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年男装市场上,确实存在一些品牌,其价格可能与其产品质量不成正比,以下是一些需要谨慎考虑的品牌:
1. "XX老牌":这个品牌以中老年市场为主要目标,但其衣服质量和设计可能不够时尚,价格却相对较高。
2. "YY世家":这个品牌虽然历史悠久,但近年来产品更新换代较慢,吊牌价格往往高于实际价值。
3. "ZZ兄弟":这个品牌的产品以传统设计为主,虽然有一定的市场基础,但可能存在设计老旧、材质一般的问题。
4. "AAA服饰":这个品牌在市场上的知名度较高,但部分产品存在质量问题,价格较高。
5. "BBB老人装":这个品牌主要针对中老年男性,但部分产品可能存在设计简单、材质较差的问题。
6. "CCC男装":这个品牌以传统元素为主,但可能存在设计过于老气、材质不够舒适的问题。
在选择中老年男装时,建议您注意以下几点:
1. "关注品牌口碑":了解该品牌在市场上的口碑,以及消费者对其产品的评价。
2. "比较价格":在购买前,可以对比同类型产品的价格,避免过度消费。
3. "实地考察":如果可能,建议您亲自到店试穿,检查衣服的质量和舒适度。
4. "询问售后服务":了解该品牌的售后服务政策,确保在购买后能够得到有效的保障。
总之,
相关内容:
最近刷到不少中老年朋友在社交平台吐槽:“花两三百买的‘名牌’夹克,穿两次就起球;保暖内衣洗一水就跑棉,这是买到假货了?”点开评论区才发现,这些“名牌”可能连“假货”都不算——它们只是挂着品牌吊牌的贴牌货。从南极人到皮尔卡丹,从北极绒到七匹狼,这些曾经陪伴一代人的中老年男装品牌,正悄悄走上“卖吊牌”的路,消费者花的是品牌钱,买的可能是“三无厂货”。
从“国民品牌”到“吊牌贩子”:他们如何一步步走偏?
要数“卖吊牌”的鼻祖,南极人绝对排第一。这个1997年靠保暖内衣火遍全国的品牌,曾是“冬天穿南极人,再冷也不怕”的代名词。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南极人选择了一条“轻资产”转型路——关停所有生产线,不再自己生产,而是把品牌授权给成百上千家供应商。
你在电商平台刷到的南极人内衣、夹克、运动装,甚至电热水壶、螺蛳粉,都是不同厂家贴标生产的。
数据显示,2019年南极人仅靠品牌授权就赚了13亿元,旗下授权生产商超800家、经销商3400多家、店铺4400多家。

尝到甜头的不止南极人。
北极绒、恒源祥、俞兆林这些曾经的“保暖内衣三剑客”,也陆续加入“卖吊牌”大军。北极绒曾以“怕冷就穿北极绒”的广告语红遍大江南北,如今市面上的北极绒保暖内衣,质量参差不齐,起球、跑棉成了常见问题;恒源祥这个1927年创立的百年老字号,曾靠“恒源祥,羊羊羊”的魔性广告深入人心,现在消费者买到的羊毛衫、夹克,可能来自十几家甚至几十家代工厂。

就连曾经的“高端象征”皮尔卡丹,也没能守住底线。上世纪90年代,皮尔卡丹是60后、70后眼中的“奢侈品”,一件衬衫能抵普通人半个月工资。如今线下门店却天天喊着“清仓大甩卖”“全场1折”,明星直播间卖的皮尔卡丹羊毛衫,甚至被网友扒出是贴牌假货。
为什么品牌们集体“卖吊牌”?快钱背后是饮鸩止渴
“卖吊牌”的生意到底有多香?用鞋服行业分析师程伟雄的话说:“不用管生产、不用管售后,躺着收授权费,简直是‘空手套白狼’。”对品牌方来说,这确实是笔“好买卖”——南极人2019年净利润12.06亿元,其中大部分来自授权收入;恒源祥、北极绒等品牌也靠这套模式维持着表面的“繁荣”。
但对消费者来说,这是场“赌运气”的购物。授权厂家资质良莠不齐,有的是正规代工厂,有的可能是家庭小作坊。同一件“南极人”保暖内衣,有人买到厚实柔软的,有人买到薄如蝉翼的;同一件“恒源祥”羊毛衫,有人摸到细腻的羊绒,有人摸到扎人的化纤。黑猫投诉平台数据显示,仅南极人相关投诉就近2000条,问题集中在“货不对板”“质量差”“虚假宣传”。
更讽刺的是“花花公子”。这个美国品牌被国内市场玩成了“伪国货”——满大街的“意大利花花公子”“官方授权店”,其实都是不同厂家贴的小兔子logo。年轻人可能觉得“土”,但中老年群体却认这个“老牌子”,结果钱花了,质量没保障。

消费者如何避雷?品牌又该如何自救?
有网友调侃:“现在买这些牌子,全凭运气——运气好是‘品牌货’,运气差是‘三无产品’。”那普通消费者该怎么避坑?
首先,别迷信“官方旗舰店”。很多品牌授权的旗舰店、专卖店,其实都是不同供应商运营的,同品牌不同店铺的商品质量可能天差地别。其次,看价格。如果一件“皮尔卡丹”羊毛衫只卖99元,那大概率是贴牌货——品牌授权费、原材料成本都不够。

最后,看细节。
起球严重、线头多、标签信息模糊(比如没有具体生产商、地址)的,基本可以断定是小作坊产品。

对品牌来说,“卖吊牌”看似赚快钱,实则是透支品牌信任。南极人2018年因14次被列为不合格产品,品牌形象严重受损;恒源祥、北极绒的口碑也一路下滑,年轻消费者几乎“绕道走”。正如程伟雄所说:“品牌美誉度是慢慢积累的,但卖吊牌模式下,品质管控跟不上,消费者体验递减,长期下去品牌力只会越来越弱。”
结语:品牌不是“永动机”,信任才是最值钱的“吊牌”
从“国民品牌”到“吊牌贩子”,这些中老年男装品牌的转型让人唏嘘。消费者买的是情怀,图的是“名牌”的质量保障,但品牌方却把情怀当“摇钱树”。品牌不是“永动机”,信任才是最值钱的“吊牌”。
如果连最基本的质量都做不到,再响的名号、再久的历史,终会被消费者抛弃。
下次给家里长辈买衣服时,不妨多留个心眼——别被吊牌“骗”了,毕竟,穿在身上的,是衣服,更是一份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