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大象成为云南最靓丽品牌,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 "文化传承与创新":
- 挖掘云南大象文化的深厚底蕴,如傣族的白象崇拜、纳西族的象形文字等。
- 结合现代设计,创作出具有云南特色的大象形象,如大象卡通、大象服饰等。
2. "品牌定位":
- 明确品牌定位,如将大象品牌定位为“云南生态旅游的代表”或“云南特色文化的传播者”。
3. "产品开发":
- 开发与大象相关的旅游产品,如大象主题公园、大象体验项目等。
- 开发大象文化产品,如大象图案的文创产品、纪念品等。
4. "市场推广":
- 利用社交媒体、短视频等新兴媒体进行宣传,如制作大象主题的短视频、动画等。
- 与云南知名旅游景点合作,打造大象主题的旅游线路。
5. "合作与联盟":
- 与云南当地企业、政府合作,共同推广大象品牌。
- 与国内外知名品牌合作,如将大象图案印在云南特色食品包装上。
6. "公益活动":
- 开展保护大象的公益活动,提高公众对大象保护的意识。
- 通过公益活动提升品牌形象,增强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同感。
7. "人才培养":
- 培养专业的大象文化研究人才,为品牌发展提供
相关内容:

野生亚洲象
彩云网评特约评论员 雷钟哲
英国天空电视台网站1月2日发表文章《认识“象爸爸”:中国的一个地方正帮助大象种群数量增加》称,在中国,生物多样性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被置于经济发展之后,但如今中国在保护野生动物领域正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资源。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致2022年新年贺词中,特别提到了云南大象北上南归,藏羚羊繁衍迁徙,用以阐释“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科学论断。云南大象进入“国家盘点”,足见这是一件意义重大的事件,是云南一个十分靓丽的品牌。
说起来像个传奇,听起来十分精彩。2020年3月,原本生活栖息在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10多头野生亚洲象从“老家”出发,一路北上500多公里,穿越半个云南,引发全球关注。象群饮食起居、一举一动都引来无数关注的目光,从国内的“全民观象”延伸成国际的“全球观象”,就像一部精彩绝伦的动物电视连续剧,引发追剧效应。网友用各种说法状摹象群,有的称其是“15头大象的奇幻冒险”,有的称其为“野象旅行团”,一路“象”北的这群亚洲象,无疑成了那段时间的“网红”,至今热度不减,就连英国网站上述报道也称,大象迁徙成为2021年夏天中国网络上最受关注的事件之一。
透过大象奇游记,我们看到云南在野生动物保护方面的努力与作为。英媒报道中提到的被象群遗弃的“龙龙”,刚发现时只有2个月大。它被刺藤缠绕导致左前腿受伤,后被送往西双版纳云南亚洲象种源繁育及救助中心接受持续治疗。救助中心根据“龙龙”伤势情况,制订了科学的康复训练方案。康复后的“龙龙”像孩子一样黏着它的“象爸爸”,几乎是一步一趋、不离不弃,成就了人象和谐的佳话。而成立于2008年的云南亚洲象种源繁育及救助中心,目前已经参与救助受伤受困或被象群抛弃的野生亚洲象26次,成功救助野象8头。
正是由于云南对亚洲象的特别呵护,野生亚洲象从上世纪80年代的约150头增加到今天的300多头,亚洲象所到之处受到了贵宾般的对待,象群似也知道人类不会伤害它们,因而变得大胆起来,仅是在40余天时间里,象群在元江县、石屏县就“肇事”412起。云南人民不仅对其展现出最大限度的容忍,还在特定区域种植大象最喜欢的各种植物,于山林深处建起“大象食堂”。既满足野象果腹的需要,也降低对人类的伤害。
大象北上南归,是对云南生态保护成果的一次检验,云南交出了各方称奇、世界点赞的答卷。这个优异答卷,与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四个率先”“三个创新”关系密切。更为前瞻的是云南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精神,率先在标准运用向经济社会全域转变方面做出积极探索。就在COP15大会第一阶段会议召开之际,云南省野生动物保护地方标准集中发布,亚洲象、滇金丝猴、绿孔雀3个野生动物保护20项地方标准颁布出台。未来野生动物保护将更加系统、更加科学,为擦亮云南大象最靓丽品牌提供遵循、做出引领。
彩云网评所登载的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欢迎关注彩云网评,投稿邮箱yncywp@163.com,稿费从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