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们追过的时尚大牌,时光流转,它们如今去向何方?

那些年我们追过的时尚大牌,时光流转,它们如今去向何方?"/

那些年我们追过的时尚大牌,有的依然屹立不倒,成为时尚界的常青树,有的则经历了变革、转型,甚至消失在历史的洪流中。以下是一些例子:
1. "香奈儿(Chanel)":由Coco Chanel创立,这个品牌至今仍然是时尚界的代表之一,以其经典的香奈儿套装、手袋和香水闻名。
2. "迪奥(Dior)":由Christian Dior创立,迪奥品牌历经多次转型,但依然保持着其优雅、经典的风格。
3. "古驰(Gucci)":Gucci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低谷后,通过创意总监Alessandro Michele的重新设计,焕发了新的活力。
4. "普拉达(Prada)":由Miuccia Prada和她的丈夫Patrizio Bertelli创立,普拉达以其独特的简约风格和优质工艺闻名。
5. "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由Louis Vuitton创立,这个品牌以旅行箱和手袋闻名,至今仍然是奢侈品市场的领导者。
然而,也有一些品牌在历史的进程中逐渐消失或转型:
1. "圣罗兰(Yves Saint Laurent)":虽然品牌依然存在,但它的创始人Yves Saint Laurent在2008年去世后,品牌形象和风格发生了很大变化。
2. "巴黎世家(Balenciaga)":这个品牌在20世纪中叶非常

相关内容:

翻衣柜时摸到一件褪色的Esprit鹿皮夹克,突然想起高中同桌——她为了这件“奢侈品”省了三个月早饭,穿上后在教室转了三圈的样子,我至今记得。那时候,这些牌子可都是“时尚顶流”啊:商场C位是它们的门店,同学间攀比的是“今天穿了佐丹奴新款”,连发夹都要攒钱买“哎呀呀”的明星同款……可现在,随便走进一家商场,曾经熟悉的logo难寻踪影,只剩清仓甩卖的红横幅在风中晃荡。

这些陪伴我们青春的品牌,到底怎么了?

从“顶流”到“时代眼泪”:它们的衰落有多扎心?

先说Esprit,这个1968年诞生于美国的品牌,曾是“时装之王”。1993年靠林青霞的明星光环杀进中国市场时,一件鹿皮外套能卖1100元——要知道2002年北京房价才4000多一平!2007年它市值超1700亿港元,北上广核心商圈的门店多到“像雨后春笋”。可后来呢?设计跟不上潮流,学ZARA转型没成功,快时尚一冲击,定位彻底乱了套。2020年全面退出亚洲市场,欧洲门店苦苦支撑,现在1折甩卖成常态,连重组后的未来都像“在迷雾里摸索”。

再看“饰品界拼多多”哎呀呀。2005年靠10元小饰品火遍步行街,3000+门店、年入18亿,应采儿、S.H.E代言的发圈,是少女们的“社交货币”。但2013年成了转折点:网店包邮价碾压实体店,步行街租金翻倍涨,加盟商抱怨“50块的发夹掉钻没人买”。更扎心的是,创始人转头搞起了名创优品,哎呀呀成了被放弃的“前妻”。现在搜“哎呀呀”,跳出来的多是怀旧帖和清仓链接,只剩少数门店挂着“全场5折”的褪色海报,曾经的“少女心天堂”,成了“时代眼泪”。

拉夏贝尔更惨。

1998年靠“中国版ZARA”的标签崛起,巅峰时近万家门店、20个子品牌,2017年A+H股上市,市值超120亿。可后来设计越来越“撞款”,质量滑坡到“穿几次就起球”,还疯狂扩张堆库存。电商时代来了,它转型慢得像“蜗牛”,被线上品牌轻松截胡。2019年开始年年亏钱,2024年从港交所黯然退市,现在网上买它的衣服,污渍、贴牌问题层出不穷,曾经的“职场新人首选”,成了“踩雷重灾区”。

集体没落的背后:是时代变了,还是它们“没变”?

这些品牌的衰落,不是偶然。

往深了看,问题都出在“没变”上——

第一,设计和需求脱节。

佐丹奴曾是70、80后的“日常穿搭标配”,千禧年时2000+门店、年营收破百亿,广告语“没有陌生人的世界”家喻户晓。可后来款式像“被施了定身咒”,万年不变被吐槽“像校服”。优衣库、ZARA一来,年轻人转头就走。堡狮龙更离谱,1993年港股上市时股价暴涨50%,和佐丹奴、班尼路并称“港服三巨头”,结果家族争产闹得鸡飞狗跳,加盟模式又让它“连客户年龄、收入都搞不清”,被优衣库的自营+快时尚策略轻松打败。

第二,质量和口碑崩塌。

Forever 21曾靠“比ZARA便宜、比H&M更快”风靡全球,鼎盛时50多国800+门店,年销超40亿美元。可创始人痴迷开大店,成本失控到破产前每月亏1000万;衣服质量差到“洗一次就变形”,被骂“一次性时尚”;还频繁抄袭大牌被告。当年轻人开始追求品质和可持续,它还在“低价快销”里打转,2024年破产保护,基本退出中国市场,成了“90后青春回忆”。

第三,转型慢半拍,被时代“截胡”。 拉夏贝尔的库存堆成山,线上转型却磨磨蹭蹭;佐丹奴退守三四线城市搞直播,销量连网红店零头都赶不上;堡狮龙2020年被李宁5000万港元贱买(仅为巅峰市值2%),搞潮牌联名、转型骑行服饰,2024年营收还是下滑11.4%,全球门店从1061家缩到427家,2025年直接私有化退市。这些操作,像极了“病急乱投医”,却始终没摸到年轻人的脉。

网友的眼泪里,藏着对“经典”的期待

刷社交平台,“怀念Esprit的设计”“哎呀呀的发夹比现在的好看”“佐丹奴的T恤曾经穿了三年没变形”……这些评论里,藏着年轻人最真实的情感:我们怀念的不是品牌本身,是它们曾经“懂我们”的样子——Esprit的鹿皮夹克是“身份象征”,哎呀呀的发夹是“攒钱的快乐”,佐丹奴的T恤是“日常的安心”。可当它们不再“懂我们”,设计老套、质量下滑、转型掉队,曾经的“情怀”就成了“滤镜”,越回忆越扎心。

结语:经典要“活”下去,得学会“流动”

这些曾经的“青春记忆”,不是输给了时间,而是输给了“不变”——当年轻人的审美从“跟风大牌”变成“追求个性”,当消费场景从“逛商场”变成“刷直播”,当需求从“买一件穿三年”变成“要品质更要可持续”,品牌若还守着老本,再高的“光环”也会褪色。

或许,真正的“经典”从来不是“永远不变”,而是像一条河,跟着时代的方向流动。那些消失的品牌教会我们:再大的“曾经”,也抵不过“现在”的变化;而那些活下来的品牌,一定是学会了“在变化中保持初心”——毕竟,年轻人的“心”,才是最大的市场。

(图:某品牌昔日门店人潮vs如今清仓现场对比)
(图:90后网友晒出的“压箱底”老品牌衣物)

关于作者: 网站小编

HIS时尚网,引领前沿时尚生活。传递最新时尚资讯,解读潮流美妆趋势,剖析奢品选购指南,引领前沿生活方式。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