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实,近年来不少曾经风光无限的网红女装品牌经历了“清仓闭店”的阵痛,如今似乎正通过不同的方式卷土重来,重新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这可以被视为一场精心策划或艰难转型的“翻身仗”。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待这场转变:
1. "认清市场,调整策略:"
"从“网红”到“长红”:" 很多品牌意识到,过度依赖社交媒体营销和爆款模式难以持续。它们开始转向更注重产品品质、设计深度、供应链效率和品牌价值感的“长红”之路。
"产品力回归:" 闭店潮后,品牌们普遍更加重视产品本身。通过提升面料、工艺、设计原创性,试图从同质化竞争中突围,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口碑。
"线上线下融合:" 不少品牌开始优化线上渠道,同时重新评估线下门店的价值,不再盲目扩张,而是开更精耕细作、体验感更强的店,或者采用店仓一体等模式。
2. "拥抱变化,探索新路径:"
"细分市场与定位清晰:" 避免了泛红的尴尬,品牌们更愿意深入挖掘特定人群(如Z世代、年轻白领、特定审美偏好者等)的需求,形成更清晰的品牌定位。
"数字化与私域流量:" 积极拥抱数字化工具,通过直播电商
相关内容:
近两年,服装电商行业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深度调整与洗牌。去年,“罗拉密码” 悄然关停,网红张大奕的 “吾欢喜的衣橱”、周扬青的 “GRACE CHOW” 相继谢幕;今年,除了 “李大米 Lidami”,“We Margiela”“Ff5 official”“井上梧桐”“可宋 WANAN” 等老店也接连宣布闭店......在市场浪潮的激烈冲刷下,诸多店铺都黯然退出舞台。
但近期,我们发现,很多美女网红们,都悄悄披上了“新马甲”回来继续卖女装了。
其中不仅有曾宣布关闭经营多年淘宝店铺,引发业内轩然大波的张大奕,还有因风波沉寂许久的雪梨,也有众多大大小小的女装网红,她们纷纷在电商舞台上再度绽放光彩,销售业绩相当可观。
那么,这些这些女装网红们究竟采取了何种策略,让自己的事业起死回生?她们的成功路径,又能为其他商家带来哪些宝贵的经验借鉴?

其实,去年张大奕宣布清仓闭店自己经营了10年之久的淘宝店铺“吾欢喜的衣橱”时,就已经给自己准备好“退路”了。
当时其店铺客服就透露,“吾欢喜的衣橱”虽说停止上新,但后续黑标店“The Vever”将继续为消费者服务。
据了解,“The Vever”是张大奕两年前就推出的新店,背后运营公司为其持股的莫比乌斯(杭州)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与此前的 “吾欢喜的衣橱” 同属一家。

店内商品类型与过去相似,但价格定位上有了显著变化。
夏装价格区间在130 - 550 元,秋冬装则处于 550 元 - 5000 元范围。以夏季服装为例,相比 “吾欢喜的衣橱” 百元左右的定价,The Vever 的定价明显更高。
此外,在展示方式上,该店铺在每一条商品链接上都会附带「THE VEVER张大奕」的关键词,以便于粉丝查找;除了张大奕本人出镜外,同时还新增了外国模特上身的棚拍展示,从更专业、多元的视角呈现服装效果。
目前,The Vever 已积累了 9 万 + 粉丝,近一年来有 4 万 88VIP 用户下单,月销量超 3 万件,店内多款热门单品及尺码处于缺货或预售状态,销售成绩十分亮眼。
另一位初代网红雪梨,同样在2023 年开出了高客单价黑标新店 “Lilylikes Online”。
其运营模式延续了此前“钱夫人家 雪梨定制” 的思路,通过社交账号为店铺引流。
尽管定价不低,但经过多年的运营,“Lilylikes Online” 已积累 105 万粉丝,月销量超 20 万件,复购率高达 62% 以上,还入选了淘宝服饰年度红人店铺。

值得一提是,同样作为淘宝红人女装,选择重开新店的并非只有张大奕和雪梨。
比如曾是淘系第一女装的ASM ANNA,在闭店调整后以 “ASM ANNA 安娜” 之名重新开业;MALI STUDIOS 的主理人 Mali,于 2021 年推出高端品牌 CEST M,主打极简通勤女装,还冲进了淘宝斯拉夫女装榜 Top1;网红滕雨佳在其三金冠店铺 “SHOWAMIU” 闭店清仓时,也特意为新店 “且可 Chill Cozy” 引流……
不得不说,跌倒过一次的女装网红们,已经做足了二次创业准备,以“拿回属于她们的一切”。

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小玺君对比观察了这些红人新老店铺的运营策略后,发现其中存在一些共通的规律。
一、定位中高端人群,做高客单价产品。
前文提到过,张大奕与雪梨的新店定价均不低,且两者都带有“黑标店铺”的定位标签。
此外,和她们之前的老店相比,新店的产品在面料和工艺上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升级。天丝、亚麻、真丝、羊毛羊绒、粗花呢等这类价格偏高的面料在新品中很常见,甚至还有不少面料来自与奢侈品品牌相同的供应商。
在淘宝体系中,黑标通常指向中高端产品系列,这意味着更优质的面料、更精良的工艺和更具独特性的设计。这一定位也恰好切中女装市场的痛点—— 当前女装店铺普遍面临高退货率问题,很大程度上源于货不对板、质量欠佳等问题。
对此,张大奕此前在“吾欢喜的衣橱”清仓闭店公告中就曾提及,低客单价策略虽能积累销量,却难以带来可观利润。
尤其在服装品类中,微薄的毛利润难以覆盖各项运营成本;而随着时代发展和运营工具的迭代,团队势必要扩张,主播、模特、后台设计等环节的隐形成本也在不断攀升。
想要打破这种“有规模无利润” 的 “麦田怪圈”,提升产品品质、通过溢价走高端路线、聚焦在消费能力更强的人群,显然是可行的解决方案。
二、逐步去个人IP化,向品牌过渡。
作为早期红人,张大奕和雪梨都曾借“大牌平替” 的风口崛起。
以张大奕的“吾欢喜的衣橱” 为例,其早期在淘宝归类为韩式休闲女装,不少服装采用 “打版大牌” 的模式 —— 模仿当时的大牌设计,自行寻找代加工厂生产。这种模式既能省去设计成本,又能保证上新速度,且价格足够低廉。
像 Zara、H&M、Forever21、Newlook 等快时尚品牌,正是凭借 “快、准、狠” 的特点,迅速在中国市场跑马圈地。
但随着时代变化与消费观念转变,消费者不再愿意只为款式买单,也不再盲目追求大牌同款,而是更看重品质与原创设计,消费者心智更倾向于“要么买好的,要么干脆就不买”。
此时,快时尚的模式已然过时,打造自有品牌成为更优选择。
因此,我们也可以看到张大奕和雪梨的新店都在有意识地从网红模式向品牌模式转型:虽然仍保留个人 IP 露出,但增加了产品平铺图和专业模特棚拍,更突出服装与品牌本身,转向精品化战略布局。
雪梨也在日常Volg 中透露:“从新品牌开始,我就有清晰的战略,告别个人 IP、个人流量,全面品牌化,多渠道运营。”

从清仓闭店的黯然退场,到披上“新马甲” 后的逆势突围,张大奕、雪梨等女装网红的翻身之路,实则是整个服装电商行业转型的缩影。
当低价走量的模式难以为继,当个人 IP 的光环逐渐褪去,“品牌化” 与 “精品化” 成为了破局的共同选择。
她们的成功实践印证了电商下半场的核心趋势:品牌是护城河,品质是基石,体验是溢价,用户忠诚度是生命线。
通过供应链深耕、原创设计发力、内容营销升级、客户关系精耕细作,她们正在努力将“网红影响力”沉淀为“品牌资产”。
当然,转型之路并非坦途。
中高端市场的竞争同样激烈,如何在面料、工艺、设计上持续突破,如何平衡品牌调性与大众认知,如何在去 IP 化后建立新的用户信任,都是摆在她们面前的课题。
能否从“网红开的店”真正蜕变为“有持久生命力的独立女装品牌”,将是衡量这场“翻身仗”最终成败的重要标尺。
对于仍在市场中沉浮的商家而言,这场翻身仗的启示或许在于:与其困在“低价内卷” 的泥潭里,不如抬头看看中高端市场的蓝海;与其依赖某个人的流量光环,不如沉下心打磨品牌的核心竞争力。
毕竟,能穿越市场周期的,从来不是一时的热度,而是经得起时间检验的品质与口碑。
未来的电商江湖,属于那些真正把“卖货” 做成 “做品牌” 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