于用“洋马甲”掩盖技术空心化,用营销话术替代创新研发,这实质上是将自己永远封锁在产业链底端。
进一步来看,法律层面存在的漏洞以及监管的滞后,为 “伪洋品牌” 提供了在灰色地带游走的空间。企业可轻易在境外注册商标,再通过授权国内企业使用,形成“境外商标+国内生产”的产业链。由于缺乏国际协同监管机制,国内监管部门难以核实境外商标的实际使用情况,导致虚假品牌难以被查处。澎湃新闻记者调查发现,只要有公司基础信息及相关资料,就能撰写品牌故事,把公司包装成国外知名品牌。这反映出了灰色产业链已形成专业化服务,而市场监管部门对品牌文化虚构尚缺乏技术甄别能力和处罚依据。
要破解这一困局,必须构建起 “三位一体” 的治理矩阵。企业方面,创新是破局的根本动力,格力电器从代工到自主品牌的转型证明,以创新为驱动,掌握核心技术,才能撕掉“贴牌”标签;监管方面,监管部门需积极作为,建立行之有效的 “品牌溯源” ,要求电商平台对境外注册品牌的实体经营等情况进行全局掌握;消费端,培育文化自信是关键,2024年中国手机市场销售排名中,vivo、华为、小米的市场份额已超苹果,故宫文创年销售额超十亿等案例表明,当中国制造在自主创新和品质升级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时,消费者对本土品牌的认可度与信任度大幅提升,“贴标游戏” 自然失去市场土壤。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跨越,不仅需要技术攻坚,更需要完成品牌的自信。唯有当企业实现以中国商标角逐国际市场,当消费者能发自内心支持本土创新品牌,“伪洋品牌”的生存土壤才能真正瓦解。这既是产业升级的必经之路,更是民族工业精神的重塑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