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芙妮王俊刚在分析女鞋行业时指出,当前女鞋行业正呈现出明显的头部效应。在这种背景下,企业要想抢占增长先机,关键在于模式转型与品牌焕新。
一、头部效应凸显
1. 市场集中度提高: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一些具备品牌、渠道、资金优势的企业逐渐脱颖而出,市场份额不断扩大,形成头部效应。
2. 线上线下融合加速:线上渠道的发展为女鞋行业带来了新的增长点,线上线下融合成为趋势,头部企业通过整合资源,实现线上线下协同发展。
3. 消费升级:随着消费者对品质、个性、时尚的追求,对女鞋的需求越来越高,头部企业凭借品牌、设计、品质等方面的优势,更容易满足消费者需求。
二、模式转型
1. 深耕细分市场:头部企业应找准自身定位,深耕细分市场,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
2. 供应链优化:通过整合供应链资源,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升竞争力。
3. 新零售布局:结合线上线下渠道,打造新零售模式,提升用户体验。
4. 跨界合作:与其他行业进行跨界合作,拓展业务范围,实现资源共享。
三、品牌焕新
1. 品牌定位:明确品牌定位,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
2. 设计创新:关注时尚潮流,推出具有创意的设计,满足消费者需求。
3. 营销传播:加强品牌
相关内容:
近日,达芙妮(00210.HK)执行董事兼首席运营官王俊刚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分享了这一系列动作背后的考量,以及达芙妮在业绩提升、转型策略、渠道拓展等方面的情况,并对女鞋行业发展趋势进行了剖析。
谈及选择在“618”期间官宣代言人,王俊刚表示,这是公司加码品牌焕新的最新举措。“今年天猫‘618’启动时间更早,达芙妮抓住这一契机,借助代言人的影响力为‘618’销售助力。宋茜知名度较高、形象时尚且粉丝受众广,其形象与达芙妮品牌理念高度契合。官宣之后,市场反馈超出预期。从销售看,宋茜同款的德训鞋、芭蕾小白鞋等新品销量显著提升,验证了代言人策略的有效性,也为达芙妮在‘618’期间的业绩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整体看,今年“618”期间,达芙妮在天猫男女鞋品牌销售排名中位列第五。其仅次于百丽、Crocs、思加图和斯凯奇。在抖音平台,达芙妮从2023年2月至2025年5月已连续2年多蝉联抖音女鞋销售额月榜TOP1,今年“618”期间同样保持强劲势头,其约55%的抖音营收来自品牌自播,品牌自播模式为销售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从经营业绩看,近年来达芙妮呈现持续增长态势。财报数据显示,2024年,达芙妮实现营业收入约3.22亿元,同比增长23%;经营盈利约9660万元,大幅增长43%;股东应占盈利约1.07亿元,同比增长71%,实现了连续三年盈利增长。在二级市场,达芙妮同样持续受到资金关注,今年1月1日至6月30日,其股价累计涨幅超78%。
对此,王俊刚认为,达芙妮业绩持续增长,主要基于公司模式转型。达芙妮的转型始于2020年底,公司开始收缩自营门店,同时采用“强管控下的品牌授权”模式。“通过把控整体供应链,借助快速供货能力,放权给代理商,让他们在供应链体系中选取所需商品,从而从源头保证商品品质。同时,公司在销售端和电商价格管控上进行统一规划,并管控品牌定位和全域营销活动。此外,达芙妮在消费者心中拥有广泛的国民认知度,这也是模式转型成功的基础。”
在渠道方面,王俊刚表示,近年来,达芙妮持续巩固天猫、唯品会、京东等传统电商阵地,维持品牌在主流线上市场的影响力,并大力开拓抖音、拼多多等新兴电商平台,收获大量新兴流量。此外,积极利用小红书、得物等社交媒体,通过短视频、KOL合作吸引年轻客群。
在谈及女鞋行业发展趋势时,王俊刚表示,近年来,行业呈现出三大显著特征与机遇。首先,电商渠道中头部品牌效应不断增强,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头部品牌凭借品牌影响力、供应链效率和营销资源优势,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形成强者恒强的局面。
其次,消费市场呈现哑铃型结构演变。一方面,追求高性价比、注重商品本质的大众消费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另一方面,聚焦个性化与身份象征、主打个人形象塑造的高端奢侈品市场亦展现出良好的增长态势。而处于中间价位的产品市场空间,正逐渐被挤压。基于这样的市场判断,达芙妮延续大众女鞋定位,定价范围在200元到300元,以期扩大市场占有率。
此外,当前时尚女鞋行业处于较低增长态势,商品设计市场同质化严重。原创设计将成为品牌突围的关键,在此背景下,达芙妮积极投入资源打造子品牌达芙妮实验室,通过原创设计构建差异化竞争优势。
面对这些行业趋势带来的机遇,达芙妮也形成了清晰的应对路径。
王俊刚透露,随着电商占社会零售总额比例的持续提升,公司将持续积极拓展电商渠道。同时,公司长期看好中国零售市场,将继续采取乐观且审慎的态度部署线下加盟零售网络扩张,根据宏观经济环境、零售市场格局及门店绩效的动态变化调整策略,以期提升单店业绩。此外,公司也在积极寻求机会切入海外市场。在品类拓展方面,达芙妮将围绕终端消费者用户画像,拓展童鞋和箱包等品类,延续强品牌管理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