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掉队”这个词用在这里,形象地描绘了相宜本草品牌近年来可能面临的困境和挑战。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这个比喻:
1. "市场份额被蚕食:" 过去,相宜本草在中国护肤品市场,特别是大众市场,曾是领先者之一,市场份额很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新品牌的崛起(如完美日记、花西子等在年轻市场的成功,以及国际品牌的持续竞争),以及其他老牌国货的复兴(如百雀羚、薇诺娜等),相宜本草的市场份额可能受到了挤压,增长放缓甚至出现下滑,如同被队伍中的其他成员逐渐甩在后面。
2. "创新和品牌吸引力减弱:" 市场竞争激烈,消费者需求不断变化。如果品牌在产品研发、技术更新、营销方式、品牌形象塑造等方面未能跟上潮流,或者缺乏突破性的创新,就容易被消费者和市场遗忘,显得“掉队”。例如,在成分党、功效护肤、国潮文化等趋势下,如果品牌反应不够迅速或深刻,就可能失去吸引力。
3. "增长乏力:" “掉队”也意味着增长速度放缓。当竞争对手快速发展时,如果相宜本草的增长速度明显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或其他主要竞争对手,就会被视为“掉队”,面临更大的经营压力。
4. "消费者认知变化:" 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可能下降,转而支持更具创新性、更
相关内容:
相宜本草再次出现高管变动。6月11日,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相宜本草研发副总裁兼首席科学家吕智离职。相宜本草方面对上述消息未作出任何官方回应,有媒体从吕智本人处确认其已不再担任相宜本草研发副总裁一职,但依然是相宜本草的股东,并保留了首席科学家的职位。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相宜本草管理层变动已经成为常态。据北京商报记者粗略统计,近十年的发展中,相宜本草先后有4位CEO离职,期间还不断出现其他高层的离职。当同时期成长起来的竞争对手都成功登陆资本市场并开启更为长远的战略发展,慢一拍的相宜本草越发焦虑。

频换高管、上市无果
上市动作没有再进一步,相宜本草的高管变动却没有停止。据北京商报记者不完全统计,在近十年的发展中,相宜本草先后有4位CEO离职。其中就包括,今年3月,任职仅7个月时间的CEO张舸离职;2024年6月,相宜本草CEO兼总裁俞巍宣布离职。在此期间,相宜本草还先后经历了副总经理、CS事业部总经理、销售副总裁、首席营销官等多位高管离职。
关于管理层人事变动相关问题,北京商报记者对相宜本草进行采访,但截至发稿未收到回复。
在业界猜测中,相宜本草对于内部管理层的频繁调整,多少反映出其十年上市未果的焦虑。
从相宜本草过往发展及人事调整策略来看,在相宜本草关键决策者身上承担的不只是品牌发展的任务,还有推动公司IPO进程的担子。
如在2020年,相宜本草决定重启IPO计划,随后在6月,相宜本草引入曾历任贝恩公司全球合伙人,上海家化首席市场官CMO、首席数据营销官CDO、兼漳州片仔癀上海家化口腔护理有限公司监事会主席等职位且经验丰富的俞巍担任CEO及总裁一职。当时俞巍的加入,一度被外界解读为相宜本草重新冲刺IPO的重要举措,后续的发展也确实证明了这一点。在俞巍的操盘下,2022年11月,相宜本草与中金公司签署上市辅导协议,拟于A股挂牌上市。
但令人意外的是,在2024年7月,中金公司已对相宜本草完成了7期上市辅导之际,俞巍离职,相宜本草引入金红叶纸集团有限公司前CEO张舸接任。几乎是同一时间,业界传出相宜本草上市计划再次终止的消息。随后在2024年10月,中金公司官网发布消息,经双方友好协商,决定终止中金公司对相宜本草的上市辅导工作。
从相宜本草2012年首次提交IPO申请,到2014年宣布终止,再到2020年重启以及2024年再次终止,相宜本草的IPO计划已经推进了十年,但依然未果。
在盘古智库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江瀚看来,自身经营状况、财务状况以及治理结构等是影响公司上市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相宜本草管理层频繁变动的核心原因还是‘业绩表现’没有达到预期。在目前国货头部企业和品牌阵营趋于稳定并极具竞争力的环境下,相宜本草无论是营收规模,还是市场占有率等都面临着逐渐退出头部阵营地位的困境,这导致其在科研、营销等投入上不具备竞争空间。”美妆资深评论人、美云空间电商创始人白云虎分析认为。
缺乏“价值想象空间”
相宜本草十年上市未果具体原因无从得知,但从官方为数不多的表态来看,或许更多来自相宜本草内部。早在相宜本草2014年终止IPO时,时任相宜本草总裁严明表示:“终止上市系出于公司战略多方面考量,目前商超渠道大环境不理想,公司内部也处在调整期,这两年将以维护市场稳定为重,同时加强公司抗风险能力。”在2024年终止IPO之际,上市辅导公司中金公司表示,相宜本草基于自身战略发展及未来资本运作规划考量,双方同意终止。
与此同时,中金公司在过去7次的辅导工作进展情况报告中3次都提到“报告期内公司(相宜本草)通过经销模式的收入占比超过30%,发行人的客户中经销商较多,且空间范围较为分散以验证经销商收入的真实性工作仍在进行中。”此外,在进展情况报告中,中金公司也三度提到“验证发行人信息系统可靠性及线上销售收入真实性的工作仍在进行中”。
当然这些都是业界猜测,原因究竟为何,或许只有相宜本草自己知道。但可以看到的是,与同期国产美妆品牌相比,相宜本草已经出现“掉队”情况。
相宜本草成立于2000年,同期的国货美妆品牌有珀莱雅、丸美股份、华熙生物等。根据相宜本草2012年上市招股书,其在2009—2011年分别实现营业收入3.77亿元、7.5亿元、13.35亿元,净利润5221.52万元、1.16亿元和1.35亿元。另根据公开数据,2012年相宜本草营收突破20亿元。据华福证券援引欧睿咨询的数据,相宜本草2012年中国护肤品市场以2.1%的市占率排名第九,自然堂、珀莱雅等品牌都排在其后。另外同一时期的珀莱雅营收才为14.3亿元(2013年),贝泰妮籍籍无名,华熙生物的化妆品牌也并没有打出自己的知名度……
然而,在十年间,珀莱雅、丸美股份、华熙生物等同时期出来的品牌均陆续登陆资本市场,并借助资本力量实现了更长远的发展布局。珀莱雅坐上国货美妆一哥的位置;贝泰妮成为敏感肌头部品牌;华熙生物也在功效护肤领域成为叫得上名字的化妆品企业。
反观相宜本草,据华福证券援引欧睿咨询的数据,2021年,相宜本草市占率已从前15名的榜单中消失;2022年重启IPO这一年,相宜本草重归市场份额前20榜单,但排名仅为第18名,2023年又再次消失。而珀莱雅、贝泰妮等都在相宜本草之前。显然,无论是IPO进程,还是品牌发展,相宜本草已然掉队。
在白云虎看来,IPO的核心是投资市场,包括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对企业的“价值判断”,更是对投资回报的预期。对于相宜本草而言,无论是营收规模,还是竞争力等都已经缺乏“价值想象空间”。再加上这几年相宜本草组织波动、战略不确定等因素的影响,其想要成功IPO的独特优势已显不足。
“无论是内部经营管理问题,还是外部竞争环境趋势,相宜本草都已经错过了最佳上市时机,特别是在国内主板的机会,做些适应性的战略调整,转战港股或美股也许还有些机会,但业绩表现仍然是核心要素,回归相宜本草的‘初心’,挖掘‘中国文化和中国成分’等独特竞争力,可能是相宜本草一条可行的发展路径。”白云虎补充道。
北京商报记者 张君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