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老板!这句话非常有道理,也点出了品牌建设的核心逻辑。让我们来深入解读一下这句话,并思考如何落地执行:
"“从源头到终端,做品牌更简单!”"
"核心含义:"
这句话强调的是"品牌建设应贯穿于产品生产、销售的整个链条",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设计一个Logo或者打几场广告。当品牌理念、质量标准、客户体验在从原材料采购、生产制造、包装物流到最终销售给消费者(或B端客户)的每一个环节都保持一致并力求卓越时,品牌形象的建立就会变得自然而然、更加高效和“简单”。
"为什么从源头到终端做品牌更简单?"
1. "一致性建立信任:"
"源头(质量):" 严格的原材料筛选和生产工艺,保证了产品质量的稳定可靠。这是品牌信誉的基石。“货好自然有人要”,这是最朴素的品牌逻辑。
"过程(标准):" 标准化的生产流程、环境控制、员工培训,确保了产品的一致性,让消费者每次购买都能获得相似的体验。
"终端(体验):" 无论是实体店的陈列、包装,还是电商平台的描述、物流速度,亦或是售后服务,都与产品本身的质量和品牌定位保持一致。这种全程一致的感觉,会让消费者对品牌产生强烈的信任感。
2. "减少沟通成本:"
当品牌价值
相关内容:
当下的每个行业,除了极个别行业头部之外,无一例外都陷入到了价格战的恶性竞争,让无数工厂老板苦不堪言,你不参与吧,订单一下子就没了,你参与吧,工厂基本上赚不到钱,所以,当下绝大多数工厂老板都觉得大环境不是太好。
其实,这是一个对大环境的认知误区,有两个数据,足以说明,咱们的经济还是持续在增长的,一是GDP还在以5%的速度增长,也就是说,每年新增加的GDP已经相当于一个中部的省份了,二是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也在增长,说明市场的需求是增长的,之所以大部分工厂感觉到经济不景气,主要是你所遇到的市场环境是旧产物,要想改变这样被动局面,吕老师觉得,应该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下功夫,方能走出困境,让工厂成为最具竞争力的存在:
第一 重新对产品进行定义。
过去,咱们只是把一个东西生产出来,严格意义上来说,不能叫做产品,真正的产品,是目标客户特定需求的解决方案,这里面有三个要素,你的目标客户是谁?他的特定需求是什么?你能提供什么样的解决方案,比如,你是做袜子子,你的目标客户是谁?如果你非得说,都是我的客户啊,这样的认知,你设计出来的产品肯定与别人没有什么两样,如果你的目标客户非常有针对性,比如,你的目标客户是中老年人,他们的特定需求是什么呢?一年四季,有不同的特定需求,如果你开发一款春夏秋冬分别具有不同功能的袜子,是不是更好卖呢?
再比如,如果你是给大学老师出书的,你的目标客户是大学老师,你帮他们出书,这个根本不叫产品,只是产品的组成部分,大学老师的特定需求是什么?肯定是职称的晋升啊,如果你能为他们的职称晋升提供个性化的解决方案,是不是市场就一大片呢?
所以,有必要对你的产品重新定义。
第二 认认真真的做普及教育。
你的产品设计出来之后,不是在那时等市场来找你,更不是让目标客户自己去发现,而是要做与产品相关常识的普及教育,过去,这个教育的成本非常高,好在是现在有了互联网,有了自媒体,是不是更容易实现了呢?但凡是你教育过的客户,对你的品牌粘性会非常高。
第三 做品牌要素的霸网布局。
一个好产品,还要有好的宣传,尤其当下,圈子越来越小,个性化群体越来越集中,做标品的时代永远的离我们而去了,你做了一个能解决特定需求的产品,需要让你的目标客户都知道,都了解,都充满信任感,如何做到呢?其实思路也很简单,那就是做品牌元素的全网传播,把一些关键的词,关键的问题,关键的担心,关键的关心点,都传播出去,这样造出来的品牌热能,是其他方式都无法比拟的。
第四 从电商破局销量难题。
如果你有做品牌转型的想法,千万不要一上去就从线下突破,虽说线下仍然占据了社会商品销量的大头,但那个成本太高了,而且无法做出影响力,老子道德经说的好,反者道之动,我们偏偏从线上冲销量,以最快速度做到主流电商平台的品类头部,这个成本是最低的,这个影响力一出来,很快,线下的渠道都会找上门来,这样的话,就能快速形成销量爆增的良性循环。
第五 布局线下分销体系。
当上面这些工作有眉目之后,再考虑把产品的通路全面打通,也就是我们平常讲的分销体系,你好好琢磨一下,那些一线大品牌,是不是都走过这个阶段,可口可乐最值钱的是什么?一定不是他的那瓶水,而是庞大的分销体系,有足够多的终端,如果一个地方终端不是太好,人家会马上换一个分销能力更强的分销商,这样,终端才成为真正的可控。
第六 完善交易结构。
按照同样的思路,同时启动三个品牌的运作,形成高中低相互自我竞争的良好态势,一个成熟的品牌才可以传承。
把上面这六步走完,你的工厂才算是彻底升级到品牌动作阶段了。
当然了,这里面的细节太多了,如果你也想工厂升级做品牌,真的可以抽机会好好聊聊这个话题,咱们一起努力,让工厂彻底摆脱做苦力的日子,让国货为国争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