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主题。“中国制造”的转型,从依赖低成本劳动力的“世界工厂”模式,向创新驱动、品牌引领的全球品牌,确实是中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格局演变中的一个重要篇章。这个过程充满了挑战、机遇和深刻的变革。
以下是对“中国制造的逆袭:从工贸企业到全球品牌”这一主题的阐述:
"一、 “中国制造”的辉煌过去:世界工厂的崛起"
"低成本优势:" 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中国凭借庞大的劳动力资源、相对低廉的土地成本和有利的汇率政策,以及完善的制造业配套体系,迅速承接了全球制造业转移。
"“世界工厂”角色:" 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加工制造中心,为世界各国提供大量价廉物美的商品。大量中国工贸企业专注于 OEM(代工生产)或 ODM(原始设计制造),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中低端位置。
"规模与效率:" 中国制造业以其惊人的生产规模和成本控制能力著称,满足了全球消费的快速增长需求。
"二、 转型的必要性与驱动力"
"内部约束:"
"劳动力成本上升:" 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中国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渐减弱。
"资源环境压力:" 大量粗放式发展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问题,可持续发展成为瓶颈。
"核心技术瓶颈:" 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和品牌
相关内容:



哈尔斯的工厂内,一进大门就立着一块牌匾:成就百年企业
作为一家资金和实力雄厚的上市公司,哈尔斯的品牌之路颇为典型——采取高举高打的收并购策略。2013年,哈尔斯收购了法国原创设计的SANTECO品牌,主攻美国和欧洲市场;2016年,哈尔斯又收购了瑞士百年品牌SIGG,之后整个欧洲的市场渠道迅速打开。在接受霞光社采访时,哈尔斯总裁吴子富分享了该品牌带给他的震撼,”SIGG在瑞士很有牌面,我们通关的时候,手拿它的函,移民局官员不会废话,盖章很利落;在商场带着它的工作牌,会有商场经理来搭讪,如果告知我们是SIGG的股东,他会乐意聊很多。”由此,哈尔斯从一个纯代工制造企业,踏入品牌经营之路。而这种收购策略,也是过去无数中大型工贸企业在转型品牌化时最常用的打法。其最大的优势是,无须经历前期漫长的品牌培养期,转型更快、基础更牢固。但对于规模尚小、缺乏资金实力的工贸型企业而言,想要转型经营品牌,大多只能采取一种相对缓慢、但创新性更强的策略。2018年,24岁的马钏译在海外留学毕业后,回到父亲创办的华洋企业——这是一家位于青岛的毛衣制造企业,过去一直给客户做代工,已经有了稳定的发展模式。但随着疫情导致全球市场环境突变,华洋企业的发展开始遇到瓶颈,订单日渐下滑。父亲的焦急,让马钏译意识到,制造业仅靠代工难以为继,品牌化、全球化才是破局之道。但厂子的工人很多都是上了年纪的老职工,做了几十年工人,让他们转型做品牌,不仅工人不理解,公司也经不起剧烈的折腾。于是他与朋友一起,来到到父亲制造工厂的下游-销售端,创立了工厂自有的服装品牌QUALFORT,开启品牌全球化之路。与收购有一定基础的品牌不同,新创品牌的起步都会比较慢。“我们当时就想找一个能快速上线、快速卖的渠道。”于是,亚马逊就成了QUALFORT出海的首选。至此,从华洋到QUALFORT,这家服装企业完成了品牌转型的第一步。这看似简单的一步,其实是许多工贸企业要花上数年、且等来一个最恰当的时机才走出来的转型路径。位于河南焦作的中州机械厂,原本是一家军工枪械制造厂。然而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加上市场对这类产品已几乎没有需求,在疫情期间,工厂一度濒临倒闭。2021年,在机缘巧合下,经营了十余年军迷装备生产的林天强出资收购了这家工厂。“我不希望看着这些稀缺的制造工艺就此埋没;更重要的是,中州机械持有公安部颁发的《民用枪支(弹药)制造许可证》——正是这张许可证,为我们之后进入水弹枪领域、打造自有品牌、收购国际品牌,提供了稀缺且独一无二的战略起点。”林天强称。“十多年前,我们第一次拿到全美最具影响力的户外伪装品牌Mossy Oak的正式IP授权时,那一刻我就明白:产品可以复制,但品牌无法抄袭。这个信念,从此成为我所有重大抉择的基石。”林天强称。因此,收购中州机械厂,不是一场简单的资本接管,而是一场关于传承与重塑的行动。林天强保留了工厂原有的军工设计团队,引入自动化生产线、数控系统和ISO质量管理体系,导入现代企业管理机制,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重建竞争力。中州机械也成为美国水弹枪品牌Gel Blaster的代工厂。2021年,Gel Blaster的首款产品SURGE上市, 恰好迎来北美水弹枪市场的爆发,当年其销售额就破500万美元;2022年进入亚马逊等主流渠道,全年销售超过5000万美元;2023年更是增长至7000万美元,迅速成为北美互动娱乐领域最受欢迎的水弹枪品牌。“作为它在中国唯一制造合作方,我们全程见证了这一切。”林天强说道。
中州机械的仓库里堆满了待发的水弹枪
但危机也在暗生。为了追求更高增长,Gel Blaster在2023年重押“FEC体验馆”项目,试图在线下构建沉浸式对战场景。2024年初,一笔关键融资失败,Gel Blaster资金链断裂,供应链付款断裂,货物无法准时交付导致大客户相继停止合作。“那时我们工厂仓库已经压了十几万套货,对方团队坦率说明了状况,称无法支付尾款。我意识到,这一次是Gel Blaster全面的品牌危机。但我心里知道,这个品牌的用户依然存在,它的价值不仅是一个商标,更是用户 对‘新型游戏方式’的真实需求。于是,我们主动与对方谈判,在随后几个月完成了品牌资产、商标权、软件系统、模具、域名与用户数据的全面收购。”林天强称。2024年11月,这场收购正式完成,Gel Blaster也成为中州机械企业旗下品牌。这个60多年的制造老厂,终于历史性地完成了一次大转身——不仅实现了出海,还走上了品牌化之路。
Gel Blaster的亚马逊旗舰店
回忆这段故事,从一个风雨飘摇的制造厂接手人,到一个海外品牌的运营者,林天强颇为感慨。尤其今年全球贸易剧烈变化,工厂原有的外贸业务正在明显下滑,而品牌业务则在快速上升。这让他庆幸自己早早做了准备;与此同时他也意识到,伴随着出海大潮涌起,中国的工贸企业正迎来一个品牌觉醒的世代。

CosmoX Toys水弹枪
这证明了一条铁律:好的品牌,一定诞生于对市场需求的深刻洞察。QUALFORT就曾在这上面吃过亏。该品牌创始人马钏译曾讲述,第一次做品牌时,一个订单让他损失了800万。“当时工厂工人说设计已经不合理了,我仍然认为这是我想要的。结果产品尺码跟目标市场消费者完全不匹配,产品再运回来也没意义,只能扔掉。”马钏译说。这个决策,让他总共亏损了3000万。但这笔“学费”,也让他买到了第一个教训——做事情要回归本质,数据才是最真实、最客观的反馈。“你要做品牌,就要承担一个也卖不出去的后果。这逼着你要有数据化的运营思路。”在他上线亚马逊后发现,在这些方面,亚马逊给到了非常清晰的数据支持。“定价是多少?客群是什么?产品的转化率、点击率如何?这些问题做工厂时不会考虑也不用解决,但做品牌就需要了,而亚马逊也都可以给到。”马钏译说。霞光社发现,在卖家品牌建设上,目前亚马逊已经形成了一套系统的品牌运营地图,包括“品牌启动”“品牌策略”“品牌形象”“品牌增长”“品牌忠诚”“品牌保护”等方面。其中在“品牌策略”里,亚马逊可以提供品牌指标、亚马逊引流洞察、亚马逊品牌分析(热门搜索全词报告、搜索词表现报告、全系商品搜索表现报告)等工具,帮助品牌实现流量增长、了解用户定位、洞察用户购买习惯,完成品牌建设。



自2022年6月份正式开售后,SANTECO借助亚马逊在热门市场做到品类赛道前十。
“为什么SANTECO能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被消费者看到,因为我们的一些理念跟亚马逊是契合的,而且亚马逊有很多工具、服务、商业模式,能够帮助我们在全球发光。”吴子富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比如,SANTECO的品牌灵感源自法语“Santé”(健康)和“écologique”(环保),以“消除一次性瓶子”为使命,强调“绿色环保、低碳生活”,通过先进的制造工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功能性的完美平衡。这一理念更容易让欧美消费者认可并自发地传播。而通过亚马逊的“品牌旗舰店”“品牌故事”等工具,就可以助推品牌理念的扩张。其中,“品牌故事”可以向买家传递品牌背后的故事,并链接至其他的商品详情页或亚马逊品牌旗舰店;而“品牌旗舰店”则用于展示商品和生活方式内容,向受众介绍品牌使命,并与顾客进行互动,更容易让顾客认可、传播品牌。
QUALFORT在亚马逊页面的“品牌故事”,通过轮播大图和文字展示品牌调性
对新创的品牌而言,则需要先做好销量基础,然后再选择去强化品牌。“针对这一部分的功能,亚马逊设置了相关的品牌展示位。让卖家从关注你的产品到更加关注你的品牌。”QUALFORT创始人马钏译说。比如,在亚马逊的品牌工具里,有一款页面管理工具“高级A+页面”,它能通过自定义产品详情页面、优化品牌展示效果,帮助卖家了解品牌管理功能,并解决常见的问题;而“品牌推广”则是通过在搜索结果页顶部放置展示素材,用来提高品牌旗舰店或者商品详情页的流量。通过上述亚马逊的工具,结合历史受众画像等精细数据,品牌就深度触达潜在受众,实现进一步增长。短短几年,QUALFORT就从一个新品牌杀到毛衣品类全球前十的畅销品牌,年销售额达到1亿元。Gel Blaster的故事更为传奇——2020年一家濒临倒闭的军工厂,与2024年的陷入破产危机的品牌相结合,仅用一年时间就翻身成为覆盖北美、德国、英国以及澳大利亚和东南亚多个国家的全球化品牌,其在海外的YouTube、 Facebook以及TikTok等社交平台的粉丝量也超过了300万。甚至除了线上渠道,Gel Blaster的线下体验馆如今已在北美落地54家,注册用户达60万;同时在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建立教育合作项目——把Gel Blaster系统嵌入STEM课程。林天强感慨,这一路走来,一切看似是商业决策,其实都是价值决策,“过去,我们是想把这个制造工艺传承下来,现在我们更想通过Gel Blaster和CosmoX Toy两个品牌,让人们不要沉迷于电子产品的世界,而回到现实世界中动起来,通过游戏的方式去思考、去蹦跳,整个人变得更健康。”而这样的价值选择,正是品牌背后的力量。“我们相信,我们的制造不止于代工,更可以创造品牌;我们更相信,品牌的终极意义,不是销量、估值,而是用户在使用它时心中产生的欢笑与共鸣。”林天强表示。过去几十年,加工贸易的粗放模式撑起了数十万工贸企业的发展,也锻造了冠绝全球的制造能力。如今,伴随着国际经济的变化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大量中国工贸企业已经走到转型的十字路口,品牌化成为越来越清晰的增长出路。新一轮全球化的大幕推开,中国无数工厂的机器轰鸣里,已经传来下一个全球化品牌破茧的震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