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批商家濒临倒闭的现象,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原因和真相:
1. "市场饱和与竞争加剧":
- 随着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市场饱和度不断提高,同质化竞争严重。
- 新的商家和品牌不断涌现,导致原有商家面临更大的压力。
2. "成本上升":
- 物流成本、租金、人力成本等不断上升,压缩了商家的利润空间。
- 原材料价格上涨,尤其是疫情期间,供应链受到冲击,成本控制更加困难。
3. "消费者需求变化":
- 消费者需求日益多样化,对产品质量、服务、品牌故事等方面有更高要求。
- 传统营销模式难以满足新消费群体的需求,导致品牌形象和销售业绩下滑。
4. "品牌建设不足":
- 部分商家过于依赖销售渠道,忽视品牌建设和长期发展。
- 缺乏独特的品牌定位和差异化竞争优势,难以在市场中脱颖而出。
5. "电商冲击":
- 电商平台的发展迅速,吸引了大量消费者,对传统实体店造成冲击。
- 电商平台的促销活动频繁,对实体店的销售额造成影响。
6. "宏观经济环境":
- 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如经济衰退、通货膨胀等,也会影响商家的经营状况。
7. "管理问题":
- 管理不善、
相关内容:

“单场直播GMV破了500万元,结果却倒亏23万元,退货率还高达58%!”前不久,杭州某新消费品牌创始人吐露的遭遇,再次将电商老板当前的困境拉到聚光灯下:流量见顶,获客成本飙升,退货率居高不下,投放效果长期被平台算法“压制”,ROI 1:2成为常态。还有低价内卷、仅退款等,导致商家利润空间大幅缩水……重重压力之下,焦虑的电商老板,开始寻找破局之道。这其中,“做品牌”或许无数次闪过商家的脑海。前阿里研究院院长希疆就曾多次呼吁“电商人不能只卷价格,要有品牌意识,要做品牌。”而“做白牌只会越来越卷”的现实,也让不少商家意识到品牌化不再是“锦上添花”,而是生存的基本条件。事实上,近几年从不缺成功的电商品牌案例——花西子靠“东方彩妆”心智在抖音崛起,徕芬用“高速吹风机”打开千亿个护市场,蕉内以“无感内衣”重新定义基础服饰,德佑湿厕纸、泰兰尼斯童鞋等靠品类创新,确立竞争优势并迅速拉开与竞对的差距……然而,不可否认的另一个现实是,国内电商年GMV虽已达20万亿元的规模,但真正能被消费者记住,且能持续稳健发展的电商品牌数量,寥寥无几。为什么电商难出品牌?如何提升电商白牌向品牌转型的成功率?品牌化的进程中,电商人有哪些坑不能踩?为帮助电商品牌成长,电商行业参与者能做些什么?围绕“电商如何品牌化”这一话题,派代深入采访分众传媒创始人江南春,小马宋战略营销咨询创始人小马宋,茉莉数科创始人林敏,不空谈品牌咨询创始人、场景营销研究院院长空手等业内专家,以及多位亿级商家,来为你揭开这道难题。

每一个电商老板,内心或许都有一个品牌梦。但现实中,不少老板都曾抱怨“电商人做品牌太难了”。而商家发出类似抱怨或观点的背后,实则已经有了一个心理共识,即做品牌是比单纯做电商卖货门槛更高、难度更大的挑战,成为品牌不仅意味着更高的知名度、更大的影响力,还需要为消费者、用户创造更多价值。根据广义的品牌定义来说,企业只要有一个商标、有一个产品,其实就拥有了一个品牌,但在电商行业中,这类“品牌”充其量只能称作“白牌”。正如不空谈品牌咨询创始人空手所强调的:“白牌只是具备一些最基本的品牌要素,但从市场影响力、公众认知度和独特价值观、文化内涵等角度看,白牌显然不属于品牌。”茉莉数科创始人林敏,则提到了近些年流行的红人品牌概念:“如果我是一个红人,或者我有自己的特色或独特的价值,我可以将其打造成IP,我不一定追求几百万、上亿的消费者,也能成为一个成功的红人品牌或设计师品牌。这段话改为:比如海外的The ordinary正是基于创始人IP及社交媒体崛起的品牌,如今它也成为了雅诗兰黛旗下的一大核心品牌。”事实上,电商平台们也一直在发力扶持红人品牌。比如前不久的“2025淘宝红人之夜”上,淘宝对外公布,今年将投入10个亿,人均1000万,全力打造百大新生代红人。同时淘宝还透露,近两年已有近600位站外新红人涌入淘宝开店,实现品牌主理人的梦想,其中包括8uioio、Lilylikes、黑有染、周白子、华吉言、有洧Youwei、醋哥等,而且他们中有不少入淘不足两年,年成交额就突破亿元。分众传媒创始人江南春的观点或许更贴近电商人的想法,他直指品牌本质,即在消费者心智中建立“品类=品牌”的符号或认知,比如“脱毛仪=Ulike”、“湿厕纸=德佑”。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电商行业当前的一个现状是“白牌多如牛毛,品牌寥寥无几”。从白牌跃升为品牌的路上,到底发生了什么呢?派代观察到,有不少商家将原因归咎于平台规则与行业环境的变化。


除了电商行业环境的客观影响,做不做品牌、能不能成功等一系列决策的主动权,其实也掌握在商家自己手中。江南春向派代分享了他与Ulike创始人潘总的故事。江南春第一次与Ulike创始人潘总见面时,对方一上来就拿了一瓶农夫山泉的水说:“江总,我就想成为一个公众品牌。我现在是个网红品牌,但我想成为像农夫山泉这样的公众品牌。”很多电商品牌不能持续,往往是因为前期抓住流量红利和爆品红利的电商企业成为网红品牌后,没有在红利结束前提前建立“社会共识”,所以错失了成为公众品牌的时机。江南春认为,“电商行业需要更多像Ulike潘总这样,具有品牌意识以及魄力的创业者。”在派代的观察中,具有品牌思维与追求的电商老板其实有很多,当下众多做到亿级、十亿级的商家,就崛起于一开始的电商品牌梦。杭州一位女装电商品牌创始人告诉派代,他们5年前成立时,所有合伙人的核心共识就是“一开始就要做品牌”。如今,当不少服装同行都做吐槽“生意难做”开始打价格战时,他们的客单价却能一直稳定在千元以上,年GMV近5亿元。这位创始人透露,他们的秘诀有两个,一是能给到用户原创设计风格+品质的双重保证;二是有时间沉淀,品牌正在得到更多老客的认可。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不少商家在行业流量红利期时,习惯了“找工厂代工或拿货+平台投流”的赚快钱模式、轻运营模式,等流量见顶时再想往品牌转型已为时已晚,难度几何放大。小马宋便指出了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80-90%的电商商家,最大的能力就是在电商上卖货和店铺经营,在产品上没有什么独特之处,技术研发上可能投入是0"。话虽尖锐,但也道破了一个真相:许多商家本质上是 "流量二道贩子",擅长在1688选款、找工厂代工、开网店卖货,却从未真正踏入产品研发的深水区。而一旦平台政策收紧、竞争压力加剧,习惯了赚快钱的商家很快便会被打回原型,但他们又不愿在自身找原因,更多的是把锅甩给外界。对此,小马宋表示:“我能理解商家(对平台内卷)的抱怨,但并不同情。”他认为,如果不是平台,很多商家可能连二道贩子都做不了。平台的崛起,其实为商家创造了时代的机遇。“这时候,企业自身能不能抓住红利,以及企业在经营上有没有形成一些独特的点,很重要。”小马宋分析称,“比如2012年的三只松鼠,抓住了淘宝零食坚果品类爆发的红利,2017年的花西子,把握住短视频和国货美妆爆发的红利。”“再进一步,当企业起势后,商家能否及时摆脱对平台的依赖,也是破解当前困局的关键。”小马宋继续强调,并以小米为例解释称:“2010年到2016年,小米做到了600亿的规模,且90%左右营收都源自电商。但2016年前后,小米遇到了瓶颈,基本上不再增长了,而小米的做法是开线下店,很快做到1000亿规模。”所以,主动权始终在商家手上,“既然已经知道平台有各种限制,你为什么不去转型呢?”当然,无论行业如何卷,一直有商家抓住行业红利,并建立起独特的经营优势,始终活得很滋润。小马宋告诉派代,其合作的品牌客户中有四分之一是电商品牌,“比如我合作过的创意挂钟品牌美世达、人体工程椅品牌黑白调、养生壶品牌北鼎等等,都是所在类目的头部品牌。”

电商白牌要成为品牌,是否占据消费者心智是一道坎。品牌需要在消费者心智中建立某种认知,也就是说一个企业算不算品牌,消费者占用极大的话语权。电商平台年GMV总和已接近20万亿元之巨,但相比之下,能在广泛大众心智中树立起明确认知或形象的电商品牌数量实际上并不多。尤其是与可口可乐、阿迪达斯、宝洁、华为、茅台等大众知名品牌相比,电商品牌的国民度、美誉度、影响力等还有很大差距。在黑猫平台上,充斥着各种用户对电商品牌的投诉。白牌规模庞大、假冒伪劣横行、服务品质差、没有售后等问题,往往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大众对于电商品牌的集体观感,现如今,认为“电商只是一种购物渠道”的大有人在。站在消费者的视角,在近几年的低价内卷竞争中,不少人习惯了在各大平台比价,“哪里更便宜,就去哪里买”愈发普遍的情形下,很难会将“电商与品牌”挂钩。或许在许多用户内心中,已泾渭分明地将“电商品牌与大众知名品牌”区隔开。更大的“挑战”在于,当电商品牌试图通过广告营销等方法,扩大品牌声量、做大品牌影响力时,稍有不慎,就可能因不恰当的广告内容或营销玩法翻车,并招致消费者“博流量”、“炒作”的质疑。例如3月初,某美妆品牌投放的广告中,液体流动的画面被指“低俗暗示”,尽管品牌火速删图,但已经影响了不少消费者的信任度和好感度;去年11月,某老牌国货品牌发布的“真假闺蜜”内容,则被大量网友指责为“丑化女性”、“不尊重女性形象”,口碑暴跌……种种营销翻车事件,也暴露出电商品牌的短板。很多电商品牌仍残留有“赚快钱思维”,因此广告营销投放时操之过急,甚至想毕其功于一役。不过,我们不能因为有的商家营销翻车了,就因噎废食,将广告营销与做品牌对立起来。相反,派代认为广告营销,是做品牌的必经之路。而众多商家能迈出“从平台站内投流,到大众化媒体的广告营销投放”这一步,已然是一种突破。但问题可能出在,他们对于广告营销的认识过于片面,实际落地时容易受“赚快钱思维”的影响,想要一炮而红,殊不知“做品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江南春也注意到了商家在广告营销投放时的功利化、短期主义现象,他说:“不少商家普遍排斥传统品牌广告,他们觉得分众、央视广告见效慢,不如投千川、投抖+等直接卖货。但飞鹤奶粉投品牌广告三年,从35亿做到百亿,证明品牌广告是长期投资"。因此,对真正有志于建设品牌的商家而言,科学有效的广告营销投放是品牌必由之路。正如小马宋指出,传统广告或难以即时计算回报率,其价值可能需要持续数年甚至数十年才能凸显,它对消费者的心智影响是长期的。“我举个例子,比如说近10年你有没有看过喜之郎的广告,几乎没看过对不对?但是很多人都会记得‘果冻布丁,喜之郎’的广告,这个20年前的广告今天依然在影响我们。那你说这个广告能算出它的回报率吗?很难,因为它影响了我们20年。”小马宋补充道:“所有能够立刻计算出回报率的广告,最后都会没有任何的利润。只有算不死的这些广告,它才具有更长远的价值。”江南春则强调,在线上流量成本越来越高的今天,线下渠道“稳定流量池”的价值更加凸显。以Ulike脱毛仪、泰兰尼斯稳稳鞋、德佑湿厕纸等爆品为例,他们不仅开辟了新品类,产品具有一定的领先性,而且都曾在关键节点借助分众传媒等中心媒体实现“破圈引爆”。江南春透露:“2020年双11,Ulike脱毛仪的销售额为2亿多。2021年我们给它做了第一轮引爆,其销售额便增长到了3.48亿;2021年618第二轮,又进一步增长至4.62亿。”同时,Ulike脱毛仪破天荒地杀入了当年618美妆排行榜的第6位,建立起“脱毛仪=Ulike”的心智标配。此外,在构建和沉淀品牌价值观、文化理念、品牌内涵等方面,电商品牌依旧任重道远。品牌的价值观听起来很虚,但要让消费者接受并认同,必然有个持续沟通的过程。小马宋以耐克为例,表示其广告投放便是以长期品牌价值观输出为核心:“耐克每年花几十亿美金去投广告,持续不断地告诉消费者,耐克代表的是运动、拼搏、时尚,这种品牌价值观的输出是长期的,最终让消费者在购买时,愿意为这个品牌支付更高的价格。”

正如林敏所说:“之所以有人评判电商出不了品牌,或许是与可口可乐等延续了几十上百年的传统品牌相比,以三只松鼠为代表的电商品牌历史还比较短,才十几年。但三只松鼠、完美日记、花西子等依然是很成功的品牌。”中国电商并非出不了品牌,而是暂时出不了华为、可口可乐、茅台、阿迪达斯等大众知名品牌——这或许才是“电商出不了品牌”背后的潜台词。对此,小马宋强调:“中国电商也已涌现出三只松鼠、薇诺娜、徕芬、蕉内等品牌,比例并没有大家想象中那么低。”空手补充道:“创业本来就是大浪淘沙的过程,能成为品牌的也是小概率事件。所以,能持续发展的电商品牌数量少,也属正常。”不过,我们也需正视电商品牌与大众知名品牌之间的差距。综合多位行业大咖观点,派代将其归纳为以下五个点:1、产品力不足,原创、研发、品质是品牌根基。林敏观察到,中国大量制造商停留在OEM阶段,"能做ODM的都少,不少商家原本就是来单就下单做。若要从ToB转到ToC,是个非常大的挑战"。实际上,部分被誉为"新消费标杆"的品牌也曾被质疑只是"概念创新"。比如,此前某网红洁面仪宣称"声波清洁技术",但核心芯片依赖进口,专利数量不足国际竞品的十分之一,当外资品牌推出真正具有技术突破的产品时,瞬间失去定价权。更深层的隐患是品质管控的松弛。江南春直言:"卖假货若不加以管控,就会伤害那些真正有创造能力、正向价值观的商家"。2、过于依赖流量,结果被算法、平台规则等限制打开任何一个电商后台,ROI都是商家的 "生命线"。这种依赖症的第一个病灶是沉迷 "精准投放",却忽视品牌资产积累。空手认为:"今天的线上店铺更像一个交易场所,没有品牌展示功能,你投流只能带来即时转化,停投就没流量,这就是为什么很多网红品牌昙花一现"。江南春分析,当流量成本高企,商家唯一路径是压缩产品成本:"你看现在很多商家,为了投流赚钱,把产品用料一降再降,最后劣币驱逐良币,整个行业都陷入低价内卷"。更深层的危害是流量思维对品牌思维的侵蚀。林敏用 "种树" 与 "种草" 比喻二者区别:"种草是短效的,一场直播就能带来销量,但树需要时间生长,真正的品牌需要持续积累认知。但现在太多商家只愿意种草,因为种树的回报太慢"。3、渠道过于单一:在 "单极依赖" 中撞上增长天花板江南春指出:“伟大的品牌一定是全域的,线上线下都在的”。以元气森林为例,早期靠线上爆火,但真正成为国民品牌,离不开线下百万终端铺货。纯线上品牌很难触达中老年、下沉市场用户,而这些群体正是大众品牌的基石。而回顾电商品牌成长史,"渠道红利催生品牌" 是一种典型路径:韩都衣舍靠淘宝崛起,花西子借抖音直播腾飞,完美日记在小红书种草爆火。关键在于,从电商渠道站稳之后,电商品牌需进一步拓展至线下或全域。事实上,花西子、三只松鼠等等头部电商品牌正在扩展渠道,将业务覆盖至线下。广州某日化品牌创始人告诉派代,他们从去年开始已经将产品铺到了屈臣氏、永辉等等线下商超。“线下销售已经能占到整体销售额的10%左右。”其透露,“关键是线下渠道动销快且稳定。”4、“短期主义、 快钱思维" 仍存在"短平快"、"赚一波就走"一度是电商行业高频出现的关键词。而电商品牌要取得更大成功与突破,就必须摒弃走捷径、一蹴而就的思想,更不能一边抱怨“电商出不了品牌”,一边做着短期主义的事 。5、缺乏战略定力,品牌价值观的沉淀不够面对直播、私域、跨境等风口,许多电商品牌患上 "战略多动症":今天跟风做直播电商,明天all in私域流量,后天布局跨境出海,却从未想清楚自己的核心优势到底是什么。不乏有些电商品牌,在取得一定成功后就盲目扩充类目,结果每个新品类都面临激烈竞争,主业也被稀释,最终因分散兵力、陷入“肥胖式增长”——销量涨了,利润没了。对此,江南春警示:"品牌最可怕的是没有定力,看哪个热点都想追,最后哪个都做不精。"他补充道:"真正的大众品牌,是消费者在想买某个品类时,第一个想到你,甚至愿意多花点钱买你——但要做到这点,电商品牌需要持续的战略定力"。因此,电商品牌的当务之急,不是盲目扩张,而是围绕一个价值点打穿打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