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同样也见证了许多品牌的兴衰。有些品牌曾经风靡一时,是几代南京人的共同记忆,如今却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沦为时代的弃儿。以下列举6个南京已经消失的知名品牌,以及它们曾经的辉煌:
"1. 南京牌自行车 (Nanjing Bicycle)"
"曾经的辉煌:" 南京牌自行车曾是新中国时期最著名的自行车品牌之一,与永久、凤凰齐名。它代表着那个年代中国制造的骄傲,是许多南京人乃至全国人民的代名词。南京牌自行车以其坚固耐用、性价比高而深受消费者喜爱,成为城市居民出行的主力军。骑着一辆南京牌自行车,曾是许多人的梦想。
"消失的原因:"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到来,国外品牌自行车涌入中国市场,加上国内自行车制造业的竞争加剧,南京牌自行车逐渐失去了市场份额,最终黯然退场。
"2. 南京牌手表 (Nanjing Watch)"
"曾经的辉煌:" 南京牌手表是南京手表厂生产的知名品牌,也是中国早期手表制造业的代表作之一。它曾是中国人民心中的优质手表品牌,代表着精准和可靠。南京牌手表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稳定的品质,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信赖,是许多人的结婚纪念品和身份象征。
"消失的原因:" 随着电子表和石英表的普及,机械表市场逐渐萎缩。南京手表
相关内容:
80年代末、90年代初,南京这城,说它“制造样板间”其实也不夸张?GDP总是能挤进全国前十二,每年省里也拿得出手。那个时候,只要出厂带个“南京”俩字,十里八乡都会眼红。家电、摩托、洗衣粉,南京人买啥,外地人跟着买啥。放到小巷里,晾晒着的都是流水线的记忆。玉河摩托车、加佳洗衣粉、莫愁洗衣机、蝙蝠牌电风扇……这些名字往往只要提起一角,街坊邻居就能把旧事翻到屋顶上去。

自行车多了,太慢。人们不爱蹬。摩托成了新宠。玉河轻骑算得上那个时代的时髦货。橘红、草绿,两个颜色都带点锋利劲儿。市面上两千多块,放今天小意思,搁那会儿呢,大工人得干上四五年才敢咬牙买下。买得起的人,骑上它,多少沾点风头。无级变速,掰了油门,速度飙了上来,轻巧。那阵生产高峰,玉河轻骑年产十万台,厂里的工人忙着装配,门口的车队一排排往外拉。用手摸摸车漆,冰凉的,带着油腻气息。摩托声一响,半条街都跟着躁起来。到底是真贵?还是讲排场?又或许什么都不是,只是大家觉得摩托像样。

家里能存点好东西,算本事。加佳洗衣粉进了江浙沪皖,是老少皆知牌子。洗得干净,那年头的广告也不虚头巴脑——便宜、去污!就凭这两点,拎几包回家,桶里的陈衣旧袜一泡,洗出来的泡沫香得直呛鼻。南京烷基苯厂,大国企,福利好得离谱。厂区食堂饭菜油水足,电影院放片,难得一见的新片子,供职工免费扎堆。女工们下了班不回家,舞厅里连跳几支舞,年轻人敬个礼,大伙笑着回头。至于家属院旁石场,成了孩子们的勘探地,跑上去鼓捣半天,衣服上沾满白灰。时光里有香皂味,还有冰凉矿石,两个味拼一起,不知道是不是能叫作幸福?

客厅里要摆得出牌面,非冰箱莫属。伯乐冰箱,一到手就是老南京家的门面货。有钱人家下狠心,1980年买回第一台双门伯乐,全国第一批。90年代出了无氟绿色冰箱,环保噱头跑在头里。新联机械厂前身军工厂,手里端的活不少。除了电器,卫星接收什么的也敢做。那会讲究“以民养军”,确实风光。可真想想,是机器照顾了人,还是人成了生产线上的一环?伯乐冰箱如今只剩铭牌,贴家里角落,断电好多年。剩下的,不过时代余温。

电风扇要选耐用,南京长江机器制造厂的蝙蝠牌电扇没得说。说它八大金刚之一,不是虚的。机器厂原来造雷达,后来民用,生产电扇这活熟得很。全铜电机,轴承青铜石墨带含油,抬手能晃动几十斤重。有人讲,一台能用五六十年。扇子吹三代,等爷孙满堂。旧房子还挂着蝙蝠电扇,铁锈咬上去,扇叶转得慢,也不肯歇。技术到位,用户省事。可有人偏嫌老式笨重,要不就是声音大。究竟对不对路,也没人分辨清楚。

莫愁湖水拍岸,南京洗衣机总厂的莫愁双缸洗衣机卖得火。家里主妇想到能不再每天弯腰搓衣,是多少人的指望。一台几百块,挂职工工资账里,细细算半年才够。商场开卖,街口拐弯就能见到队伍。排上几小时,扛回家感觉像领奖。产品供不应求,厂区门口桥下站满等货的经销商。车一开过去,下线的洗衣机被抢走,货拉走即缺。工人拿高薪水,每个月二百多,那时候附近工厂多少人羡慕?但大家都有点膨胀,似乎谁都觉得,南京弄台机器不算难。

熊猫缝纫机更厉害。那个“转一响”时代,缝纫机挤进三大件。熊猫牌扎实,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动手做衣,是主妇的工艺课。凭票买缝纫机,老少爷们走后门,攒关系,就为家里添一台。有票就是风光,发对象都方便许多。可是市场饱和以后,买主走远了,80年代末,熊猫缝纫机满仓库睡大觉,最后不得不停产。大家都说可惜,但又有几家还真的在意?东西太容易得到,旧的绣花机很快就被扔进乱堆。南京老一辈人念叨的不少,现在新生代认不得几个名字。
产品和厂牌以城市名字为荣,实际上,它们各自也活在南京这个大机器里,个人小事只有搭上时代顺风车才升上半空。有人说南京制造是南派工艺极致,其实没有那么神话的故事,管理失误、小企业并购,大集团间的横抢虎夺,谁都不能独善其身。为了“好生活”,工厂长工资,办公室添电视,家属院翻墙砌围子。怎么看怎么“体面”,事实上一旦市场动荡,转眼都没影。
90年代群雄逐鹿,南方有广东拼装货,北国黑龙江工程机。互联网最新数据,上世纪南京的工业产值虽然高居江苏前列,到1998年之后迅速滑坡(数据源自南京市统计局2023年发布年鉴),原国营大厂多数被重组或者被外资并购,十年前荣光不再。供销系统一边倒,老品牌销售渠道断裂,职工下岗潮一波接一波。今天青奥村地块、河西万达,很多都是当年大厂厂区改造来的。去年南京第三产业GDP占比高达72%,制造业老大地位让给了商贸和地产(2023年南京市统计年鉴数据)。
但工业记忆没那么快散去。即便这些品牌,像掉漆的广告招牌,很多中年人依旧念念不忘。某种程度上说,这种执念其实不是因为品牌有多牛,是怀念那个所有人都觉得自己“几乎可以靠一只洗衣机大赚一笔”的时代,有希望。换句话也说,有点虚伪。毕竟旧厂早没了,洗衣机新技术全是智能定制,铜电机和快门踏板没人再稀罕。
不过问题也简单,南京大厂们究竟算不算是失败?不少专栏作家,甚至历史专业学者都在讨论。很多时候,工厂能否存活,不只看产品,是要跟着社会体制一块飘摇。政策风一吹,昨天明星变成废墟。南京其实从没真正垄断过家电王国,周遭四面八方品牌一起在涌,出口订单多一波,经销商都排队,结果1996年市场急刹车,无力抗衡。
再追溯点,台资、港资企业也切进来,南京原先的品牌上市途径被截胡。可又有观点反驳,说其实合作也有好处,部分品牌靠外资转型成功,有元气的团队在新领域里扎根,留下技术和管理方法。对比90年代初江苏省全省制造连锁暴雷,南京熬过去了好几轮,最起码城市没拖垮。这话到底能不能成立,还是得拎出来继续割裂着看。
至于南京的品牌文化,到现在总归还剩点什么。玉河、伯乐这些名牌的老厂房,很多倒成了创意园区,成了咖啡馆和小剧场。有意思吗?可能年轻人喜欢。对老南京制造工人来说,多少滑稽。遗址留着,人换了。
回过头再说,这座城的制造往事,热闹又带点遗憾,多多少少藏着叹息和虔诚,也没有那么重要,有时候就是想起来凑凑热闹笑一场。有些东西不归历史,也没多久远,反正丰富的城市记忆里,它们总有位置,也许下次谁再提到,也会有人站出来插一句:我家那台洗衣机可厉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