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帽子,顾名思义,就是用漫画的形式来描绘和讲述关于帽子的故事、文化、趣味和设计。以下是一些关于漫话帽子的内容:
1. "帽子起源与发展":
- 早期人类为了遮阳、避雨或保暖,会用树叶、兽皮等材料制作帽子。
- 随着时间的推移,帽子逐渐成为一种装饰品,不同地域、不同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帽子风格。
2. "漫画中的帽子角色":
- 在漫画中,帽子常常成为角色的标志性特征,如《海贼王》中的草帽,《名侦探柯南》中的侦探帽等。
- 这些帽子不仅代表角色身份,还体现了角色的性格特点。
3. "帽子文化与故事":
- 在许多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中,帽子具有神秘色彩,如《西游记》中的金箍棒帽子,《白蛇传》中的青蛇帽子等。
- 漫画中的帽子故事往往富有想象力和趣味性,吸引读者。
4. "帽子设计与创新":
- 漫画中的帽子设计多样,既有传统风格的,也有现代潮流的。
- 设计师们通过创新,将帽子与时尚、科技等元素相结合,为读者带来新鲜感。
5. "帽子与日常生活":
- 在现实生活中,帽子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配件。
- 漫画可以描绘帽子在生活中的应用
相关内容:
潘云强
童年时对帽子的感受,除了保暖,想不出还有什么其他作用。
印象颇深的是我的姥姥,立冬后,她头上总是戴着一种老式平绒帽,帽子里边衬了一层薄薄的棉花,帽子前头有一块绿色的佩饰,这样的帽子,也是那个年代北方老太的标配。有句带有嘲讽穷人的谚语:"穷啊穷啊别欢气,开春还有四十天冷天气"。因此姥姥的棉帽子直到寒气尽消的清明节过后才能摘下。

父亲年轻,头上戴着一顶咔叽布的单帽就能过冬,那顶类似赵本山说小品的帽子,帽盖也是折的,总直不起来。有一年冬天父亲要领我们全家去黄务拉地瓜,那天早上极冷,妈妈翻箱倒柜扒拉出了一顶外面露了棉花的破棉帽给他戴上。父亲给大板车驾辕,刚出门时还嫌冻得耳朵疼,但走起路来全身毛孔张开,就不觉得冷了。往返五十多里,当大板车终于拉到家门口时,母亲发现把个平日穿戴整齐,挺斯文的父亲累得袒胸露膊,帽扣子也解开了,两只帽耳朵在半空中扎挲着,脸上身上直往外冒热汗,样子活象个张飞,妈妈乐了!以后,这段事成了妈妈在孩子面前取笑爸爸的桥段。母亲没有工作,冬天不太出门,她虽有一顶黑色毛线帽,但通常不怎么戴,只有下雪天或去小午台西南河等地方买煤,才看见她戴过几回。

我发现帽子的另一个功能,那是上学了以后。从书本,小人书,以及课堂知识中,知道老祖宗曾赋予帽子一种特殊作用,古代朝廷推行吏制,发明了一种官帽,作为朝廷命官的制帽。明刘若愚《酌中志.内臣佩服纪略》:“官帽以竹丝作胎,真青绉纱蒙之,自奉御至太监皆戴之“。杨明基《寄题水西草堂》诗曰:"乌纱官帽半笼头,紫竹渔竿长在手"。关于乌纱帽如何戴,《唐书.与服制》记载:“乌纱帽者,视朝及宴见宾客之服也“,也就是说,平时在家,乌纱帽及官服可不必穿,但上朝及宴请宾客时应全着之。久而久之,乌纱帽就成为官员的代名词,人们可以根据此人乌纱帽上玉阶的多少及帽翅长短宽窄来确定此人官阶的高低,这也是中国古代吏制的重要内容。由帽子代表官阶并不仅仅只是中国一国的专利,国外君主和大臣们在穿戴上更是穷尽奢侈之能事,国王和王后戴的王冠和凰冠,由纯金和价格昂贵的珍珠宝石打造,是地位和权力地象征。当然,从本质上说,官帽与现在某些行业着装并无二致。

我慢慢大了,读了一些书,有了一定的人生阅历,觉得帽子不再是单纯那几样功能了。我认为现代社会帽子的主要定位是装饰,这倒不是弱化帽子的其他功能。中国一位著名诗人,最初戴了一顶直筒羊毛织帽,喜欢得不得了,他喜欢这顶帽子的初衷,多少是与他个子和头发有关,事实上他个子矮小,头发稀疏,而高筒的帽子,给人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多少可以弥补他在身高和头发方面的缺陷。英国皇家卫队(红虾兵》在举行仪式时,戴的是一种有三十厘米高的熊皮帽子,如此高度使其威严雄武感大增。
我客居悉尼时,有一个阶段,常坐城市轻轨从我所居住的"DEE WHY",到悉尼的唐人街,车到"CHATSW00D"站,有时会与一个姑娘相遇,她戴一付墨镜,身材高挑,脸上挂着一付别人不易察觉的微笑,整个人显得安静甜美。如果不是她牵着一只导盲犬,很难看出这位漂亮的姑娘是位盲女。她在导盲犬的引导下,娴熟地上车,刷卡,落座,动作干净利落,连我这个正常人也自叹弗如。那条训练有素的导盲犬,一举一动,分寸火候拿捏十分准确,显然是与主人经过长期磨合,而那条狗绳仿佛有一根看不见的神经,联结着狗与主人,主人可以从狗绳轻微晃动中,明白眼前的一切,而狗也从绳的力度上,知晓主人的意图。看来视障并没有打倒盲女,反倒让她有了份常人难见的从容。她坐下后,狗也温顺地依偎在她的身边,趴在地上眼睛微闭。看到“CENTRAL"站后,狗一跃而起,盲女麻利地走到车厢门口,准备下车,同时不忘用脚保护着忠实朋友的爪子,以防被人或车厢异物踩住或压住。下车后,她不慌不忙地与导盲犬向悉尼地标性建筑——情人港走去。引起我对她注意的还不是她流畅得体的举动,主要是她穿戴的衣帽。在我与她相遇的那几次,她的帽子几乎一天一换,不但色彩大胆热烈,式样怪异夸张,且每一顶帽子上都别出心裁地绣了一些花朵。她虽然看不见自已的衣帽,但她时尚前卫的打扮令人印象深刻。从她的装束中,似乎读出了她那颗爱美的心,她的那抹发自内心的微笑,她的新潮的衣帽,都是人性之美对这个世界最慷慨无私的馈赠。我相信除了眼睛,她身上其他的器官不输常人,她的心灵视界绝对不会是漆黑一片,而是要比我们想象丰富的多。她去情人港工作?游玩或约会朋友?不得而知。重要的是我从她身上看到了美与优雅,也使我这个对美不太敏感的人,联想自己一旦进入老年,眼睛不好用了,腿脚不灵光了,即使在轮椅上,也要打扮得时尚一些,恣意穿行在自己想去的任何地方,以自己的方式享受生活。任何困难,任何障碍,都不应该成为放弃追求美与理想的理由。

说到底,引起我对帽子兴趣的,还是帽子里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即所谓的帽子文化。这一点在英国特别明显。其实英国人戴帽子源于它多雾多变的潮湿阴冷的气候,而帽子具备遮雨防晒及保暖的功能。但英国人对帽子真正着迷源于他们后来发现帽子更多的功能,特别是那些有檐的帽子,可以达到遮挡脸部瑕疵,甚至美化面容的效果,这使人们特别爱美女士对帽子的喜爱逐渐达到痴迷的程度。无论男女老少,家中都会有少则几十几百,多则几千英镑的帽子,对比男性帽子色彩和式样的单一,女士的帽子更加丰富多彩,特别是上流社会的淑女,都会为外出工作和派对戴帽子而大伤脑筋。帽子不但是装饰,更是身份的象征。一顶出彩的帽子,会让他们在社交中抢尽风头,倍有面子。因此帽子也是她们争芳斗艳,追求时尚的特殊领域。她们尽其所有标新立异,什么有檐的,无檐的,软舌的,硬盖的……林林总总,有的仅有巴掌大小,有的仅能遮住半张脸,也有的薄如蝉翼,有的厚重大气。2018年,我正在一个英联邦国家旅游,在一家饭店里全程收看了英国哈里王子的大婚报道现场,看到了一个地地道道的英国“帽子秀"。帽子作为一种用于外交礼仪的实用物品,己经深植英伦文化之中,英国的很多风俗习惯与帽子有关,例如熟人相见,需要脱帽施礼,以示敬意。这里面最有代表性的是英国女王,据说女王一生戴过五千余顶帽子,可以说她引领了英国时尚界的风向标。那些绣着花,戴着轻纱的,插着羽毛的形形色色的帽子,至今成为人们口中津津有味的谈资。

那年刚欣赏完哈里王子婚礼上的"帽子秀",我在上海浦东机场侯机。飞机是夜间执飞,见时间尚早,我便打车到陆家嘴,坐轮渡到达十六铺的豫园,恰好看到了一场帽子的展销会。这对于我这个平时就爱逛帽子店的人,不啻是参加了一场有关帽子的饕餮盛宴。那实际是豫园某商场举办的一次春季特卖会,偌大的商场,摆满了来自中国和世界各地的帽子,一顶顶帽子,如春季花园盛开的百花,让人目不暇接。象来自英伦三岛的素有绅士帽之称的“波罗"礼帽,以及那些绚丽多彩风情万种的淑女帽,这些帽子面料考究,做工精良,体现英国悠久的制帽技艺与水准。也有来自法国的贝雷帽,它质感浓郁,色彩鲜明而内敛,特别适合知性文静的女士戴,享有百搭时髦之美誉。来自美国西部牛仔帽,制作粗犷豪气,带有神秘的美国西部风情,还有来自南美的沙滩帽,韩日的渔夫帽,墨西哥的太阳帽,以及军迷喜欢的迷彩帽,登山帽,加勒比海盗帽,不一而足。其中光来自英国的高档女士帽,就分红,黄,粉,棕,橙,白等多种色系,亦可分为适合婚礼和各种派对宴会包括令人激动的晚宴的礼帽。当然,在大饱眼福的同时,不菲的价格也令人咋舌。展销会最使我感兴趣的还是国产帽子,占据了展销会的半壁江山。除了在高端产品上发力,中国帽子更多瞄准中低端市场,涌现了一系列自主品牌,很受国际市场青睐。象做工精美的报童帽,就被人们誉为酷帽,还有洋溢着小清新气息的渔夫帽,一年四季皆无违和感的棒球帽,及花样繁多能随意发挥,想文艺就文艺,想帅气就帅气的针织系列帽。我前几年看过一份资料,说中国的制帽业异军突起,正在世界制帽史上掀起一场变革。物美价廉,满足各个阶层不同需求,是中国帽子走向世界的重要保证,现在世界每生产三顶帽子,就有一顶为中国制造。

英国著名制帽大师崔西的话一语道破天机:“帽子的魅力,在于它使人感到美与优雅"。这也正应了中国的那句老话:境由意造,美由心生。只要心怀美好,一切皆有可能。
刋登于2020年9月1日烟台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