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社会对女性美的多元化认知,越来越多的内衣品牌开始注重舒适性和功能性,而非仅仅追求展示身材。以下是一些不秀身材的内衣品牌,它们通过提供健康、舒适的产品,在市场上获得了良好的口碑,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击败”了以展示身材著称的维多利亚的秘密(Victoria's Secret):
1. "Aerie" - 作为美国零售巨头阿迪达斯(Adidas)旗下的内衣品牌,Aerie以其不修图、不修身的广告而闻名,强调自然美和舒适感。
2. "Lively" - Lively是Target旗下的内衣品牌,同样以其自然的广告形象和舒适的设计受到消费者的喜爱。
3. "Universal Standard" - 这个品牌以提供各种尺码的内衣而著称,旨在满足不同体型女性的需求,强调舒适和包容。
4. "Universal Basics" - 这个品牌同样隶属于Target,提供多种尺码和舒适度极高的内衣。
5. "Natori" - Natori是一家日本品牌,以其高品质和舒适度著称,注重内衣的功能性和舒适感。
6. "Universal Standard" - 这个品牌提供多种尺码和风格,强调包容性和舒适感。
这些品牌通过强调内衣的实用性、舒适性和包容性,赢得了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它们的市场表现也证明了,不追求身材展示的内衣品牌同样可以在市场上取得成功。
相关内容:
不秀身材的内衣品牌,隔空“击败”维密
今年夏天,防晒衣市场冒出个"怪牌子"。别的品牌拼命拼颜值拼防晒指数,它靠名字就火了——凉皮防晒衣。这名字听着像小吃摊爆款,实际是正经内衣品牌蕉内推出的新品。高温天穿户外,不少人说穿上真凉快,也不知道是心理作用还是真管用。

这个卖内衣起家的品牌,去年销售额冲到70亿,是老牌内衣企业的两倍。更让人意外的是,它成立至今才9年。当年维密大秀观众只剩300万时,蕉内突然杀出重围。两个男人创办的公司,怎么就成了内衣界黑马?

事情要从2016年说起。创始人在北京卖男士内裤时发现个怪事:所有内裤都有标签,洗几次就卷边扎人。就这被行业忽视86年的毛病,让他们找到突破口。直接把标签印在布料上,热转印技术一用,皮肤再也不遭罪。首款无标签内裤双十二卖出2600万,直接带火整个品牌。

很多人总把蕉内和蕉下搞混,其实两家完全不是一路人。前者靠内裤发家,后者主打防晒伞。就像周大福和周大生,名字像但卖的东西不一样。蕉内能在维密倒下时上位,关键是把"讨好消费者"玩出新花样。

早期内衣品牌都爱用超模拍性感广告,蕉内偏不。给模特戴个蘑菇头遮眼,产品特写反而更突出。创始人说得好:看人第一眼总盯着眼睛,遮住眼睛大家就关注衣服本身了。这招确实奏效,连70岁大妈都好奇这遮眼模特穿啥。

线下店更有意思。别的品牌专柜又小又挤,蕉内把店面装修得像苹果体验店。卖内衣的店铺摆得比咖啡厅还宽敞,随便逛不买也欢迎。最绝的是联名操作,和火锅店联名卖防晒衣,跟游戏公司出联名款,连999感冒灵都来凑热闹。这些操作看着离谱,年轻人倒是挺买账。

真正让同行慌的是它家"小动作"不断。普通袜子分左右脚这种小事,蕉内偏要申请专利。防晒衣物理防晒不够,还搞出能降温的面料。内衣接缝用手工工艺做得不硌人,这些改进看着不大,却能让用户觉得"这钱花得值"。

和维密比起来,蕉内更像个实在人。维密靠大秀造势,它闷头搞技术创新;维密找超模博眼球,它给产品加实用功能。就像卖煎饼果子,别人比谁撒葱花多,它默默把面糊摊得更匀。

现在年轻人买内衣,关注的早不是能不能显胸大了。能穿上十年不过时的基础款,比年年换新款的噱头更重要。蕉内把这种需求摸得门儿清,39项专利里38个都是实用设计,说白了就是专攻那些别人懒得改的小毛病。

这两年服装行业不好干,可蕉内去年还保持30%增速。看看它家产品线就知道为啥:凉皮防晒衣、热皮保暖衣、凉皮Pro...每个新品都像往市场扔石子,总能激起涟漪。就像家里换节能灯泡,看着只是换个零件,电费单上的数字变化才最实在。

有人问这么搞能撑多久?看看人家创始人就明白。两个理工男老板,一个原来做手机设计,一个干过工业产品。他们把苹果那套用户体验思维,原封不动搬到内衣行业。就像当年丰田进美国,发现美国人爱喝冰咖啡,直接给车加杯托就打开市场。

现在走进商场,能看到越来越多品牌学这招。但蕉内早把套路摸透了:与其花大钱请明星,不如把标签印得更舒服点;与其搞华丽走秀,不如研究怎么让防晒衣真的能降温。这道理简单,能做到的没几个。

说到底,做生意就像居家过日子。把不起眼的小事做好,比整天想着搞个大新闻实在。就像家里马桶漏水,修不好时总想着换个新马桶,其实换个橡胶垫就能解决问题。蕉内就是那个愿意蹲下来研究橡胶垫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