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刘言95】揭秘品牌建设的核心,两大底层逻辑解析

品牌建设是企业长期发展的关键,它涉及到企业的形象、产品、服务以及市场定位等多个方面。以下是拆解品牌建设的两大底层逻辑:
### 1. "价值定位(Value Positioning)"
"核心思想":明确品牌的核心价值和市场定位,这是品牌建设的基石。
"具体拆解":
- "品牌使命":品牌存在的根本目的,比如苹果公司的使命是“丰富世界,使生活更美好”。 - "品牌愿景":品牌未来想要达到的目标,如华为的愿景是“构建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 - "品牌核心价值":品牌的核心优势和价值主张,如可口可乐的核心价值是“快乐”。 - "目标市场":品牌想要服务的具体群体,如小米的目标用户是年轻、追求性价比的用户。
"实施步骤":
1. "市场调研":了解目标市场的需求和竞争对手的情况。 2. "内部讨论":组织内部讨论,确定品牌的核心价值和定位。 3. "外部反馈":通过市场调研和用户反馈,验证品牌定位的正确性。 4. "持续优化":根据市场变化和用户反馈,不断调整品牌定位。
### 2. "传播策略(Communication Strategy)"
"核心思想":通过有效的传播手段,将品牌价值传递给目标受众。
"具体拆解":
- "品牌故事":构建有吸引力的品牌故事,如可口可乐的“分享快乐”。 - "

相关内容:

各位朋友好,今天我们从营销学者的视角,拆解品牌建设的两大底层逻辑 ——运营驱动型品牌传播驱动型品牌。这两种路径如同太极的阴阳两极,表面对立却又暗藏融合之道。通过四个真实案例,你会发现:品牌的本质不是你说了什么,而是消费者感受到了什么

一、运营驱动型品牌:让用户成为品牌的「共建者」

案例 1:小米 —— 用论坛「孵化」出的国民品牌
2010 年,小米创始人雷军在 MIUI 论坛发起「橙色星期五更新,红色星期二反馈」活动,用户参与系统开发。早期 100 位种子用户的每一条建议,都会被工程师认真回复甚至直接采纳。这种「用户即研发者」的运营模式,让 MIUI 系统迅速积累口碑,为小米手机上市奠定了基础。当其他厂商还在强调硬件参数时,小米已通过论坛运营构建起
参与感社群—— 用户不仅是消费者,更是品牌价值观的传播者。这种「从用户中来,到用户中去」的运营哲学,使得小米从一家初创公司成长为全球第三大手机品牌。
底层逻辑:根据体验经济理论,消费者愿意为参与感和归属感支付溢价。小米通过论坛运营,将产品功能(如刷机、主题定制)转化为情感价值(如「我参与了 MIUI 开发」的成就感),用低成本实现了高粘性的品牌资产积累。


案例 2:拼多多 —— 用「社交裂变」重构电商信任链
拼多多早期通过「拼团砍价」「助力提现」等玩法,在微信生态中实现用户爆发式增长。但它的运营智慧不止于流量裂变:通过「农地云拼」计划,将云南鲜花、山东苹果等农产品直供消费者,用
产地直连的信任机制打破传统电商的「低价低质」刻板印象;通过「百亿补贴」对 3C、家电等标品进行价格击穿,用规模化运营能力建立「多实惠」的品牌认知。这种「先信任后交易」的运营策略,使得拼多多在三年内用户突破 7 亿,成为中国最大农产品上行平台。
底层逻辑:社会认同理论指出,人们更容易信任熟人推荐的产品。拼多多通过社交关系链降低获客成本,同时用供应链优化提升产品品质,将「低价」转化为「性价比」的品牌标签,实现了运营效率与品牌价值的双向提升。

二、传播驱动型品牌:用认知「占领」用户心智

案例 1:农夫山泉 —— 用一句广告语重塑行业认知
2000 年,农夫山泉推出「我们不生产水,我们只是大自然的搬运工」的广告语,将品牌定位从「纯净水」转向「天然水」。这句广告语的背后是一套完整的传播策略:通过对比实验广告揭示纯净水与天然水的差异,用「水源地纪录片」强化品牌可信度,在包装设计上突出「长白山」「千岛湖」等地理标识。这种「认知先行」的传播路径,使得农夫山泉在瓶装水红海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首个营收破 300 亿的饮料品牌,2023 年市场占有率达 23.6%。
底层逻辑:定位理论强调,品牌要在消费者心智中占据一个独特位置。农夫山泉通过广告语建立「天然」认知,用传播势能改变行业标准,最终将品牌主张转化为市场份额的持续增长。


案例 2:脑白金 —— 用「洗脑广告」创造商业传奇
脑白金的「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广告连续播放 27 年,被称为「最成功的垃圾广告」。其核心策略在于:通过高频次、强记忆点的广告投放,将「褪黑素」这一功能成分转化为「礼品」的情感符号;通过「送礼场景」的反复强化,将产品从保健品市场拓展到节日消费场景;通过「史玉柱东山再起」的个人 IP 背书,建立品牌可信度。这种「简单粗暴」的传播路径,使得脑白金在 2000 年销售额突破 10 亿元,成为中国保健品行业的现象级案例,累计销量超 4.6 亿瓶。
底层逻辑:重复曝光理论表明,信息重复到一定程度会引发认知固化。脑白金用近乎「自黑」的方式将广告变成社会话题,通过传播制造的「认知惯性」驱动购买行为,证明了在信息不对称时代,传播效率可以直接转化为商业价值。


结语:品牌建设的「道」与「术」

运营驱动与传播驱动,如同品牌建设的「内功」与「招式」—— 前者修炼的是「用户信任」,后者提升的是「市场声量」。真正成功的品牌,往往能将两者融为一体:小米通过 MIUI 论坛建立用户信任,再用「性价比」的传播口号扩大市场;农夫山泉用「天然水」的认知抢占心智,再通过水源地开放、公益活动深化用户体验。记住:品牌不是企业单方面的宣言,而是消费者集体记忆的结晶。在这个注意力稀缺的时代,唯有将运营的「深度」与传播的「广度」有机结合,才能打造出穿越周期的长青品牌。

关于作者: 网站小编

HIS时尚网,引领前沿时尚生活。传递最新时尚资讯,解读潮流美妆趋势,剖析奢品选购指南,引领前沿生活方式。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