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巨头纷纷跨界做家居,这一现象近年来确实非常明显,背后有多重驱动因素,而其效果则呈现出复杂多元的局面,整体来看,"机遇与挑战并存,效果仍在市场检验中"。
"驱动因素:"
1. "消费升级与需求融合:" 消费者不再将服装和家居视为完全独立的品类。服装品牌通常代表着一定的品牌形象、设计理念和消费群体,延伸至家居领域可以触达更广泛的消费场景,满足消费者对“整体生活体验”的需求。
2. "寻找新的增长点:" 面对服装行业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利润率下滑以及线上冲击等挑战,家居市场被视为一片潜力巨大的蓝海。家居产品的客单价通常更高,复购率也相对稳定,有助于品牌实现业绩增长。
3. "品牌延伸与价值提升:" 通过布局家居,品牌可以进一步强化其时尚、设计、品质等核心价值,提升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地位,从单纯的“穿着”品牌向“生活方式”品牌转型。
4. "协同效应:" 服装品牌在供应链管理(尤其是面料、工艺)、设计能力、营销渠道(线上线下)、品牌运营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这些可以与家居业务产生协同效应,降低进入门槛和运营成本。
5. "跨界趋势:" 大型集团进行多元化布局已成为一种趋势,通过并购、自建等方式进入家居领域,可以分散
相关内容:
如今,家居市场竞争愈发激烈,不仅有线上线下的家居促销战,不少服饰品牌也纷纷跨界做起了家居。除了ZARA、H&M这些老玩家,Vero Moda、MJStyle、太平鸟等品牌也迅速赶上了这波跨界家居市场的东风。前不久,“一年只逛两次”的海澜之家,也宣布布局家居行业,推出了全新的海澜优选生活馆。
快时尚品牌进军家居行业
在小红书上搜索“家居”,“高颜值”和“幸福感”是出现最频繁的两个词。对于追求仪式感的年轻消费者来说,传统的家居风格很难讨好他们。而天生拥有敏锐潮流嗅觉的快时尚品牌,则从中发现了机会。
较早开始跨界做家居的服装业佼佼者——ZARA,早在2003年就推出了旗下家居品牌ZARA Home,并于2011年进驻中国,截至去年底总共在国内新增35家门店,目前已发展成较为成熟、知名度较高的家居品牌。
而H&M直到2009年才推出了H&M Home,且并未大规模发展独立门店,而更多是以店中店的形式,让人们在逛衣服的同时,顺便看看餐具和床单等家居产品。
此后,国内不少服装品牌,如Vero Moda、MJstyle、太平鸟等开始陆续入场。去年7月,国内快时尚品牌西遇WESTLINK开出旗下首家乐遇Funlink,一个提供家居用品、配饰及美妆护理等多元产品的子品牌。去年年末,江南布衣家族也诞生了一个新成员:JNBY HOME,提倡在自由积极的心境下探索高品质的生活方式。
前不久,“男人的衣柜”海澜之家,也推出了全新的生活方式类家居品牌——海澜优选生活馆。
服装市场不景气助推跨界
为何众多服饰企业选择跨界做家居呢?
业内人士分析,服装市场不景气,在内部产供失调,关店潮不断的形势下,家居消费成了一个充满机会的新蓝海。
以ZARA和H&M为例,根据2013年到2016年财报显示,2016年明显进入了增长疲软期,销售额增幅逐年下降。而海澜之家在2014年上市当年,营收增长达到近50%后逐年下降,到2017年仅为5.2%。
反观刚刚过去的天猫双11,居然之家、红星美凯龙、顾家家居、全友家居等家居品牌相继跻身“亿元俱乐部”,不难看出,家居市场有着巨大的消费潜力。
而随着越来越多品牌进入市场,家居行业竞争也日趋激烈。据了解,2016年以前,ZARA Home的销售额增长十分强劲,然而2016年开始,其销售额增速明显放缓。
业内人士分析,虽然服饰和家居有一定的关联性,但两者毕竟是不同行业。这种跨界对服饰企业的设计、供应链、原材料采购、货品管理等方面都提出新的考验。并且,家居领域玩家众多,既有传统家居制造厂商,也有宜家、MUJI这样的海外巨头。进入这个市场或许不难,但如何将生意长久做下去,则有待市场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