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深圳没有特产?校服引领潮流,深圳特色一“服”惊人

哈哈,这个说法确实很有趣,也很有代表性!
说深圳没有特产,这其实是很多人,尤其是老深圳人或者从深圳以外来看待深圳时的一种普遍印象。原因主要有:
1. "移民城市属性":深圳从一个小渔村快速发展而来,九成以上的人口是来自全国各地乃至全世界的移民。这种独特的移民背景使得“故乡味”的特产在这里相对不那么突出。 2. "市场经济发达":作为经济特区,深圳市场高度开放和发达,各种商品和食物都很容易获得,没有形成像潮汕牛肉丸、梅州梅子那样具有鲜明地域标识、并以此为核心产业的“特产”。 3. "文化融合":深圳的文化是多元融合的,本地文化特色相对不鲜明,更倾向于现代、创新和包容。
"所以,“谁说深圳没有特产?”这个问题,更像是在反问这种普遍的看法。"
而“深圳校服第一个不同意”这个说法,则是一种非常"幽默、诙谐"的调侃:
"幽默的对比":它用深圳最普遍、最具代表性的“人造物”——校服,来反驳“深圳没有特产”的说法。校服虽然不是食物或传统手工艺品,但它深刻地烙印着深圳的时代特征、教育特色和年轻活力。 "“特产”的广义理解":它把“特产”的理解引向更广义的层面,比如城市的文化符号、

相关内容:

深圳新闻网2024年8月30日讯(记者 刘嘉敏 郭含笑 闫科企)“咦?同学!你是深圳人吗?”“对啊!好巧!”……回忆起刚上大学靠深圳校服“认亲”这件事,郭女士依然觉得很有趣。从深圳毕业走向全国各地高校继续学习的孩子们,靠着一身深圳校服,认出了“来自深圳”的标签。

校服,是学生在学校的时候穿着的统一服饰。但深圳校服,可谓是一个“出圈”的单品。在深圳街头,你可以看到,毕业了的学生们在穿、运动场上挥汗的青年们在穿、绿道上散步的中年人也在穿。因其舒适、轻便又美观,深圳校服也被人们当作家居服、运动服。

深圳校服不仅是深圳人的回忆,它更像是深圳人的标签。“当时在广州念大学,还有不少同学,会因为深圳校服好穿又好看,特意买来穿。”郭女士说,当时她便觉得,深圳校服“出圈”了。后来,郭女士还特意送了几套深圳校服给她的同学们,美名曰“深圳特产”。

实际上,深圳校服也曾被官方当作“深圳特产”用于国际交流中。2015年,活力深圳校股被英国伦敦V&A(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永久收藏。2019年4月,深圳市向巴布亚新几内亚布图卡学园捐赠2000套活力校服。2020年,在深圳特区建立40周年时,活力全系列的经典版校服被深圳博物馆永久收藏。

而最初,深圳校服并不是统一的款式,而是“一校一款”。活力校服董事长陈汉武在采访中告诉记者:“在20世纪90年代,我们主要是做服装出口生意,去过欧洲、美洲等地方,我们发现外国孩子们的校服非常漂亮,我们国家能不能也做一套适合自己风格的校服呢?”后来,陈汉武刚好遇上了深圳市教育局牵头发起的深圳校服设计大赛,面向全国招标校服设计方案,经过专家评选后,活力校服的设计从全国的投稿中脱颖而出。正是那一次比赛,深圳校服从“一校一款”迈向了统一。

2002年8月份,中国深圳第一家活力校服专卖店在东门开业。店长杨姐说,当时活力校服是深圳市教育局第一批校服中标企业,在每年9月开学季即将来临前,都会有不少家长在店门口排起“长龙”。排队、选款、领货,每一个步骤,都承载着莘莘学子对新学期的憧憬,这里也成为很多深圳学子的童年回忆。活力校服品牌总监陈乐乐表示,活力校服不仅是一家校服企业,更是深圳这座城市校园文化的见证者。

在“爆火”“出圈”的同时,活力校服秉持初心,22年来,活力校服所有生产出来的校服都是经过双重检测的符合国家标准的产品。陈汉武表示,什么叫双重检测呢?也就是经过相关部门的双送检的,就是面料送检一次,制成成衣后送检第二次。多年来目标始终是让学生穿得开心,家长买得放心。

此外,每一个拿到活力校服的孩子,都能在衣服上找到专属的“身份证”,也就是溯源码,这个码是专门用于校服品质追溯与质量监控的特殊二维码。“一物一码”是校服的电子身份证与保证书,也是判断校服正品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

陈汉武在校服行业领域坚守着,这一守就是22年的光阴。活力校服是当初第一批通过竞标的5家校服生产企业中唯一一家坚持到现在的企业。当被问及坚守校服行业的初心是什么时,陈汉武一边回忆一边心满意足地说,“当时我们将校服送进学校,学生看到我们会叫一声‘老师好’,我就开心得不得了,虽然我没当成老师,但是这份教育情怀深藏于心。”

陈汉武表示,校服不仅只是一件衣服,更是一份信任和一份责任,中国校服有近百年的历史,文化的传承源自内心的坚守和持之以恒地耕耘。今后,活力校服也将继续发挥优势,坚守初心使命,为了祖国未来的花朵们能够健康地茁壮成长,确保每一件校服都达到国家的安全标准,呵护学生的健康。

关于作者: 网站小编

HIS时尚网,引领前沿时尚生活。传递最新时尚资讯,解读潮流美妆趋势,剖析奢品选购指南,引领前沿生活方式。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