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里童装传奇,四十年匠心织就童装产业新城

标题:小童装织就一座城——织里童装产业四十年发展历程
正文:
织里,这座位于浙江省湖州市的江南小镇,因童装产业而闻名遐迩。从上世纪80年代起步,织里童装产业经过四十年的发展,已从一个小作坊发展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知名的童装产业集群。本文将带您回顾织里童装产业的四十年发展历程。
一、起步阶段(1980年代)
1980年代,织里童装产业起步。当时,当地农民利用农闲时间,在家中手工制作童装,产品主要面向周边农村市场。这一时期,织里童装产业以家庭作坊为主,生产规模小,技术水平低,产品种类单一。
二、发展阶段(1990年代)
1990年代,织里童装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壮大,织里童装产业逐渐形成规模,吸引了大量外来务工人员。这一时期,织里童装产业开始引入现代化的生产设备和技术,产品种类逐渐丰富,市场范围不断扩大。
三、转型升级阶段(2000年代)
2000年代,织里童装产业开始转型升级。产业集聚效应逐渐显现,形成了以织里童装城为核心的专业市场集群。这一时期,织里童装产业开始注重品牌建设,提高产品品质,提升市场竞争力。
四、创新驱动阶段(2010年代至今)
2010年代至今,

相关内容:

从昔日一条小小的扁担街,到如今25平方公里的现代化城镇;从当年只闻水乡土话的农村,到时下汇聚全国各地45万人口的移民之都。改革开放40年来,织里镇因童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户户皆绣机,遍闻机杼声”,历史上,织里就以织造业兴盛而得名。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上世纪70年代末,勤劳能干的织里人从家庭小绣品起步,到了80年代,几乎家家户户踩缝纫机,利用纺织、刺绣、缝纫等手艺,从事产销枕套等小生意。在摸爬滚打中,敏锐的织里人逐渐从生产床罩、枕套进入盈利更多的童装产业,全镇已然形成了“生产在一家一户,规模在千家万户”的业态。

步入90年代,织里获得了更多的改革红利。1992年8月,湖州市政府批准成立织里经济开放区,给予织里镇很大的发展自主权;1995年6月,织里镇被国家体改委等11个部委列为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单位,赋予部分县级经济管理权限。一系列开放政策的出台,让织里童装产业迎来了集聚爆发期,1997年,紧靠318国道建立的“中国织里童装市场”,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批发商,“织里童装”区域品牌开始在全国童装市场叫响。

产业发展之初,凭着“一根扁担两个包,走南闯北到处跑”的扁担精神,很多敢于“吃螃蟹”的人成了远近闻名的“万元户”。时至今日,随着小童装越织越大,全镇已拥有上万家童装企业,涌现了一大批抓住改革机遇创业致富的企业家。

杨建平,就是其中一位。1989年,出身教师家庭、捧上邮电局“铁饭碗”的杨建平借钱创业,成为织里镇第一批童装企业家。“当时没有资金,我借了1万元开始创业。很幸运,后来的生意一直不错。”杨建平说。

企业老总、村党支部书记、织里童装商会会长、吴兴区青年企业家协会常务副会长……如今的杨建平,拥有多重身份,而最让他感到自豪的,是带出了近百个老板。“改革开放成就了织里和织里人,我们都是大时代中最幸运的人。”杨建平说。

经过近40年的发展,织里已成为全国最大最有影响力的童装产业集群。据统计,截止2017年底,织里童装产量为13亿件(套),销售额450亿元,占国内市场份额的50%。“可以说,织里镇依靠党的改革开放政策,依靠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和创新创业精神,在童装领域形成了产业集聚,并不断实现转型升级,走出了一条内生型的经济发展之路。”织里镇相关负责人表示。

近年来,织里产业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光伏、超微电磁线等新产业也成为许多织里人践行改革开放的新选择。与此同时,童装也开始向品牌化和高端化发展。

2012年,织里镇与阿里巴巴集团合作打造阿里巴巴—织里产业带,成为中国首家入驻阿里巴巴产业集群平台的产业带,“网络童装市场”逐步形成。去年,织里童装实现线上销售额70亿元。

2013年,织里投资2000万元打造全国首家童装设计中心,全面向产业微笑曲线两端发力,助推企业做优做强品牌品质。目前中心入驻优秀设计团队20家,平台常驻设计师240人左右。去年,中心设计开发童装款式达1.5万件(套),发布流行资讯9.3万条,成为织里童装流行趋势、流行品牌的发源地。

如今,织里童装已拥有省市著名商标47个,正朝着“2020年底实现千亿元产值”目标阔步迈进。

关于作者: 网站小编

HIS时尚网,引领前沿时尚生活。传递最新时尚资讯,解读潮流美妆趋势,剖析奢品选购指南,引领前沿生活方式。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