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和SHEIN作为中国品牌的代表,在全球市场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确实令人瞩目。小米以其高性价比的电子产品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体,而SHEIN则凭借其时尚、快速的供应链和电商模式,在服装行业迅速崛起。
关于“中国品牌出海军团封神,第一名让人服气”的表述,这可能是对某项评选或排名的描述。如果这是指某个具体榜单,那么第一名能够让人服气,可能是因为该品牌在技术创新、市场表现、品牌影响力等方面都表现出色,赢得了公众的认可。
不过,具体到哪个品牌排名第一,以及这个排名背后的依据,需要根据实际的榜单和评价标准来分析。如果这是一个假设性的问题,那么我们可以说,能够获得第一名的中国品牌,必然在多个维度上表现出色,无论是在产品质量、品牌建设还是市场策略上,都值得称赞和学习。
相关内容:
谁能想到,被西方老是质疑“安全问题”的字节跳动,居然在全球拿下了中国品牌全球化榜单的第一。

6月20日,凯度联合Google发布了《2025凯度BrandZ中国全球化品牌50强》榜单,字节跳动以2658分的“离谱高分”强势夺冠,小米、SHEIN(希音)紧随其后,分别以1154分和1148分拿下第二、第三名。
榜单调研覆盖全球11个市场、400多个品牌,最终选出了203个候选,才有了这50强名单。进入前十的还有联想、华为、海尔、阿里速卖通、海信、OPPO、TCL,全是一水儿你我熟得不能再熟的“中国出海扛把子”。
一句话总结:中国品牌,已经不仅仅是便宜,而是正在“被全世界记住”。

可这个榜单一出,国外很多人是真有点“看不懂了”。
字节跳动在榜首,他们第一个问的不是“凭啥”,而是“凭什么不是安全威胁?”
小米、小红书、Temu、SHEIN这些火遍全球的中国品牌,总被贴上“低价冲击市场”的标签,仿佛成功都是靠砸钱。
但现实是,这些品牌早就不是靠“价格战”活下来的,它们背后是完整的品牌系统、供应链能力、用户生态,还有很吓人的产品创新能力。
尤其是字节跳动能排第一,简直就是给那些质疑它“靠算法垄断舆论场”的偏见一记响亮的耳光。
你可以不喜欢它,但你不能否认,它确实改变了全球人获取信息、娱乐、表达观点的方式。

字节跳动,凭什么拿下第一?
不是靠运气。
TikTok从2017年开始布局全球化,一路从印度火到欧美,再渗透到拉美、东南亚、非洲,如今在美国月活超1.7亿,是最受Z世代欢迎的应用。
而且它不只是“短视频平台”这么简单。
它是全球内容分发的规则制定者。
它让“去中心化”创作成为可能,让草根有了舞台,让品牌低成本起飞。
你可能没注意,在2024年TikTok平台诞生的出海品牌超过100个,GMV破亿的有20多个。
字节跳动自己做TikTok Shop、CapCut(剪辑工具)、Lemon8(小红书国际版)、Helo(印度社交)……这不是一个公司,这是一个“品牌出海发动机”。
再说小米——第二名,实至名归。
很多人对小米还有刻板印象,觉得是“性价比手机”,但你知道它现在在全球卖得最好的是啥吗?
不是手机,而是生态链产品,尤其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甚至连电饭煲、电风扇、扫地机器人都能出口成爆款。

2025年Q1数据显示,小米以870万台的出货量重回全球可穿戴设备市场第一名,直接干翻苹果、华为。
而且小米出海不是那种“贴个Logo就出货”的草率打法,人家是搞了全套本地化策略,从零售、售后、品牌广告到本地代言人全覆盖。
你说它是“外国人最熟悉的中国品牌”,没人反对。
再看SHEIN,第三名,它是全世界Z世代女生的衣柜。

你可能没用过,但你身边的女生肯定刷到过它家“几美元一件”的T恤、连衣裙、泳装短裤,简直像免费似的。
但便宜只是表面,SHEIN真正的底层逻辑是:把“中国供应链+算法预测+爆款设计”玩到了极致。
从选款到设计到生产再到配送,一件衣服从想法变成实物只要7天,而且哪怕只卖几百件都能快速交付。
这才是可怕的地方:SHEIN不是传统服装公司,它是全球最强的时尚工业数字化系统。
欧美老牌服装商ZARA、H&M、GAP都快被卷吐了,连LV都开始研究“快反模式”。
现在问题来了:为啥中国品牌能搞出全球影响力,而一些国外同行却在“原地打转”?
一句话,中国公司活得更苦,但也更卷。
你想啊,国内内卷这么狠,消费者动不动要拼多多9块9,企业要活下来,不拼供应链不拼效率不拼设计,早就饿死了。
这批在内卷中杀出来的品牌,一到国外市场——就像刚从地狱打出来的王者,秒变降维打击。
别的不说,你让苹果、Google去中东卖手机、非洲开网店试试,连水电物流都搞不明白。
但小米、传音、Temu、字节,个个都能把业务搞到伊朗、尼日利亚、哥伦比亚,还不怎么亏钱。
这不服不行。

当然,中国品牌出海也不是全都顺风顺水。
字节跳动还在被美国逼着卖TikTok,小红书在日本被质疑“美化中国”,SHEIN频频被质疑“压榨劳工”。
甚至就连搞硬科技的华为,也因为5G技术太猛,招来了全球封杀。
说白了,中国品牌能做大,是靠能力;能做强,是靠抗打压的韧性;但要做稳,得靠规则话语权——这才是未来十年的决胜点。

如果不能影响国际贸易标准、品牌评价机制、内容监管话语,那就永远被卡着命脉。
比如这次榜单就说明个问题:全球正在逐步认可中国品牌“有品牌价值”的事实,但还是没法彻底摆脱“政治安全”视角。
这场游戏,我们才刚刚开始玩。
写到这,咱说点“有点冒犯”的话:
为什么中国消费者总是觉得“外国品牌=高级”?
为什么你看到外国人买小米、穿SHEIN、刷TikTok,才觉得“我们其实也挺牛”?
为啥我们自己的品牌必须“在海外混出头”才能被国人正眼看?
这是不是一种“文化自卑”残留?
你有没有哪一刻突然发现,原来我们自己的东西才是真的好用、好看、好省心?
你买过最值得骄傲的中国品牌产品是什么?
或者你愿不愿意为国产品牌多给一点时间和耐心?
留言区,等你。咱聊聊真正的“中国品牌自信”到底从哪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