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说得非常对!新疆不仅以羊肉串和哈密瓜闻名,其独具特色的甜品文化同样令人着迷。这些甜点往往融合了民族风情和独特的制作工艺,很多都是当地特色,甚至在外地都难以寻觅到正宗的味道。
以下为您精选的10款新疆特色“绝味”甜品,绝对让您大开眼界:
1. "酸奶 (Suānnǎi - Yogurt)"
"特色:" 这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甜点,但新疆酸奶口感浓郁醇厚,通常加入蜂蜜、葡萄干、坚果碎或酸梅酱等食用,风味独特,是当地人日常不可或缺的解腻饮品和甜点。自制酸奶更是常见,口感极佳。
2. "馕坑肉 (Nángkēng Ròu - Naan Kebab)"
"特色:" 虽然名字带“肉”,但馕坑肉烤制时滴下的油脂和肉汁会渗透到馕(一种烤饼)中,冷却后形成一层香脆可口的肉汤硬壳,内里则是酥脆的馕和少量肉香。可以直接吃,也可以蘸糖或蜂蜜,是极具特色的新疆风味小吃,带有微甜。
3. "卡瓦斯 (Kǎwǎsī - Kvass)"
"特色:" 一种传统俄式风味的发酵谷物饮料,
相关内容:
新疆甜食地图:从丝路驼铃到现代街边的那些甜滋滋的日常
新疆不只是羊肉串和哈密瓜。这里的老街道藏着很多外地买不到的甜食,有些能追溯到丝绸之路那时候,有些是几个民族传下来的。从喀什老城到乌鲁木齐的大巴扎,甜食摊子前总有人排队,有老人小孩,也有游客。

玛仁糖是北疆最常见的甜食。长得像块硬膏药,切开里面是蜂蜜和坚果。最早是古代商队带路上吃的,扛饿。现在和田的老匠人还用铜锅熬糖,糖太稀容易化,太稠会发苦,全靠老师傅的经验。卖的时候咔嚓切块,配茶吃不腻,也有直接当零食塞进馕里烤的。

塔塔尔族的巴哈利在新疆很常见,像黑褐色的蛋糕,里面全是核桃和葡萄干。喀什老城的手工巴哈利有炭火味,乌鲁木齐大巴扎现烤的比较甜。做法是把鸡蛋打发,加糖和牛奶,再混面粉,最后撒坚果进烤箱。做好之后能放好几天,过节时家家户户都摆在桌上。

奶皮酥看着像普通饼干,实则复杂。十斤牛奶才能出一斤的奶皮,加上黄油和面烤成。咬起来脆,奶香味浓,配奶茶能吃好几块。塔城有个牌子的奶皮酥还被列为了国家级非遗,分杏子、玫瑰三种口味。很多新疆人觉得混合装最好,不用纠结选哪个。

巴哈拉瓦在北疆的馕坑边能找到。像核桃酥塔,七八层酥皮夹着葡萄干和果仁。最上面必须放整颗核桃仁,掰开时会掉碎渣。做法是用酸奶油和黄油反复搓面团,烤的时候还要浇蜂蜜。婚礼上必备这甜点,说能扛饿又解馋。

卡特卡特蛋糕像千层酥,白颜色里面是炼乳和蜂蜜。咬开酥皮软硬结合,味道不甜腻。老做法用羊油,现在改黄油了。很多老新疆人觉得这蛋糕实在,一层一层堆得高,吃一口甜到心里去。

密多维是塔城常见的巧克力口味甜点。七层酥皮夹炼乳,像大理石花纹。传统配方用的是羊油,现在很多人换黄油。冷藏后咬起来像在吃冰淇淋,配上砖茶能聊好久。

玛洛什是塔城叫冰淇淋的方式。名字来自俄语,用当地牛奶和鸡蛋熬制。没加其他添加剂,刚挖出来有冰碴,口感沙沙的。有些店家会加本地树莓酱,酸甜搭配特别。夏天捧着喝,比吹空调还舒服。

蜂蜜饼干在北疆巴扎卖得特别好,塔塔尔族的非遗手艺。面团里加15%以上的蜂蜜,烤出来酥脆掉渣。做法是把鸡蛋和蜂蜜搅发白,加小苏打和面粉,画花纹烤制。现在很多人家里存铁盒装着,当伴手礼送人。

娜帕里勇像拿破仑蛋糕,但夹的是新疆奶酪。七层酥皮六层奶馅,甜酸平衡。塔城人管这叫“层层幸福”,维吾尔语叫另一个名字。配咸奶茶吃,茶馆老板还会撒点葡萄干巴旦木。

卡塔拉玛在帕米尔高原特别有名,塔吉克族的传统食物。牦牛奶皮和牛油层层叠起,烤出15层酥皮。掰开咔嚓响,奶香带着微酸。当地汉子干活累了就着咸奶茶吃,游客爬高海拔也爱买,热量高顶饿。

路边摊子上,玛仁糖的甜,巴哈利的香,奶皮酥的脆,混在一起成了新疆人的日常。这些甜食的味道穿过千年,在街坊邻居的手里传下来,没人在乎是不是最精致的,但都实实在在地甜在嘴里,暖在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