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关于香港海港城奢侈品零售业在无游客情况下复苏的新闻摘要或分析要点:
"标题:无游客亦能“春光”满溢?海港城销售额由跌转涨,香港奢侈品零售展现韧性"
"核心内容:"
香港海港城,作为全球闻名的奢侈品购物地标,其销售额在经历了疫情初期的显著下滑后,近期实现了由跌转涨的积极转变。这一现象在“没有游客”的香港背景下显得尤为突出,为香港本地的奢侈品零售业带来了久违的“春光”。
"关键因素分析:"
1. "本地消费力主导复苏:" 在国际旅客大幅减少的情况下,海港城的复苏主要归功于香港本地居民的消费需求回暖。随着经济逐步复苏,以及市民消费信心的逐步恢复,本地顾客再次成为奢侈品市场的主要驱动力。
2. "高端品牌策略调整:" 许多奢侈品牌积极调整其在香港的销售策略,更加注重本地市场的培育。例如,通过举办更贴合本地文化的活动、提供专属的购物体验、以及灵活的促销措施等方式,吸引并留住本地消费者。
3. "购物体验升级:" 海港城自身也持续提升购物环境和服务质量,为顾客提供更舒适、便捷、独特的购物体验,这有助于增强本地顾客的粘性,提升客单价。
4. "市场信心逐步回升:" 整体经济环境的改善
相关内容:
记者 | 陈奇锐
编辑 | 楼婍沁
香港奢侈品消费正在复苏。
8月31日,海港城对外披露2022年前8个部分关键销售数据,其中人流量及车流量较2021年同期增长10%,超过70家新店入驻。海港城预计,随着防疫政策的放松,第四季度的客流量和消费会进一步提升,全年入驻新店数量或将达到100家。
海港城是香港奢侈品牌最为集中的高端购物中心之一,即使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奢侈品牌依然坚持在海港城开店。界面时尚曾报道,2020年爱马仕海港城新店重装开业当日,便吸引大量消费者前来排队。
在2020年间,海港城就曾公布71家新店引进计划,其中包括Alexander McQueen和Lululemon香港旗舰店以及甜品品牌by Dominique Ansel的亚洲首店。而在近期,菲拉格慕、迪奥和Miu Miu也相继在海港城开店,其中迪奥门店为全港最大旗舰店,奢侈珠宝品牌伯爵和梵克雅宝也确定将要入驻。

奢侈品牌看好海港城未来业绩,海港城母公司九龙仓置业财报则显示实际销售表现已经止跌。
2020年到2021年,海港城收入跌幅从28%缩窄至7%。到了2022上半年,海港城包括酒店业务在内的整体收入增加2%,商场收入增加1%,出租率维持于93%。同属于九龙仓置业的铜锣湾时代广场,收入跌幅也从2020年的22%收窄至2021年的11%。
根据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统计处最新数据,2022年7月全港零售业总销货价值临时估计为283亿港元(约合人民币249亿元),较2021年同期上涨4.1%。其中首饰珠宝、钟表及名贵礼物类商品的销货价值上升28.3%,服装类产品上升3.7%,鞋类、有关制品及其它衣物配件商品上升2.2%。
由于当前香港仍然实施较为严格入境限制,大陆游客和海外游客数量仍未出现回升。因而此次海港城销售业绩从跌转涨,实际反映出了香港本地强劲的奢侈品消费能力。这是许多奢侈品牌依然重视香港市场的原因。

多个奢侈品牌近期已经在举办较为重要的全球性或地区性活动。
5月,奢侈珠宝品牌蒂芙尼将新一轮高级珠宝展的亚洲首站放在香港,而日默瓦“As Seen By”艺术展是同期在香港举办。博柏利和万宝龙等品牌则在香港开设快闪店,以宣传新系列。
此外,Miu Miu以及古驰均举办了隆重的新店开业活动,多位明星出席,其中古驰张曼玉前往置地广场门店打碟的影像在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
强劲的消费力叠加早已经培养成形的时尚文化氛围,以及较为宽松的经商政策,让香港至今依然是亚洲甚至全球范围内奢侈品牌最为集中的城市之一。

以路易威登和香奈儿为例,这两个品牌在香港均开设有5家以上的门店。Joyce、I.T和连卡佛等连锁买手店品牌则是许多小众设计师品牌进入香港的落脚点,为消费者提供额外的选择。
除了奢侈品牌之外,香港实际上也是许多快时尚品牌和中端品牌进入中国市场的首站。最为著名的案例便是英国高街品牌Topshop,其于2013年以每月300万港元的租金在中环开店,希望以此为起点在中国进行扩张。
值得提到的是,相较疫情初期,香港入境政策已经有所放松。从2022年6月1日起,海外或台湾地区来港人士登机前无须出示核酸检验医疗机构ISO15189认证。过境和转机旅客无须持有48小时核酸检测证明。
尽管非香港居民从海外入境仍需在特定酒店进行隔离,但政策变动也向香港零售业释放出了乐观信号。更多的品牌和门店通常意味着货物款式更多也更充足,叠加港元带来的差价优势。从长远来看,香港对内地消费者仍然具有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