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构思一个围绕这个核心概念的品牌故事和定位。
"品牌名称备选:"
"边角 (Bian Jiao):" 直接点明来源,简洁有力。
"余珍 (Yu Zhen):" “剩余的珍宝”,强调价值。
"浪尖拾贝 (Lang Jian Shi Bei):" 比喻在浪费的浪尖上拾取宝贵的珍珠。
"拾遗记 (Shi Yi Ji):" 记录被遗忘的珍宝。
我们暂定用 "“拾遗记” (Shi Yi Ji)" 作为品牌名称,更具故事感和文化气息。
"品牌故事:"
“拾遗记”的创始人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环保主义者,甚至可以说,他过去是一个相当“浪费”的人。在物质丰富的环境中长大,他对奢侈品的迷恋近乎执念,追求最新、最顶级的品牌和单品。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阅历的增长,他开始反思这种无度的消费主义和随之而来的巨大资源浪费。看到那些被精心打造却很快被淘汰、被遗忘的奢侈品边角料——可能是未使用的包装、过季的样品、生产过程中的次品甚至是一些品牌的“库存清理”——他感到一种难以言喻的惋惜。
“这些本可以承载极致工艺和设计的美,就这样被当作无用的垃圾处理掉,太可惜了。” 这个念头一旦产生,便挥之不去。
相关内容:
时尚行业的浪费问题让人窒息,每年9200万吨布料被丢弃,温室气体排放占全球4%-8%,这乱象下设计师达娜·科恩2019年在纽约创立海尔好物,用爱马仕、香奈儿等奢侈品牌的皮革边角料制作包袋,因为她痛恨浪费——这种变废为宝的坚持值得更多人支持。
达娜的创业从心疼开始,她在时尚行业十几年目睹样品过剩、顶级皮革当垃圾,偶然发现印度工厂的奢侈品牌边角料,质地超好却因小瑕疵被弃。

她试做钱包和包迅速卖光,于是海尔好物诞生,专注于“零浪费”生产:意大利家族工厂互用碎料,母女作坊缝包、父子作坊做钱包,六年救下7000磅皮革,减少3.2吨填埋。

这种模式虽小众,原材料不固定导致同款包不超过500个,但它在时尚业巨大浪费中点亮一束光。

2024年品牌进高端百货,465美元环形包受名人热捧,实体店在西村开业,看似崛起。
可现实残酷:2025年美对意加税10%逼得涨价销量腰斩,美国工艺跟不上,计划拓展皮带鞋子被搁置。

科恩只想撑下去,小品牌在大环境中挣扎——环保创新不该被关税和供应链扼杀,奢侈品牌也在探索升级再造,但海尔好物证明了可行性,可惜行业整体循环转型慢如蜗牛。

挺佩服这种不贪大只图久的精神,用边角料缝出新希望,比那些口号喊得响的品牌实在多了。

现在生意难做,涨价也是无奈,希望更多消费者买账吧。
可持续时尚不是噱头,是真的少浪费点地球资源,海尔好物干得漂亮但路还长,加油撑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