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吹捧”和“智商税”这些说法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并且“三大”也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不过,我们可以根据一些常见的讨论和现象,列举出几个在中国市场确实经历过“现象级”推广,并且其某些产品或营销策略被部分消费者批评为“性价比不高”甚至“智商税”的运动品牌。
以下是一些经常被提及,并且符合您描述中“被过度吹捧”特点的品牌(排名不分先后):
1. "耐克 (Nike)"
"被吹捧点:" 品牌形象强大,与顶级运动员和赛事绑定,营销投入巨大(如“Just Do It”精神),设计上的一些创新(如Air技术),以及巨大的中国市场地位。
"“过度吹捧”/“智商税”争议点:"
"高价:" 部分产品定价较高,但实际性能提升是否与价格完全匹配,引发讨论。例如,某些联名款或特定科技产品的溢价。
"营销驱动:" 品牌价值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营销和叙事,而非产品本身的绝对优越性。
"产品线冗余:" 同一类型鞋款推出多种版本(普通版、Lite版、React版、Zoom版等),让消费者选择困难,部分版本差异可能并不明显。
"部分科技的实际效用:" 如Air等缓震技术,其效果是否
相关内容:
普通人攒钱买双千元球鞋,穿俩月就开胶掉底,这事儿搁谁不闹心?
最近网上炸锅的"智商税运动鞋"名单里,萨洛蒙、匡威、阿迪达斯集体翻车,消费者对着溢价严重还质量拉胯的鞋款疯狂吐槽。其实这事儿早有预兆,去年消协抽检运动鞋,近三成存在减震性能虚标、防滑系数不达标问题,大牌照样在问题名单里躺枪。

现在这些牌子搞营销是真舍得砸钱。萨洛蒙去年联名款预售搞饥饿营销,直播间里主播喊着"机能风天花板",结果买家到手发现鞋底硬得能踢正步。更绝的是某测评机构做过暴力测试,把标榜越野性能的萨洛蒙和国产登山鞋放碎石路上摩擦,结果前者鞋底纹路磨平速度比后者快40%。匡威的窄楦鞋说是"美式复古",实测前掌宽度比亚洲人平均脚型窄5-8mm,相当于让38码脚硬塞36码鞋,骨科门诊数据都显示穿尖头鞋导致拇外翻的病例三年涨了17%。

阿迪达斯的质量滑坡最有意思。2018年以前产的贝壳头穿三年都不开胶,现在同款鞋胶水用量偷工减料,贴吧里有人拆解对比,发现黏合面积缩水30%。更骚的操作是搞材质降级,Ultraboost系列中底Boost材料厚度从12mm砍到9mm,回弹数据却标得比老款还高,被科技博主用压力测试仪当场打脸。

看看人家正经做鞋的品牌怎么玩。亚瑟士的GEL缓震胶二十年前就用在登月鞋上,实验室数据表明能吸收90%冲击力。加拿大品牌Norda用航天级Dyneema纤维做鞋面,耐磨指数是普通网布的7倍。鸿星尔克去年搞的"人工肌肉"中底,上个月刚拿下德国红点设计奖,实测弹跳助力效果吊打某些大牌。

买鞋这事真别被logo唬住。有经验的老鞋狗都懂看鞋底认证标识,带ISSAA标的缓震靠谱,有SATRA防滑认证的雨天不摔跤。要我说与其抢联名款,不如蹲专业实验室的评测数据。就拿防滑来说,欧洲标准要求摩擦系数≥0.4,某些潮鞋实测才0.35,雨天穿这个出门跟溜冰没区别。

现在有些品牌确实飘了。某大牌今年春夏新款涨价30%,用的还是三年前的老技术。反观几个国产技术流,把3D足型扫描技术搬进门店,半小时就能定制专属鞋垫。要说务实还得看消费者用脚投票,某国际大牌最近季度财报显示中国市场销量跌了15%,而专业跑鞋品牌的复购率涨到38%。这届年轻人早就不吃情怀那套了,东西不行,广告吹出花也没人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