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风靡一时的时尚大牌,现在有些可能已经淡出人们的视线,但以下是一些在历史上曾经非常著名,现在可能难以在实体店找到的时尚品牌:
1. "拉夫·劳伦(Ralph Lauren)" - 以其经典的Polo衫而闻名,拉夫·劳伦曾是非常受欢迎的休闲时尚品牌。
2. "Calvin Klein" - 以其简约的设计和性感广告而知名,Calvin Klein曾是美国时尚的代表。
3. "Diesel" - 以其大胆的设计和标志性的牛仔裤而闻名,Diesel曾在全球范围内受到追捧。
4. "Escada" - 德国的Escada品牌曾以其优雅的设计和高贵的感觉著称,但近年来知名度有所下降。
5. "Burberry" - 虽然Burberry仍然是一个知名品牌,但其在中国市场的实体店数量曾经有所减少。
6. "Diesel" - 另一个曾经非常流行的意大利品牌,以其独特的风格和设计而知名。
7. "Banana Republic" - 作为Gap的一个品牌,Banana Republic曾是一个流行的休闲时尚品牌。
8. "Tommy Hilfiger" - 以其经典的美国风格和时尚而知名,Tommy Hilfiger曾经是全球时尚的宠儿。
9. "DKNY" - 作为Diane von Furstenberg的副线品牌,DKNY曾是一个流行的都市时尚品牌。
10. "Hugo Boss" - 德国
相关内容:
收拾衣柜时翻出件老外套。
标签上的字母已经有些褪色,可摸到手的质感,突然就想起高中课间——同桌把这件Esprit夹克当宝贝似的,藏在书包最里层,午休时偷偷拿出来熨平褶皱。
那会儿谁能想到?
曾经红极一时的时尚大牌,现在连找家门店都要翻遍地图。
那些霸占商场C位的“顶流”,怎么就成了“时代眼泪”?
时代在变,它们没跟上。

Esprit的故事像本小说。
1968年在美国诞生,创始人是北面的“老炮儿”,最开始玩嬉皮风就火得不行。后来香港商人邢李原当代理,拉着林青霞站台,1993年上市,2007年市值1700亿港元——那时候北京房价才4000多一平,它一件鹿皮外套要1100,普通人得攒小半年工资。
可后来呢?设计越来越像“复制粘贴”,学ZARA转型没学会,快时尚一冲就乱了阵脚。2020年退出亚洲市场,现在1折清仓都没人抢,曾经的“时装之王”,成了二手店的“怀旧款”。

哎呀呀更像场青春里的“小确幸”。
2005年湖北小伙叶国富把4家饰品店改成“10元店”,发圈、耳钉、小挂饰,学生党攒一周零花钱就能买。应采儿、S.H.E代言,步行街开一家火一家,3000+门店,年入18亿,那会儿谁书包里没几个哎呀呀的发夹?
结果2013年电商一冲,步行街租金涨得离谱,加盟商抱怨“50块的发夹掉钻没人要”。更扎心的是,创始人转头搞了名创优品,哎呀呀成了被放弃的“前浪”。现在搜“哎呀呀”,跳出来的全是“清仓甩卖”和“90后回忆”。

拉夏贝尔是“中国版ZARA”的梦碎。
1998年创立,20-35岁都市女性市场,设计时尚价格亲民,巅峰时近20个子品牌,近万家门店,2017年A+H股上市,市值120亿——学生党和职场新人的衣柜里,十件有八件是它。
可后来设计越来越“撞款”,质量差到“穿几次起球像刺猬”,还疯狂扩张堆库存。电商都火上天了,它转型慢得像蜗牛,被线上品牌轻松“截胡”。2024年从港交所退市,现在网上买件衣服,不是有污渍就是贴牌货,谁还敢信?
佐丹奴是70、80后的“日常白月光”。
1981年香港创立,“休闲无国界”,全智贤代言那会儿,韩流粉丝挤爆门店。千禧年2000+门店,年营收破百亿,“没有陌生人的世界”广告语满大街飘,商场金角银边的位置全是它。
结果款式像被“定身咒”困住,万年不变像校服,优衣库、ZARA一来,年轻人扭头就走。租金压得喘不过气,只能关店退守三四线,2024年搞直播卖货,销量连网红店零头都赶不上。

Forever 21是“快时尚”的反面教材。
1984年美国起家,“比ZARA便宜、比H&M更快”,50多国800+门店,年销40亿,加州门店大得像足球场,年轻人“闭眼入”的潮流圣地。
可创始人痴迷开大店,成本失控到破产前每月亏1000万,还拒绝融资独揽大权。衣服质量差到“洗一次变形”,抄袭被告上法庭,ZARA、优衣库都在创新,它还在“低价快销”里打转。2024年破产保护,关350家店,基本退出中国市场,成了“90后青春回忆”。
堡狮龙是“港服三巨头”的落幕。
1987年香港创立,10元T恤、牛仔裤,旺角旗舰店一开业就爆,1993年港股上市,2005年市值25亿,和佐丹奴、班尼路并称“港服三巨头”,内地游客到港必逛。
结果1996年创始人离世后家族争产,加盟模式玩不转,被优衣库、ZARA的自营+快时尚策略吊打。2020年5000万贱卖给李宁,市值只剩巅峰2%。李宁搞联名、转骑行服饰,2024年营收还下滑11.4%,门店从1061家缩到427家,港股股价0.1港元,2024年10月退市,彻底让出C位。

这些品牌的衰落,不是偶然。
设计跟不上潮流——当ZARA每周上新、优衣库玩联名,它们还在“吃老本”;质量下滑成硬伤——“穿几次起球”“洗一次变形”,谁还愿意为情怀买单?转型慢半拍——电商都火了,还在死磕实体店;定位摇摆不定——学快时尚没学会,又丢了自己的特色。

更扎心的是,年轻人的需求变了。
以前买衣服看“牌子够不够响”,现在看“设计够不够新”“质量够不够好”“有没有自己的态度”。快时尚不再是“香饽饽”,大家开始追“可持续”“有故事”的品牌;平价也不是唯一标准,“性价比”里的“质”比“价”更重要。

翻着衣柜里的老衣服,突然有点感慨。
它们曾经是我们的“青春标配”——省吃俭用买的Esprit夹克,攒零花钱挑的哎呀呀发夹,刚工作时买的拉夏贝尔连衣裙,约会穿的佐丹奴T恤……
现在它们的门店难找到,可那些藏在标签里的回忆,却越来越清晰。
时代的浪潮不会停,品牌的兴衰也在继续。
但有些东西,永远不会变——
我们对美的追求,对“属于自己的风格”的坚持,还有那些藏在旧衣服里的,闪闪发光的青春。
最后想问:你衣柜里,还有哪个品牌的“时代眼泪”?拿出来晒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