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克·韦尔奇:别让预算拖垮你的公司!用“运营计划”激活增长力
在全球经济充满不确定性的今天,企业如何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持续增长?杰克·韦尔奇,这位前通用电气(GE)CEO,以其卓越的领导力和管理智慧,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他强调,企业应摒弃传统的预算束缚,转而采用“运营计划”来激活增长力,引领企业走向成功。
一、预算的局限性
传统的预算管理,往往过于注重短期目标和成本控制,忽视了企业的长期发展需求。在这种模式下,企业可能会陷入以下困境:
1. 扼杀创新:过度关注成本,可能导致企业在研发、人才培养等方面投入不足,从而影响创新能力的提升。
2. 缺乏灵活性:预算一旦制定,就难以调整,使得企业在面对市场变化时,无法迅速做出反应。
3. 内部竞争:各部门为了争夺预算资源,可能陷入恶性竞争,影响企业整体协同效应。
二、运营计划的优势
相较于传统预算,运营计划更注重企业的战略目标、市场机遇和资源配置。它具有以下优势:
1. 战略导向:运营计划紧密围绕企业战略目标展开,确保企业资源始终聚焦于实现关键目标。
2. 灵活调整:运营计划根据市场变化和企业发展需求,可以灵活调整资源配置,提高企业应对市场变化的适应能力。
3. 协同效应:运营计划
相关内容:
几乎每个公司都在做预算,但你可能想不到——这个看似常规的环节,正在悄悄浪费企业的资源,甚至扼杀增长的潜力。
GE前CEO杰克·韦尔奇在《赢》中直言:传统预算方法是企业最没效率的环节,但只要找对方向,它完全能成为重塑企业、帮助“赢”的关键工具。
两种毁掉公司的预算陷阱,你中招了吗?
很多企业的预算流程,看似严谨,实则在走形式、内耗精力。

韦尔奇点名批评了两种最常见的“作死”方法:
1. “谈判式解决”:为数字讨价还价,错过真正的机会
业务部门想的是“少干活、多拿钱”,提交的预算目标保守得不能再保守(比如只敢报6%的增长);总部却盯着高增长(比如非要12%),因为高层的奖金和增长挂钩。
两边在会议室里吵来吵去,最后妥协出一个“中间值”(比如9%)。看似皆大欢喜,实则埋下大雷:业务部门只盯着“安全达标”,根本不管市场机会;总部靠压力逼数字,却离实际业务越来越远。
结果呢?年底大家轻松完成目标,拿了奖金,企业却错过了创新、拓展市场的真正机会。这不是在追求卓越,而是在搞“风险最小化运动”。
2. “虚伪的笑容”:热情被泼冷水,信任全被耗尽
业务部门熬夜做了150页的计划,带着大胆的创意(比如新产品、新收购)找总部要支持,汇报时高层笑着夸“做得好”。
转头,总部就在内部会议里把预算砍半,还要求利润再涨20%,理由是“有全局视野”。
几次下来,业务部门再也不想提创新了——反正说了也白说。大家开始琢磨“怎么从公司套钱”,而不是“怎么让公司赚钱”。官僚主义就这样一步步侵蚀企业活力。

破局之道:用“运营计划”代替“传统预算”
韦尔奇说,真正有效的预算(他叫“运营计划”),应该聚焦“打赢市场”,而不是“搞定数字”。核心要做好这3点:
1. 别盯着内部谈判,盯着外部战场
预算会议不该是“业务部门和总部吵架”,而要两个问题:
- 今年怎么比去年做得更好?
- 竞争对手在干嘛?我们怎么干掉他们?
业务部门和总部要一起分析市场趋势、竞争威胁,目标不是“谈出来的数字”,而是“拼尽全力能达到的增长”。
2. 计划要活,别被数字绑死
市场在变,预算凭什么一成不变?韦尔奇建议一年更新两三次计划,比如经济波动了、来了新对手,马上调整策略。
数字是服务于目标的工具,而不是刻在石头上的圣旨。
3. 奖金别只看“达标率”,要看“真本事”
别再用“实际业绩vs预算目标”来发奖金了!应该看这三点:

- 和去年比,进步了多少?
- 在行业里算优等生吗?(比如大环境差的时候,你还能增长,就该奖)
- 有没有抓住关键机会、克服了大困难?
这样一来,员工才会真正为“把事做好”而拼,而不是为“凑数字”而混。
改预算,其实是改文化

韦尔奇提醒,改预算难的不是方法,是惯性。很多经理人会偷偷把“运营计划”变回“讨价还价”,把“拓展目标”当成“必须完成的任务”。
但只要坚持下去,让业务部门和总部“坐在同一侧”,盯着同一个对手,企业的潜力会被彻底激活——就像韦尔奇在GE看到的,有的中等企业靠这套方法,年增长直接冲到40%。
说到底,预算不是“闭门造车算数字”,而是“打开窗户看市场”。把预算从“内耗工具”变成“增长引擎”,你的公司可能会有天翻地覆的变化。
毕竟,企业的目标是赢市场,不是赢预算。

孙继彬 经营分析 降本增效
孙继彬,东北财经大学硕士,中国注册会计师,高级会计师,天睿恒企(广州)企业管理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
20多年财务管理经验,其中富士康、中石油等世界500强企业经验15年,连续创业10年。
欢迎多交流,共同赋能企业降本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