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分析一下卡戴珊的 Skims 如何在争议中崛起并成为内衣行业的“赚钱机器”。
"Skims 的崛起之路:从“骂声”到“爆款”"
1. "卡戴珊的巨大影响力和商业布局:"
作为顶级名流,卡戴珊(Kendall Jenner)拥有巨大的社交媒体影响力和广泛的粉丝基础。她的任何商业举动都自带流量。
Skims 是她创立的品牌,从一开始就捆绑了她的名人光环。她的目标并非仅仅做一个普通内衣品牌,而是要打造一个与自身形象和生活方式紧密相连的时尚生活方式品牌。
2. "精准的市场定位和痛点挖掘:"
Skims 早期就瞄准了“舒适”和“时尚”并存的痛点。很多女性觉得传统内衣束缚、不舒适,或者无法与日常服装搭配。
Skims 强调“无感”( Seamless)设计,产品通常采用柔软、有弹性的面料,追求“第二层皮肤”的舒适感,并且设计上更注重时尚感,可以外穿。
3. "“骂声”背后的营销策略(争议性起家):"
"早期定价策略:" Skims 最初的定价相对较高,甚至有产品价格远超市场同类产品的传闻。这引发了“名流品牌就是贵”、“资本收割”等负面评价。这种“骂声”反而制造
相关内容:


SKIMS 由金·卡戴珊一手创立,对各类肤色和体型的人士一视同仁,运用创新面料和高超裁剪工艺,打造出品质上乘、舒适亲肤的内衣作品。其基础款设计百搭实穿,柔软的家居服令人爱不释手,备受追捧的无痕打底能在性感露肤的礼服轻松“隐匿”,让你无走光之虞。
一个品牌的爆红,往往始于一场 “不体面” 的争议。卡戴珊的塑身衣品牌 Skims,从诞生那天起就没少挨骂,却在骂声里赚得盆满钵满。它的故事藏着一个商业真相:真正厉害的品牌,不是从不犯错,而是能把每一次危机都变成 “让世界看见” 的机会。
2019 年 6 月,卡戴珊兴冲冲官宣新品牌,名字却起成了 “Kimono”—— 跟日本和服的英文撞了车。这下炸了锅,日本人骂 “不尊重文化”,连京都市长都亲自写信要求改名。换作一般品牌,恐怕早慌了神,卡戴珊团队却反手来了波 “反向操作”:宣布改名 “Skims”,顺便高调预告 “9 月 10 日正式上线”。
更绝的是,宣传视频里故意把旧品牌名的 logo 糊掉,反而勾得大家更想扒清楚 “到底改了啥”。原本可能翻车的危机,硬生生被做成了第一波免费广告,连不关心内衣的人都知道了:“卡戴珊要开新品牌了。”

Skims 真正的杀招,是把别人看不上的 “边角料市场” 拼成了大蛋糕。
主流内衣品牌总盯着 “标准身材”,尺码最多到 XXL,裸色也就两三种。Skims 偏不,直接把尺码拉到 XXS 到 5XL,裸色一口气出了 9 种,从最浅的象牙白到最深的巧克力色,口号喊得实在:“不管你胖瘦黑白,都能找到合身的。”
更细的是那些 “小众到没人管” 的需求:穿高定礼服的姑娘,需要长短刚好不露边的塑身衣;腿脚不便的残疾人,想要能从侧面拉开的内衣;乳腺癌术后的女性,需要带内置乳头的 bra…… 这些产品一出来,不仅没人骂 “搞噱头”,反而被夸 “有温度”,买的人忠诚度高得吓人 —— 毕竟,终于有人在乎她们的难了。
定价这事儿,Skims 算得比谁都精。
200-600 元的基础款,说贵不贵,说便宜不便宜,刚好让普通人觉得 “买得起又有面子”;700-1000 元的特殊款,比如带支撑的塑身衣,既能赚利润,又显得品牌 “专业”;偶尔跟施华洛世奇、Fendi 联名,出点上万块的镶钻款,哪怕没人买,也能让大家觉得 “Skims 跟奢侈品是一个档次的”。

这种 “三档定价”,就像撒网捕鱼:基础款捞走大多数人,特殊款钓那些有刚需的,联名款则负责把品牌形象撑起来,一个都不放过。
在网上卖东西,Skims 的套路更是把 “从众心理” 玩明白了。
卡戴珊自己的 ins 有 570 万粉丝,tiktok 账号 130 万,新品先在自家账号预热,限量款提前让粉丝抢,邮件里天天提醒 “只剩最后 10 件”。更妙的是,不光找超模带货,还请了一堆素人博主 —— 高矮胖瘦,各种肤色,穿同款内衣拍视频。
刷到这些内容的人,总会下意识想:“她跟我身材差不多,穿起来好看,我穿应该也还行。” 加上模特们从不 P 图,肚子上的小赘肉都看得清,反而比完美身材更让人信:“这是真的能穿。”
现在的 Skims 估值 40 亿美元,成了卡戴珊家族最能打的 “现金奶牛”。回头看,它的成功哪是什么 “靠名气”?不过是把别人敷衍的地方做细,把别人回避的争议做活,把别人忽略的人放在心上。
商业世界里,从来没有绝对的 “小众”,只有没被看见的需求。能把骂声变成掌声,把边角料变成聚宝盆,这才是真的会做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