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让哈尼服饰“活”起来——千年技艺激活非遗新市场
导语:哈尼服饰,承载着千年民族文化的瑰宝,历经岁月洗礼,依然光彩夺目。为传承和发扬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积极探索,让哈尼服饰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走进大众视野,激活非遗新市场。
一、哈尼服饰的传承与发展
1. 哈尼服饰的历史渊源
哈尼族是我国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一个古老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哈尼服饰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凝聚了哈尼族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民俗价值。
2. 哈尼服饰的传承现状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哈尼服饰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为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纷纷采取措施,推动哈尼服饰的传承与发展。
二、激活非遗新市场,让哈尼服饰“活”起来
1. 深挖哈尼服饰文化内涵
挖掘哈尼服饰背后的文化内涵,让消费者了解其历史、艺术和民俗价值,提高哈尼服饰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2. 创新设计,满足市场需求
结合现代审美和时尚元素,对哈尼服饰进行创新设计,使之既具有民族特色,又符合现代审美需求,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
3. 拓展销售渠道,拓宽市场
相关内容:
来源:【云新闻】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格朗和哈尼族乡的茶山云雾间,哈尼服饰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二艳手中的针线不停翻动,正将日常生活场景、日月星辰轨迹与祖辈迁徙史诗等元素绣入彩布之中。

今年西双版纳州泼水节文创赶摆场上,二艳的哈尼元素小摊吸引着一波又一波的游客,手机包、耳饰、头饰、领带等哈尼刺绣文创产品让游客们爱不释手,旁边摆放的改良创新版哈尼服饰既保留传统风格又紧跟时代潮流,成为赶摆场上一道靓丽的风景。这些产品都由二艳设计打版,从传统的哈尼阿卡服饰中汲取相关元素,融合时尚理念,改良成更适应现代日常生活的形制,让哈尼刺绣“潮”起来,哈尼服饰“活”起来,使古老非遗技艺在现代新市场上占得一席之地。



成长于格朗和乡哈尼族村寨的二艳自小就对哈尼刺绣感兴趣,13岁时,二艳正式启蒙踏上学习哈尼服饰制作的道路,经年累月的学习和钻研让二艳掌握了很多刺绣、服饰、色彩的搭配技巧,逐渐地她不满足于制作传统的哈尼服饰,开始专注于哈尼服饰的改良和创新。

2018年,二艳创立“哈倪康帛”品牌,从纺线、织布到刺绣、缝制、色彩运用,哈倪康帛的产品展现出大胆且创新的风格。“从小生活在‘万物有灵且美’的环境理念中,为我后来服装创新设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希望哈尼服饰能新生在传统之中,让它进入每一个平凡的日常,让更多人喜欢哈尼服饰、了解哈尼文化。”谈到自己做哈尼服饰改良创新的初心,二艳有着自己的坚持和原则,想要坚守住“民族文化的灵魂”。“谢谢你当我们的眼睛,让我们感受到哈尼服饰的美。”当听到顾客、朋友这样的留言时,二艳心中既感动又自豪。



自2018年起,哈倪康帛品牌每年都召开新品发布会,持续拓展知名度。2020年至今,二艳多次带着经典改良版哈尼服饰亮相在民族时装周、非遗文化时装周t台上,并连续三年获得云上昆明·丝路云裳时装周“最佳造型奖”和“最受欢迎服饰奖”。二艳还成为中国民族服饰非遗文化时尚周的签约设计师,收获了越来越多的粉丝和肯定。


在发展个人事业的同时,二艳还通过开办非遗技艺培训班、青年夜校、非遗进校园等形式积极承担起非遗技艺的传承责任,让更多年轻人关注非遗、了解非遗、体验非遗、传承非遗。目前,“哈倪康帛”品牌已带动着近200位哈尼刺绣绣娘的持续就业,在助力乡村振兴上持续贡献自己力量。
云南日报-云新闻记者:林丽华
编辑:黄世俊
审核:李兴文
本文来自【云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