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货男装曾经风靡一时,如今却成为“时代眼泪”,这一现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 "市场饱和与竞争加剧":随着国货男装品牌的增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消费者在众多品牌中难以做出选择,导致部分品牌因缺乏特色和竞争力而逐渐被市场边缘化。
2. "消费升级":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升,消费者对服装的要求越来越高,不再仅仅满足于基本需求,更加注重品牌、设计、品质等方面。部分国货男装品牌未能跟上消费升级的步伐,逐渐失去市场。
3. "设计创新不足":一些国货男装品牌在设计上缺乏创新,过于依赖模仿和跟风,未能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这导致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度不高,难以形成品牌忠诚度。
4. "品牌形象塑造":国货男装品牌在品牌形象塑造方面存在不足,部分品牌过于注重营销手段,而忽略了品牌文化的积累和传承。这使得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同感降低。
5. "国际品牌冲击":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际男装品牌进入我国市场,给国货男装品牌带来了巨大压力。部分消费者更倾向于购买国际品牌,导致国货男装市场受到冲击。
6. "消费者观念转变":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消费者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广泛,对国货男装的认知也发生了变化。部分消费者认为国货男装在品质、设计
相关内容:
刷到一篇盘点“消失的国货男装”的文章,突然鼻子一酸——金利来的领带、海澜之家的“男人衣柜”、班尼路的“牌子货”、庄吉的“庄重一生”……这些曾经填满我们青春和父辈衣橱的名字,怎么就从商场C位,变成了“中产不爱、穷鬼不穿”的尴尬存在?

从“男人的世界”到退市,金利来的体面没了?
在70后、80后的记忆里,金利来是“体面”的代名词。上世纪90年代,谁要是穿件金利来的西装、系条金利来的领带,走在大街上都自带“成功人士”的气场。

可谁能想到,这个上市33年的老牌,2025年竟要从香港退市?

数据最扎心:2024年上半年,金利来总营业额6.03亿港元,同比跌了9%;利润更是暴跌26%,只剩5823万港元。

曾经的“男人的世界”,为啥混到这步田地?

一方面,年轻人根本不买账。

Z世代要的是自由、个性,金利来那套“一本正经”的设计,在他们眼里像极了父辈的刻板印象。另一方面,国际品牌和新国货疯狂“抢地盘”——海澜之家搞起了女装、童装,还请了00后运动员当代言人;GXG、七匹狼紧跟潮流推新品,金利来却还在吃“正统”的老本,自然被挤到了角落。

不过金利来也在挣扎:和圆明园联名做“东方绅士”风格,用MBTI人格测穿搭拉近距离。只是这些动作来得太晚,曾经的中产用户老了,新用户又不认,退市或许成了最体面的“谢幕”。

从“男人的衣柜”到关店2000家,海澜之家咋把一手好牌打烂?
“海澜之家,男人的衣柜”——这句广告词当年有多洗脑,现在就有多讽刺。巅峰期门店从大城市开到县城,排队买衣服的人能绕店半圈;如今呢?随便走进一家门店,店员比顾客还多,曾经的“流量担当”成了“冷清担当”。

问题出在哪儿?

首先是“定位混乱”。说是“男人的衣柜”,衣服却“又老又年轻”——商务款不够正式,休闲款不够潮流,30岁的觉得太土,40岁的嫌不够稳重,两头都不讨好。更要命的是质量翻车:变形、开线、起球的投诉满天飞,消费者吐槽“花几百块买个快消品,还不如网购”。

再看市场环境,电商冲击下,男人买衣服越来越“随便”——要么老婆网购,要么自己刷直播间,谁还专门逛线下店?海澜之家曾经靠“下沉市场”扩张,现在却被库存和债务压得喘不过气,关店近2000家、市值蒸发700亿,曾经的“国民品牌”,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存在。

从“潮人标配”到00后没听过,班尼路的垮台早有预兆?
“牌子,班尼路!”《疯狂的石头》里黄渤的台词,曾是多少80、90后的青春记忆。

2005年销售额50亿,门店4000多家,王菲、刘德华代言,那时候谁要是穿件班尼路,走在学校里都能被多看两眼。

可现在呢?
00后听了直摇头:“班尼路?没听说过。”衰落的导火索,是国际快时尚的冲击——优衣库、HM带着“款式多、更新快”杀进来,班尼路的设计却越来越“土”,渐渐成了“便宜但不好看”的代名词。
更致命的是“自砸招牌”。有网友双11在班尼路买了近1800元的衣服,结果包裹拆分、漏发,客服拖到双12都没解决;还有人吐槽“打折是香,但质量差到洗两次就起球”。曾经靠“潮”火起来的班尼路,最后却因为“乱”和“差”彻底凉了。
从“庄重一生”到无人问津,庄吉输给了时代还是自己?
“庄重一身,吉祥一生”——这句广告词,曾经在大街小巷循环播放。庄吉的休闲西装,是35-55岁都市精英的“标配”,甚至拿过“中国服装十大影响力品牌”。可当Zegna、Hugo Boss带着“轻正装”概念杀进来,七匹狼、利郎也推出免烫西装时,庄吉却还在吃“老本”。
产品迭代慢、设计跟不上,是庄吉最大的硬伤。
曾经的“精英专属”,在年轻人眼里成了“爸爸辈的西装”;曾经的“中高端定位”,被国际品牌的“轻奢感”和新国货的“高性价比”两头挤压。现在再提庄吉,除了老一辈,几乎没人能说清它现在卖啥——曾经的“国民西服”,就这么成了“时代的眼泪”。
这些“时代眼泪”,给国货品牌提了个醒
看着这些曾经辉煌的国货男装一步步跌落神坛,心里真不是滋味。
它们曾经是我们的青春、父辈的体面,现在却被贴上“过时”“土气”的标签。但换个角度想,这何尝不是市场的“自然选择”?
消费者在变——年轻人要个性、要潮流,不再为“情怀”买单;市场在变——国际品牌、新国货不断挤压生存空间;时代在变——电商、直播改变了消费习惯。品牌要是跟不上,再大的“光环”也会褪色。
好在还有希望:金利来开始联名圆明园,海澜之家尝试多元化,这些“老品牌”都在努力“逆生长”。或许未来某天,我们能看到它们带着新设计、新定位,重新回到我们的衣橱里——毕竟,谁不希望曾经陪伴自己的品牌,能一直“活”下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