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与打工人是否共情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不会”或“会”来回答。品牌是否能够与打工人共情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品牌的价值观、营销策略、社会责任感以及与打工人群体互动的方式等。
有些品牌可能会通过以下方式与打工人共情:
1. "宣传与打工人生活相关的产品或服务":品牌可能会推出符合打工人需求的产品,通过广告宣传传递出对打工人生活的理解和关怀。
2. "公益活动":一些品牌会参与或发起支持打工人权益的公益活动,如捐赠、慈善活动等。
3. "员工关怀":如果品牌是打工人就业的公司,那么公司内部对员工的关怀和支持也可以体现品牌与打工人共情。
然而,也存在品牌可能不会与打工人共情的情况:
1. "忽视工人群体":有些品牌可能根本不考虑或忽视打工人这一群体,他们的产品和服务与打工人生活关联不大。
2. "缺乏社会责任":某些品牌可能缺乏社会责任感,忽视对工人权益的保护。
总的来说,品牌是否与打工人共情是一个多维度的考量,不能一概而论。品牌需要通过实际行动来体现对打工人群体的关注和支持。
相关内容:
事件回顾:广告“玩梗”惹众怒
近日,乳业品牌“认养一头牛”因一组地铁广告陷入舆论漩涡。广告中,“COWS直聘,找工作,直接跟老板哞!”、“跳槽吧!奶牛,听说你们场晒不到太阳?”等标语引发网友强烈不满,被指“嘲讽打工人”“消费职场焦虑”。相关话题阅读量突破3亿次,登上微博、抖音等多平台热搜。

品牌方回应称,广告系“创意营销”,通过拟人化奶牛招聘场景,强调对奶牛福利的重视,并已获得BOSS直聘授权。然而,这一解释未能平息争议。网友直言:“把奶牛比作打工人,看似幽默实则冷漠”“广告在美化牧场的同时,暗讽了打工人的职场困境”。
创意还是冒犯?
1. 职场焦虑的敏感神经
在就业压力加剧的当下,“跳槽”“跟老板谈”等职场术语极易触动打工人的情绪。广告将奶牛与求职者类比,被解读为对职场弱势群体的调侃。有网友评论:“奶牛‘跳槽’是幽默,打工人跳槽是生存挣扎,这根本不是一回事”。
2. 营销边界的模糊性
尽管品牌声称“致敬”BOSS直聘并获授权,但模仿知名招聘平台的广告形式,本质是“蹭热度”营销。然而,将动物与职场场景强行关联,不仅缺乏原创性,更暴露了品牌对社会情绪的误判。
3. 社会责任与品牌信任危机
认养一头牛近年多次因争议营销被诟病,如2023年“认养模式”被质疑变相收取会员费,2024年IPO终止后仍重金投入广告而非品控。此次事件进一步削弱消费者信任,有网友质问:“与其花钱做争议广告,不如改善产品质量”。

深层反思
1. 新消费品牌的“营销依赖症”
认养一头牛是典型靠营销崛起的网红品牌:2019-2021年销售费用累计13亿元,研发费用仅750万元。其高毛利率(32.9%)与低净利率(4.27%)的商业模式,折射出“烧钱换市场”的短视风险。
2. 职场文化的权力结构隐喻
广告中“直接跟老板哞”的表述,被指强化了职场权力不平等。现实中,普通员工鲜少能与老板直接对话,这种错位对比反而凸显了打工人的无力感。
3. 监管与消费者觉醒的双重挑战
《广告法》明确规定不得违背社会良好风尚,此次事件或引发监管部门审查。同时,消费者对品牌价值观的要求日益提升,企业若仅追求流量而忽视社会责任,终将反噬自身。

品牌如何与打工人共情?
认养一头牛的广告风波,不仅是创意失误,更是企业价值观的试金石。在“内卷”与“躺平”交织的职场生态中,品牌营销应更多传递共情而非戏谑。正如专家所言:“广告不仅是商业行为,更需承载社会责任”。
对打工人而言,这起事件也提醒我们:拒绝被标签化,捍卫职场尊严,或许才是对“奶牛跳槽”最好的回应。
本文部分信息综合自腾讯新闻、澎湃新闻、界面新闻等媒体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