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欧品牌(或更广泛地说,国际户外品牌)继续在中国市场进行投入,甚至一些新品牌也在进入,这确实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户外的钱“真的”那么好赚,而是复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为什么北欧品牌还在来华?"
1. "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增长空间:"
"人口基数大,年轻化:" 中国拥有庞大的消费群体,尤其是年轻一代(Z世代)对户外生活方式的兴趣日益浓厚。
"经济发展与消费升级:" 中产阶级的壮大带来了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更多人愿意为体验式消费、健康生活方式买单,户外运动和装备是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化与“近郊游”趋势:" 随着城市生活压力增大,人们更倾向于利用周末和假期进行短途的户外活动,如露营、徒步、骑行等,这为户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提供了基础。
"政策支持:" 国家层面鼓励体育产业发展,推动全民健身,也为户外产业创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
2. "品牌战略布局:"
"竞争格局相对分散:" 虽然有李宁、安踏等本土巨头崛起,但在高端和特定细分领域,国际品牌仍具有品牌溢价和独特性优势。北欧品牌通常定位较高,吸引特定消费群体。
"抢占
相关内容:
北欧户外品牌这两年在中国扎堆开店,动不动就标价大几千的冲锋衣羽绒服,年轻人抢着买单。
但问题来了:这些号称“专业高端”的北欧货,到底值不值这个价?

从挪威老人头到丹麦大白熊,十多个北欧牌子借着国内户外热疯狂开店,背后既有滔搏、黑蚁这些大资本撑腰,也有中国代工厂帮忙压缩成本。
可看看始祖鸟被安踏收购后的溢价套路,北欧帮的生意经能念多久真不好说。

这些牌子搞钱的路数都差不多。
先说产品,GORE-TEX防水面料都快成行业标配了,66°North非说自己研发的双层压胶更厉害,但实际防水指数也就比国产品牌高10%。
攀山鼠官网吹爆的环保材料ECOPPT,说白了就是PET塑料瓶回收再加工,和国产奥索卡用的技术根本就是同一个代工厂出来的。

更绝的是,三夫户外代理的四个北欧牌子,天猫店爆款冲锋衣版型相似度超过70%,价格带却集中在3800-5500这个区间,摆明要搞价格联盟。
营销套路更是复制粘贴。
赞助登山队早就不新鲜了,现在流行包养小红书户外博主。

北极狐刚进中国时,每月砸200万找百来个KOC搞“穿北极狐徒步XX山”的话题。
关键是这些博主拍的照片,背景不是在挪威森林就是在冰岛苔原,就没见人在北京香山穿过。

最近大白熊被扒出来,所谓“丹麦设计师手稿”其实是深圳设计团队操刀,再送到哥本哈根总部盖个章。
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操作,和当年韩流潮牌找东大门代工一个套路。
最要命的是这些北欧牌子内部都快打起来了。

滔搏今年一口气签了三个北欧品牌,结果老人头的线下店刚开到万象城,隔壁就开了海丽汉森的专卖店。
两家卖的滑雪裤都带RECCO反射器,价格相差1200块,导购解释半天就说个“挪威工艺更讲究”。
倒是消费者发现了真相:两条裤子水洗标上都印着宁波同一家代工厂。

这场景和当年无印良品、名创优品抢地盘简直一模一样。
国产品牌现在也不傻。

探路者刚出的极地系列,用的中科院研发的航天保温棉,耐寒指数直接对标老人头,价格只要三分之一。
安踏把狼爪收购后,马上把生产线搬回福建,用冬奥会的技术背书打北欧品牌。
更狠的是骆驼,靠着抖音直播把冲锋衣价格打到299,还附赠“穿去珠峰不满意全额退”的保险服务。

这些本土玩家最懂中国消费者要什么:花更少的钱装更大的逼。
北欧帮现在最该担心的不是中国对手,而是自己人捅刀。
就像当年日系家电集体来华最后被格力美的团灭,韩流快时尚被UR、太平鸟反杀,现在户外赛道正在重演历史。
毕竟在直播带货的时代,冰岛修船工手作的故事,哪有东莞工厂24小时发货实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