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你提到的这个说法确实是围绕达芙妮(Daphne)最近经历的一些重大事件而流传的。我们来梳理一下关键点:
1. "巨额亏损与内斗:" 达芙妮近年来确实面临严峻挑战,出现了巨额亏损。公司内部的管理层变动和权力斗争(所谓的“内斗”)也一度引发市场关注,这被认为是导致公司经营状况恶化的因素之一。
2. "为爱关店(战略性关店):" 公司确实大规模关闭了门店,从高峰期的6000多家减少到后来的3000多家。将“为爱关店”解读为“为了爱情(坚守初心/品牌理念)而关闭门店”是一种比较浪漫化的说法,更普遍的理解是公司为了应对市场变化、调整经营策略、削减成本而进行的"战略性关店",以图“轻装上阵”,提升核心门店的盈利能力。这个说法可能带有一些网络传播的戏谑或解读色彩。
3. "但真没倒闭:" 这是最重要的一点。尽管亏损严重、关店潮汹涌,达芙妮"并没有"宣布破产或停止运营。公司仍然在运营着其剩余的门店,进行着零售业务,并且仍在寻求扭转局面、恢复经营的方法。
"总结来说:"
达芙妮确实经历了一段非常困难的时期,面临巨额亏损、内部动荡,并不得不进行大规模的门店调整(战略性关店)。但“
相关内容:

达芙妮又杀回来了。
曾经的家族内斗、婚姻纠葛、电商豪赌,让每五双女鞋就占一双的帝国倒塌。
如今顶流女团的战靴居然是它,原来它还活的不错。
01 白手起家
上世纪80年代初,台湾商人张文仪在台北租下小作坊,雇五名工人开始制鞋。
凭着价格公道质量好的产品,在当地打响名号。
随着生意扩大,他拉上妹夫陈贤民,开启跨越海峡的创业之路。
1987年,两人在香港成立永恩集团,却遭遇人工和土地成本高涨的困境。
改革开放的春风中,他们果断将工厂迁往福建莆田,押注内地市场。
“达芙妮”诞生于1990年,取自希腊神话中仙女之名。
大陆市场第一年,张文仪做出豪赌。
将1500万启动资金中的1000万砸向广告。
“漂亮100分,美丽不打折”的广告语响彻大街小巷,搭配“三包”服务和“百元价格,千元品质”的定位,迅速俘获女性消费者。
1995年成为关键转折点。
达芙妮从批发转向零售,在上海淮海路开出第一家专卖店。
初期管理漏洞百出,业绩亏损严重。
陈贤民坚持“肯德基开哪,我们就去哪”的策略。
带领团队街头派发传单,每天追求“多卖一双鞋,少亏一块钱”。
三年摸索后,达芙妮探索出可复制的零售连锁模式。
直营店与加盟店双轨并进,销售额节节攀升。
1995年,永恩集团成功登陆香港联交所,达芙妮跻身国内一线女鞋品牌。
2012年,达芙妮迎来巅峰时刻。
全国门店扩张至6881家,年销售女鞋5000万双。
相当于中国市场每五双品牌女鞋就有一双来自达芙妮。
市值飙升至195亿港元,杨幂、刘诗诗等一线明星争相代言,“国民鞋王”实至名归。

02 祸起萧墙
光鲜背后,裂痕早已显现。
张文仪与陈贤民这对姐夫与小舅子,因经营理念分歧逐渐对立。
张文仪头脑灵活,主导销售与战略。
陈贤民性格沉稳,专注工厂管理。
随着公司壮大,权力争夺浮出水面。
1998年,张文仪通过一系列运作排挤陈贤民派系,最终逼得陈贤民远走加拿大。
独揽大权后,张文仪却将鞋业抛在脑后,沉迷资本运作。
他甚至在台湾创办食品厂,通过虚假交易炒高股价,企图快速获利。
忽视实业的代价迅速显现。
达芙妮库存积压如山,经营效益断崖式下滑。
意识到危机后,张文仪慌忙请回陈贤民救火。此时达芙妮已命悬一线。
1999年冬,公司同时面临清算工厂货款和偿还银行贷款压力,资金链差点断裂。
陈贤民回归后,做出一个震惊决策。
将自己23岁、毫无管理经验的儿子陈英杰推上总经理宝座。
这位梦想成为摇滚歌手的年轻人,被迫放弃音乐理想,从基层作业员做起,在长辈刻意磨练中熟悉制鞋流程。
令人惊喜的是,陈英杰竟展现惊人商业天赋。
他引入第三方投资者稀释张氏股权,推动“去家族化”。
S.H.E代言重塑品牌形象。
更前瞻性地布局电商,与百度、雅虎合作推出“耀点100”平台。
2012年,达芙妮销售额突破百亿,门店超6000家。
陈英杰成为拯救家族的英雄。
无人料到,一场婚姻正将这位英雄变成帝国掘墓人。

03 爱情来了
2010年,41岁的陈英杰在酒局邂逅28岁的女星韩雨芹。
在张国立的撮合下,两人迅速坠入爱河。
为博红颜一笑,陈英杰包下三亚整座海岛求婚,婚礼现场豪掷12辆宾利车队,轰动全国。
沉浸在温柔乡中的陈英杰开始频繁缺席公司会议,经营决策愈发随意。
当电商浪潮席卷而来时,他轻信“耀点100”CEO承诺,切断与淘宝、京东的合作,将全部资源押注自营平台。
首次投资失败后,他不顾反对追加3亿元注资,结果血本无归。
产品设计也沦为爱情献礼。
陈英杰坚持采用妻子钟爱的蕾丝、蝴蝶结等“公主风”元素,无视市场转向简约风的趋势。
他甚至专门为韩雨芹设计成本过万的镶钻高跟鞋。
最终只能以999元低价清仓,单此一项就让公司损失惨重。
就在陈英杰沉迷爱情时,市场已天翻地覆。
90后职场女性转向舒适休闲鞋,高跟鞋需求萎缩。
中国女性平均身高五年增长0.8厘米,对“增高”功能需求锐减。
电商渗透率飙升,传统门店沦为试衣间。
崩塌来得迅猛。
2015年至2019年,达芙妮五年亏损40亿,平均每天关闭4家门店。
从6881家门店萎缩至不足300家,市值从195亿港元暴跌至3亿,蒸发98%。
张文仪也因非法套取资金入狱,家族三代基业几近归零。

04 跌落分析
达芙妮的衰败并非偶然,三次战略误判构成了衰败:
电商豪赌错失良机
2006年达芙妮已布局线上,2009年入驻天猫并开发专供款。
但2010年陈英杰押注“耀点100”垂直电商平台,切断成熟渠道。
当百丽与淘宝深度合作时,达芙妮在自建平台的泥潭中烧光3亿资金,彻底错过转型窗口。
渠道反噬品牌
巅峰时期达芙妮年增千家门店,2011年单年租金支出就达15亿元。
陈英杰自嘲是“佃农”,面对广州北京路年租900万的店铺仍咬牙续租。
重资产模式在电商冲击下,关店止血成为唯一选择。
产品失语自绝于客
当耐克、阿迪达斯抓住运动风潮时,达芙妮仍固守过时的高跟鞋品类。
设计团队闭门造车,消费者说:“走进达芙妮就像穿越回十年前”。
过度打折更让品牌贴上“廉价”标签,年轻人路过门店都加快脚步。
2017年达芙妮尝试自救:与潮牌Opening Ceremony联名推新品,广告片启用外模营造国际感,开设形象店重塑品牌等。
但窗口已然关闭。
时任高管坦言:“船大难掉头,顾客反馈到产品调整需要半年,而网红品牌只需两周。”

05 轻装归来
2024年,沉寂已久的达芙妮突然杀回大众视野。
官宣宋茜为全球代言人,财报显示营收3.22亿元(同比增23%),净利润1.07亿元(同比增71%)。
昔日鞋王靠什么翻盘?
轻资产模式成为救命稻草。
砍掉自有生产线,制造外包给合作工厂。
品牌授权费收入占比达39.4%,贡献1.27亿元。
线上渠道收入飙升至85%以上。
利用流量玩法激活平价格局。
产品锁定100-300元价格带,主打“高性价比平替”。
抖音平台2000款SKU全覆盖,18个月蝉联女鞋销冠。
供应链周期压缩至1-2个月,比肩ZARA快反速度。
高端化尝试同步推进。
孵化子品牌DAPHNE.LAB,定价突破千元。
登陆巴黎时装周,快闪店试水年轻客群。
计划2025年在一线城市开设赛博朋克风概念店。
家族企业内斗,百亿市值蒸发如烟云。
职业经理人操盘,轻资产模式让吊牌比鞋子更值钱。

但复兴背后也存在风险。
1.95亿元货品收入中87%来自百元级产品,高端线占比不足13%。
授权模式削弱品牌了壁垒,就像当初的南极人。
白牌厂商低价围攻下,达芙妮的“吊牌生意”能走多远?
如今达芙妮高管王俊刚谈及转型时直言:“轻资产不是救命仙丹,而是生死时速的供应链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