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您说得没错。近年来,随着中国户外运动市场的快速发展和中国资本的强大购买力,确实有一些知名的户外品牌被中资企业收购或投资。
您提到的:
1. "始祖鸟 (Arc'teryx)":虽然始祖鸟的母公司是加拿大公司,但它在中国市场表现优异,并且其品牌价值吸引了众多关注。关于中资收购始祖鸟的传闻时有出现,但截至目前(根据公开信息),始祖鸟仍然由其创始家族和创始团队主导,尚未被中资完全收购。不过,中资可能在其融资或供应链中有一定的参与或影响力,且持续关注其动向。
2. "萨洛蒙 (Salomon)":这个说法是准确的。萨洛蒙公司(总部位于法国)在2023年初正式被中国领先的体育用品公司"李宁(Li-Ning)"收购。这是中国资本在户外运动品牌领域的一次重要收购。
除了萨洛蒙,还有一些其他的例子,比如:
"北面 (The North Face)":虽然其母公司是日本公司迪桑特(迪桑特本身在中国有大量股份),但北面在中国的运营和市场份额中,中国资本的影响力巨大,且传闻其有被中资控股或收购的可能性。
"探路者 (Toread)":这家中国本土的户外品牌,在发展过程中也获得了包括腾讯等在内的多家中国资本的投资。
总的来说,
相关内容:
始祖鸟、萨洛蒙,这些都是Z世代喜爱的“当下户外”品牌。曾经是背包客专属的这些品牌,如今在城市中心,站在了象征“酷感”与“稀缺性”的高机能风(Gorpcore)造型的前沿。拥有这些品牌的亚玛芬体育(Amer Sports)的股价也在持续飙升。自去年在纽约股市上市仅一年半,股价就暴涨了150.5%,最近还刷新了历史新高。

然而,这些品牌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它们都掌握在中资手中。尽管如此,它们依然带着欧洲情调,开设法式风格的门店。这也是知道这些品牌国籍已变更的消费者并不多的原因。曾经是“世界工厂”的中国,是如何蜕变为拥有全球品牌的自有品牌(OBM)国家的呢?

▶始祖鸟、萨洛蒙=中资所有
据彭博社情报7月25日消息,拥有始祖鸟、萨洛蒙等品牌的亚玛芬体育,在2023年2月2日上市首日以14.95美元开盘交易,截至2024年7月25日,股价已上涨至37.46美元。7月16日,股价曾触及39.27美元,创下历史新高。华尔街的平均目标价为41.44美元,市场评价其仍有上涨空间。

亚玛芬体育的业绩也在迅猛增长。2023年销售额为43.7亿美元,2024年预计达到51.8亿美元,今年预计将达到60.9亿美元。以去年数据为准,各地区销售额占比中,美洲地区最高,为35.87%,欧洲、中东及非洲(EMEA)地区占29.20%,大中华区占24.04%,亚太地区占9.89%。
亚玛芬体育于20世纪80年代进军体育用品行业,是一家总部位于芬兰赫尔辛基的全球体育品牌集团。旗下拥有多个跨国品牌,如加拿大户外品牌始祖鸟、法国冬季运动品牌萨洛蒙、瑞典的Peak Performance、奥地利的阿托米克(Atomic)、美国网球品牌威尔逊(Wilson)以及生产美国职业棒球大联盟(MLB)官方球棒的路易斯维尔斯拉格(Louisville Slugger)等。

该公司在2019年被中国体育用品企业安踏体育牵头的财团收购,从此归入中资旗下。目前,安踏体育以41.95%的持股比例成为最大股东,露露柠檬(Lululemon)创始人奇普·威尔逊的基金Anamered Investments持股18.78%,香港私募股权基金方源资本持股6.16%,美国FMR LLC持股4.73%,中国腾讯持股3.90%。也就是说,超过半数的股权由中资构成。

▶中国,从代工(OEM)国家到品牌拥有国
然而,消费者们很难意识到这些品牌为中国企业所有。这是因为安踏体育收购亚玛芬体育后,并未损害其“北欧情调”或“功能性奢侈品”的形象。实际上,始祖鸟的总部也依然设在加拿大。
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有意为之。中国消费品品牌在海外扩张时,最大的障碍是消费者对“中国制造”的固有观念,即原产地效应。中国企业选择了保留品牌原有国家特质和情调的方式,采取在品牌、网站、社交媒体内容中尽量弱化中国属性的策略。

这也从侧面说明,中国企业已经具备了理解并尊重品牌固有文化资本的能力,同时也意味着中国正从代工(OEM)国家成长为自有品牌(OBM)强国。
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中国还是被称为“世界工厂”的全球服装、鞋类代工生产中心。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积累了强大的制造技术、供应链和质量管理体系。而最关键的因素是政府的规划。在此基础上,按照“中国制造2025”“双循环战略”等政府主导的产业升级政策,中国开始转向品牌拥有和高附加值创造。

未来,中国很可能会超越单纯买卖品牌的阶段,崛起为创造品牌的主体。不过,韩国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池贤宇(音译)评价道:“中国企业之所以能有底气收购全球品牌,其背后是拥有14亿人口规模的内需市场这一坚实基础。对它们而言,与其培育自有品牌,收购已经具备全球情调与品牌力的海外品牌是更合理的选择。”他还预测:“下一步自然会是‘中国本土自有品牌’的正式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