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吸引人的描述!如果真的有这样一家本土快时尚品牌,并且开店速度比优衣库(Uniqlo)、ZARA等国际快时尚巨头还要快,那它很可能具备以下一些特点或采用了某些策略:
1. "极强的供应链和物流能力:" 这是最关键的因素。可能拥有极其高效的供应链管理、本地化采购能力、快速反应的生产体系以及高效的物流配送网络,能够迅速将新设计或热门款式运抵门店并上架。
2. "精简的运营模式:" 可能采用了更轻量级的门店模式(例如,更小的店面、更少的员工、更自动化的流程),或者门店选址策略更聚焦于特定区域或人群,从而简化了开店流程。
3. "高效的数字化系统支持:" 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能够快速捕捉市场趋势和消费者偏好,指导设计和生产,并优化门店布局和库存管理,从而加速整个开店周期。
4. "本土化优势:" 作为本土品牌,可能更了解本地市场环境、消费者习惯和法规政策,能够更顺畅地完成选址、审批、装修等环节。
5. "规模效应(如果已经达到一定规模):" 随着品牌影响力的扩大和门店数量的增加,可能在采购、建店、管理等方面形成了规模效应,提高了效率。
6. "独特的发展策略:" 可能采取了与优衣库、ZARA等不同的扩张策略
相关内容:
本土快时尚品牌MJstyle正加快扩张步伐,其开店速度已超过优衣库、ZARA、H&M等外资快时尚品牌。
近日,MJstyle宣布旗下11家门店即将开业。这些门店分别坐落于山西临汾、江苏、天津、广东、香港等地。在刚刚过去的5月,MJstyle更是一口气开了13家新店。MJstyle母公司上海笕尚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由平海房产投资公司和IDG资本共同投资组建,公司副总裁何斌透露,MJstyle计划今年新开至少150家门店,新开营业面积超30万平方米。
这家成立于2011年的年轻本土快时尚品牌主营欧美、日韩流行服饰。每季可推出3000款以上潮品,每周二上新。在部分门店中,MJstyle开辟了咖啡区、家居区、儿童玩具区以及餐饮店等。

“MJstyle这两年发展很快。一是因为MJstyle的投资方有多年服装行业的经验,对行业敏感。二是MJstyle抓住了一个好的时间点。2005年起,H&M、ZARA等国际快时尚品牌陆续进入中国市场,2013年时,中国消费者对快时尚品牌已经不再陌生。”世邦魏理仕华东区顾问及咨询服务商业部主管范红娟对界面新闻表示。
自2013年在上海日月光中心开设第一家门店以来,MJstyle门店数量已跃升至2016年的200余家。2016年年内,优衣库、ZARA、H&M、MJstyle、UR、热风、C&A、Forever21、GAP等14家快时尚品牌在中国市场共新增250多家门店,其中MJstyle新增101家,占据了近三分之一的份额。
值得注意的是, 在一线城市起家的MJstyle近两年来将开店重点转移到了二三四线城市。据MJstyle官网门店信息显示,MJstyle在北上广深香港的共有30家门店,其余均分布在二三四线城市。

欧晰析企业管理咨询公司(OC&C)联系合伙人王翀对界面新闻表示,“在低线城市开店可以给品牌试错的机会,积累门店、供应链经验,避免激烈竞争。”
实际上,国际快时尚品牌们也早已瞄准了相同的市场。据世邦魏理仕研究部统计,2012年初至2013年6月,优衣库、ZARA、H&M和C&A四大国际快时尚品牌新增门店共计207家,其中二三线城市共新增152家,占比达73.4%。这一趋势至今仍在继续。去年,H&M、优衣库等品牌在三四线城市新增门店数量分别占其在中国新增门店数量的37%、26.4%。
幸运的是,国际快时尚品牌们尚未在三四线城市站稳脚跟。
罗兰贝格管理咨询公司消费品与零售中心高级经理蔡元嘉分析,“在中国市场,越往二三线城市下沉,当地的消费需求、接受度往往未必足够支撑这样的扩张速度,随之而来的结果是扩张所致的成本上升、(进而)影响利润率、单店的坪效。”
“国际品牌在进入中国市场两三年后就开始规划扩张计划,但是它们需要先调查中国市场,再和公司总部商量,所以本土品牌的反应更快,更能把握本土市场的需求。但是国际快时尚品牌能不能把握好低线城市,还是要再观察。”范红娟说。
MJstyle能够在三四线市场与国际快时尚品牌一争上下的优势还在于其价格。何斌也曾明确表示,比起国际快时尚品牌,MJstyle具有一定的价格优势。
在范红娟看来,受益于互联网的普及,低线城市的消费者们对时尚的反应也很迅速。“他们是识货的,所以当物有所值的商品出现时,他们会去购买。”
与此同时,作为独立年轻品牌,专注于低线城市的MJstyle也需要面对树立品牌形象、确定品牌定位的难题。 “高线城市的消费者不一定会因为在低线城市看到了一个品牌而关注该品牌。毕竟低线城市和高线城市的消费者并不特别一样,如果照搬低线城市的模式到高线城市,品牌就需要谨慎点。”王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