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 Talk|说故事的人 专访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MoMA 首席策展人郭怡安

当今的艺术世界,除了专注创作的艺术家,策展工作因其多元性与创造性,也吸引了许多年轻朋友的好奇与嚮往。

作为 MoMA 首席策展人兼出版人的郭怡安,不仅负责领导馆内的特展、馆藏展、数位计画、学术研究与收藏徵件等创新且跨领域的工作,也主导 MoMA 的全球出版计画。目前他在 MoMA 策划与合作的展览包括:《Jack Whitten:传信者》(2025)、《Otobong Nkanga:节奏》(2024–25)、《新秩序:21世纪的艺术与科技》(2019)、《艺术家之选:Amy Sillman──形之形》(2020)、《Amanda Williams:身体感知》(2021)、《Refik Anadol:非监督式》(2022)、《讯号:录像如何改变世界》(2023)、《艺术家之选:Grace Wales Bonner──灵魂的运动者》(2024)及《Montien Boonma:希望之屋》(2024)。

通过本次专访,他分享了策展与出版工作的核心思维、探索艺术可能性的热情,以及如何看待亚洲与离散社群艺术家的实践。

Jack Whitten|纽约战场(NY Battle Ground)|1967|油彩画布|152.4 × 213 cm| MoMA 典藏|© 2025 MoMA,摄影:Jonathan Muzikar

亚洲艺术家不应被视为单一类别,而我也一直致力于深入探索亚洲及其离散社群,缤纷多样的艺术实践。──郭怡安 Michelle Kuo

专访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MoMA 首席策展人郭怡安

成长背景关心艺术的新媒介与新材料策展案例故事成为策展人必备什么为台湾读者推荐必看艺术家


请问您来自哪里?为了让台湾读者更贴近您的故事,能否与我们分享一段印象深刻的童年回忆?您是如何开始对艺术产生兴趣的?

郭怡安:我出生于美国印第安纳州的西拉法叶(West Lafayette),当时我父亲在该地的普渡大学(Purdue University)担任粒子物理学教授。我的父母原本来自中国,后来到了台湾,又到了美国。母亲赴美是为了念大学,父亲则是为了攻读博士。我清楚记得与多幅画作印製品相伴成长的童年时光。包括毕卡索《三个音乐家》、卢梭(Henri Rousseau)的《梦》,这两幅画的原作目前皆为 MoMA 的馆藏;还有着名的山水画,北宋画家郭熙《早春图》的複製品。

巴勃罗.毕卡索|三位音乐家(Three Musicians)|1921|油彩画布|200.7 x 222.9 cm|西蒙・古根汉夫人基金赞助|© 2025 毕卡索遗产 / 艺术家版权协会(ARS),纽约

亨利・卢梭|梦(The Dream)|1910|油彩画布|204.5 x 298.5 cm|MoMA 典藏|纳尔逊・洛克斐勒捐赠


您从史丹佛大学毕业后,选择进入哈佛大学研究艺术及建筑史。回顾您的求学历程,您认为最珍贵的收穫是什么?

郭怡安:就我的学习历程而言,最珍贵的是经常能近距离接触实体的艺术品。这听起来理所当然,但对许多艺术史学者来说却并非必然。


推动您参与当代艺术,最核心的关注与热情为何?是否有特定的艺术运动或艺术家,对您来说启发特别深远?

郭怡安:我最关心的是艺术探索的新媒介与新材料。艺术家总在寻找崭新的创作形式与媒材,从颜料到 AI 人工智慧模型,持续拓展艺术的边界。1966年兴起的运动(Experiments in Art and Technology,E.A.T.──最早有组织、系统性推动两者实验合作的团体)特别让我着迷,在艺术与科技的合作还不常见的年代,它促进了艺术家与工程师的共同创作。


您于2018年加入 MoMA 担任绘画及雕塑策展人,并在去年获任命为首席策展人暨出版人。能否谈谈您认为 MoMA 有哪些特别之处?您目前在这个角色中最享受的是什么?未来有什么方向或目标是您希望实践的?

郭怡安:MoMA 是一间极为重视历史,同时也拥抱变革之必要的机构。如何在这两股力量之间取得平衡,是我在目前的角色中努力的方向。我很享受以实验性与跨领域的方式工作,将历史上看似无关的时代连繫起来,并开创崭新的形式与体验。

Jack Whitten|黑色巨碑 VII(Black Monolith VII, Du Bois Legacy: For W.E. Burghardt)|2014|压克力颜料画布|213.4 × 160 × 10.2 cm|Charlotte、Herbert S. Wagner III 收藏|© 由 Jack Whitten 遗产与 Hauser & Wirth 画廊提供,摄影:Genevieve Hanson


可以举几个您自己也很喜欢的策展案例,或是过程中印象最深刻的事情吗?在为 MoMA 策展或购藏的作品中,是否有特别喜爱的?

郭怡安:之于我个人而言别具意义的,是我近期策划的 Jack Whitten 回顾展(Jack Whitten: The Messenger,展期自2025年3月23日至8月2日,这档展览揭示这位黑人艺术家对种族、科技、爵士乐、爱与战争等主题的深刻探索;他出生在美国南方种族隔离制度猖獗的阿拉巴马州 Bessemer,成长于暴力阴影之下,后来参与民权运动,并移居纽约决心成为一名艺术家,直面种族偏见与科技变迁,大胆开创抽象语彙与全新技法)。我曾在2012年将他的作品登上《艺术论坛》(Artforum)杂誌封面。这些年来, 我一直致力于让更多观众认识 Jack Whitten 的作品,并尝试改写当代艺术史里,种族、身分认同、抽象绘画等相关叙事。

Jack Whitten: The Messenger 展览现场照。摄影:Jonathan Dorado。

Jack Whitten|四轮驱动(Four Wheel Drive),局部|1970|压克力颜料画布|249.6 × 249.6 cm|私人收藏|© 由 Jack Whitten 遗产与 Hauser & Wirth 画廊提供,摄影:Genevieve Hanson

我也很自豪能够协助促成 MoMA 收藏泰国艺术家 Montien Boonma 的《希望之屋》。这件装置作品散发出浓郁的香气,由数千颗以香料与药草压製的药丸所构成。有关艺术中较为罕见的媒介,如何与记忆、仪式、疗癒及无常等概念相互交织。嗅觉是非常直接的感官,有些人可能会立即产生身体的生理反应。各种环境使用气味,对身体与心灵产生某种影响,我认为这也是艺术家着迷于气味的原因。

Montien Boonma|希望之屋(House of Hope)|2024年1月摄于 MoMA 展场|© 2025 MoMA,摄影:Jonathan Dorado


您平常在美术馆工作的一天,大致会发生哪些事情?除了艺术,您另外有什么休闲或兴趣吗?您如何平衡工作与生活?

郭怡安:现在的我每天都在与人接触。带领访客与赞助人参观我策划的展览、与艺术家讨论未来项目、处理複杂的后勤作业,还有进行研究与写作。

Jack Whitten|西伯利亚盐研磨器(Siberian Salt Grinder),局部|1974|压克力颜料画布|203.2 × 127 cm|MoMA 典藏|© 2025 MoMA,摄影:John Wronn


进入艺术产业以来,对您而言最具挑战的是什么?有哪些鼓舞您的事?曾有令您意识到自己身为亚裔或女性的时刻吗?这对您有什么影响?在您看来,对有志于成为艺术杂誌编辑或策展人的年轻朋友来说,哪些专业技能或视野最为重要?

郭怡安: 我一直试图保持好奇心、开放心态与实验性的思维方式。最具挑战的是,追求有所创造的雄心壮志,与腾出时间及空间酝酿的余裕,两者如何取得平衡。另一个挑战,则是他人对女性与亚洲人既定的成见,这也激发我去打破这两个群体的刻板印象。对我来说,保持开放的心、主动行动而非只是等待,还有和多样的观众交流的意愿,是艺术史、编辑与策展工作中最关键的能力。


能否能为台湾的读者,推荐几位您认为值得关注的艺术家?

郭怡安:我认为台湾读者可以特别关注安妮卡.伊(Anicka Yi,观念艺术家,出生于南韩首尔,目前定居在美国纽约,创作介于香气、料理与科学的交会之处)、郑曦然(Ian Cheng,出生于美国洛杉矶,创作涵盖 3D 模型、抽象电子游戏与动画)和茱丽.米若图(Julie Mehretu,衣索比亚裔当代视觉艺术家,以多层次、大尺幅的抽象风景画而闻名,目前已跻身全球市场前百大艺术家)等。

View this post on Instagram

A post shared by Anicka Yi (@anickayi_studio)

View this post on Instagram

A post shared by Ian Cheng (@eyecheng)

View this post on Instagram

A post shared by Obama Foundation (@obamafoundation)


如果可以与任何一位艺术家对话,不受时间、空间或语言限制,您会选择谁?为什么?

郭怡安:我会选择 Jack Whitten。我认识这位艺术家本人,也策划了他目前在 MoMA 展出的回顾展,但他已经在2018年过世了。能够再次与他对话,对我而言将是无比珍贵的事情。

Jack Whitten|非裔美国人雷电(The Afro American Thunderbolt)|1983/1984|黑桑木、铜板与钉子|63.5 × 22.9 × 25.4 cm|© 由 Jack Whitten 遗产与 Hauser & Wirth 画廊提供,摄影:Genevieve Hanson


您认为当代艺术目前有哪些趋势?也想听听您对亚洲艺术家在全球视野下的观察。

郭怡安:安妮卡.伊(Anicka Yi)、Lotus Kang 与郑曦然(Ian Cheng)等当代艺术家,从真菌到 AI 人工智慧代理人,再到摄影感光乳剂,都在探索极具颠覆性的全新媒材与媒介。我认为亚洲艺术家不应被视为单一类别,而我也一直致力于深入探索亚洲及其离散社群,缤纷多样的艺术实践。

View this post on Instagram

A post shared by Lotus L. Kang (@lotuslkang)


Art Talk|策展人|郭怡安 Michelle Kuo

自2018年起加入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现为首席策展人兼出版人。史丹佛大学毕业。哈佛大学艺术与建筑史博士。他拥有诸多着作及演讲经验。2010至2017年,担任《艺术论坛》(Artforum)杂誌主编。2005至2007年,担任美国国家美术馆视觉艺术高等研究中心(CASVA)研究员。亦曾于哈佛大学与耶鲁大学任教,并担任德国慕尼黑布兰德霍斯特美术馆(Museum Brandhorst)与艺术评论期刊《October》的顾问委员会成员。

图片提供/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MoMA


延伸阅读:

Art Talk|如果时光不曾遗弃我们,路易丝・布尔乔亚 Louise Bourgeois:Art Talk|鲁凯族艺术家安圣惠:Art Talk|北美馆《黑潮:赖纯纯回顾展》专访:Art Talk|知性与童心之间,霍刚的形色奏鸣曲:

关于作者: 网站小编

HIS时尚网,引领前沿时尚生活。传递最新时尚资讯,解读潮流美妆趋势,剖析奢品选购指南,引领前沿生活方式。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