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很有意思,也颇具争议性的话题。确实,在中国市场上,有一些运动品牌因为营销得当、紧跟潮流、或者抓住了特定的消费心理,获得了远超其产品实际价值的高额关注和消费,甚至被部分消费者戏称为“智商税”。
“过度吹捧”和“智商税”这两个词本身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对于很多消费者来说,他们购买的不仅仅是产品本身的功能,还包括品牌所代表的生活方式、社交认同、情感价值等。从这个角度看,这些品牌成功地将自身塑造成了某种符号,并让消费者愿意为之买单。
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探讨哪些品牌可能被“过度吹捧”,以及为什么:
1. "营销驱动型品牌:"
"某些新兴品牌:" 近年来,像安踏(ANTA)、李宁(Li-Ning)、361°等本土品牌,通过巨大的营销投入(包括签约顶级运动员、明星、举办赛事、赞助大型活动如奥运会等),迅速提升了品牌形象和国际知名度。虽然他们的产品质量和科技含量在不断提升,但早期过度的营销宣传,确实可能让部分消费者觉得品牌溢价过高。尤其是在与耐克(Nike)、阿迪达斯(Adidas)等国际巨头竞争时,为了追赶甚至超越,有时营销投入显得过于“猛”,可能被一些人认为是“吹捧”。
"潮流跨界品牌:" 一些原本并非专注于高性能运动,但通过设计、联名等方式成功
相关内容:
最近逛商场总发现,年轻人买运动鞋眼睛只盯着大logo,咬牙花半个月工资买双“牌子鞋”,穿两天才发现磨脚、打滑、开胶……说好的“穿出门有面儿”,最后倒成了“走路遭罪”。到底哪些“网红运动品牌”是被捧过头的“智商税”?咱们普通人买鞋,到底该看啥?

被捧上天的“网红鞋”,可能是“踩雷王”
今年最火的萨洛蒙,机能风设计确实酷,朋友圈晒图一堆人夸“潮”。可真正穿去爬山的朋友都知道——这鞋说是户外鞋,防滑性差得离谱!雨天走个石板路都得扶墙,花大价钱买了个“中看不中用”,谁穿谁后悔。

匡威更绝!多少人因为“经典款”入的坑?国外品牌按西方脚型设计,鞋头窄得像“尖嘴钳”,亚洲人脚宽的穿半小时就磨泡,后脚跟蹭得通红。明明是橡胶鞋起家,现在越做越“飘”,舒适度连街边几十块的布鞋都比不过。

阿迪达斯更让人失望!以前总觉得“国际大牌”质量稳,结果穿三个月就褪色,半年开胶,一年变形。花上千块买双“一次性鞋”,现在走街上都少见人穿了——谁愿意当“移动冤种”?

选鞋别只看牌子,这几个关键点比“面子”重要
买鞋不是买logo,穿得舒服才是真本事!挑运动鞋记住这几条,保你少踩90%的雷:

第一,性能比颜值重要! 不管是跑步还是逛街,鞋底得软乎,踩下去能“回弹”才护脚。夏天选网面透气的,冬天挑加绒保暖的,别被“炫酷设计”迷了眼——闷脚出汗、磨脚起泡,再好看也白搭。

第二,脚型适配是关键! 咱们亚洲人大多是“埃及脚”(大脚趾最长),别硬套西方品牌的“窄长鞋型”。宽头、圆头的鞋最友好,大脚趾不挤,走路才稳当。试鞋时记得踩踩前掌,留1个手指的空隙,走路才不顶脚。
第三,普通鞋≠专业鞋! 想跑步就买专业跑鞋,鞋底有缓震科技,跑10公里脚不酸;想爬山选越野鞋,防滑大底+防水面料,泥地石头路随便造。别拿“普通运动鞋”当万能,下雨打滑、运动伤脚,后悔都来不及。

第四,经典配色最省心! 别追花里胡哨的“限定色”,黑色、白色、灰色这些基础款,配牛仔裤、运动裤都好看。鞋型选轻便的,厚底鞋看着显高,走久了压脚脖子,日常穿还是“轻”字当头。

这几个品牌,穿得舒服又有面儿
踩过雷才知道,靠谱的品牌不用“吹”,穿上脚就知道值!这几个牌子亲测好用,推荐给大家:
亚瑟士必须排第一!虎爪纹标志超有辨识度,鞋底软得像踩棉花,夏天网面款透气到能“吹小风”。我穿它跑半马,脚都没磨红,专业度真不是盖的。
加拿大的Norda也绝了!说是“地表最轻越野鞋”,上脚轻得像没穿鞋,鞋底用了黑科技材料,防滑又耐磨。户外爬山穿它,泥地、碎石路随便跑,日常搭牛仔裤也不突兀,机能风爱好者闭眼冲。
彪马更适合普通老百姓!从学生党到上班族都能找到合适的款,基础款两三百就能拿下,设计还贼时尚。我闺蜜的“彪马小白鞋”穿两年没开胶,洗十次都没褪色,性价比高到离谱。
最后必须夸夸鸿星尔克!以前觉得它“土”,现在越看越顺眼。鞋型宽宽大大超舒服,配色越做越潮,关键是价格实在——两三百买双耐穿的鞋,比上千块的“网红款”香多了!去年河南暴雨人家捐了5000万,这样有担当的品牌,咱穿脚上都骄傲!
聊聊你的选鞋故事:你踩过哪些“网红雷”?
刷到这儿的朋友,肯定都有过选鞋的“血泪史”——你买过萨洛蒙、匡威、阿迪达斯的坑鞋吗?后来又是怎么挑到“宝藏鞋”的?评论区聊聊,分享你的经验,让更多人少踩雷!
最后想说,买鞋不是买牌子,是买舒服。脚是自己的,穿得自在才是真时尚!下次逛商场,别急着冲“大logo”,多试几双,感受下脚感,钱花得值不值,脚最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