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提供2024年民族品牌和外资品牌确切的、统一的市场份额数据非常困难,原因如下:
1. "数据时效性与发布滞后性:" 市场份额数据通常由专业的市场研究机构(如尼尔森、凯度、艾瑞咨询、易观等)收集和分析。这些机构发布的报告往往有滞后性,最新的完整数据可能要到2024年年中或年底才出现。
2. "“民族品牌”定义模糊:" “民族品牌”本身没有一个统一、严格的官方定义。不同行业、不同产品类别(如汽车、手机、家电、服装等)的“民族品牌”范围可能不同。是指在中国注册的公司?还是仅指本土品牌?或是包含大量中国成分但品牌源自海外(如耐克、阿迪达斯在中国设厂)的品牌?不同的统计口径会导致结果差异巨大。
3. "市场高度细分:" 不同市场(如智能手机、汽车、家电、服装、化妆品等)的竞争格局和市场份额差异很大。无法用一个简单的数字概括所有“民族品牌”和“外资品牌”的整体情况。
4. "动态变化:" 市场份额是动态变化的,受到新品发布、营销策略、价格战、宏观经济、政策影响等多种因素驱动。
"不过,我们可以根据近几年的趋势和一些已发布的数据,给出一个大致的印象和趋势判断:"
"总体趋势:"
"民族
相关内容:
一直以来,由于外资品牌在高端领域牢牢占据主导地位,因此给业界及外界人士产生了一种错误认识,那就是它们的市场份额占比很大,就认为主导了整个中国涂料市场。但事实上,并非如此。作为国内涂料工业专业财经媒体《涂界》,在最新发布中国涂料企业100强排行榜后综合分析给出了一个比较精准的数据:2024年外资品牌在华市场份额仅为24%,而国产品牌市场份额占比高达76%,处于绝对地位。不过,民族品牌在高端市场占比逊色于外资品牌。
01民族品牌仍牢牢占据市场主导地位根据《涂界》发布的“2025年中国涂料企业100强排行榜”显示,立邦、PPG、阿克苏诺贝尔2024年销售收入分别为251.00亿元、112.00亿元、101.27亿元。排在榜单前10位的外资企业还有:佐敦、宣伟、巴斯夫、艾仕得,销售收入分别为83.70亿元、64.00亿元、52.00亿元、40.90亿元。2024年,我国涂料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约为4089.03亿元(含规模以下企业),同比增长1.56%。根据排行榜显示,外资企业上榜数量为18家,累计销售收入为813.251亿元,占全国总销售收入比例为19.89%。其中,立邦作为中国最大涂料企业,其去年的市场份额也仅为6.14%。
根据中涂协披露的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涂料进口总额18.09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30亿元),同比增长12.73%。其中,进口产品的品牌包括都芳、阿尔贝娜、舒尔茨等,以及多个外资涂料巨头有部分原装进口产品;此外,塔萨尼、诺瓦、阿尔贝娜等品牌也有经营进口产品。除去上榜的外资企业外,包括申得欧、四国化研、纳路涂料、江南载福、立帕麦、三和涂料、大金涂料、迪恩特、芬齐涂料、斯塔尔等外资企业均在华建立了生产基地;此外,还包括一些商贸型(外资)企业也从国外进口涂料产品在华销售。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包括宣伟、PPG、立邦等在内的外资企业也从中国市场出口产品到其他国家,有的企业年出口额甚至上亿元。此外,受市场环境的影响,众多外资企业以及进口品牌去年在华销售收入出现了下滑。综合来看,根据涂界数据研究院估算,2024年外资企业(含进口产品,剔除重复计算的进口产品以及外资企业出口产品收入)在华总销售收入约为960亿元,占全国总销售收入比例约为23.48%。尽管立邦、PPG、阿克苏诺贝尔、佐敦、宣伟、巴斯夫、艾仕得、海虹老人等国际涂料巨头在华占据着很高的市场份额,也加大了对中国市场的投入。然而,在整个国内涂料市场中的绝大部分市场份额仍被中国民族品牌占据。在中国的市场上,民族品牌占到了整个国内涂料市场份额的约76%。
不过在外资品牌占据24%的市场份额中,高端份额占比非常高。比如在汽车涂料领域,PPG、巴斯夫、艾仕得、立邦、KCC等外资企业占据着国内约60%以上市场份额(说明:湘江关西虽然是合资企业,但财务报表是并入到湘江涂料集团,因此湘江关西不计入外资企业份额),特别在乘用车车身涂料、高端汽车修补漆市场处于垄断地位。在船舶涂料领域,佐敦、海虹老人、国际油漆、中涂化工、PPG、宣伟等少数外资品牌却占据着90%以上的高端船舶涂料市场。在航空涂料领域,PPG、阿克苏诺贝尔、美凯威奇等外资企业处于垄断地位。此外,在高端工业防护涂料领域,佐敦、海虹老人、PPG、国际油漆、宣伟等外资企业占据着很高的市场份额。同时外资品牌在3C涂料、包装涂料、功能性建筑涂料等领域也占据着较高份额。02民族品牌加速进入外资品牌垄断领地民族品牌虽然占据了约76%的全国市场份额,但绝大部分份额却主要集中在中低端市场。然而,如今的发展趋势正在改变,一大批民族品牌正蓄势待发,纷纷角逐高端市场。“从研发能力、创新能力、市场占有率、消费者认可度、市场效果等方面来看,民族品牌确实有了质的飞跃。”涂界观察员李明月分析认为。在外资品牌垄断的乘用车车身涂料领域,如今也越来越多的出现了民族品牌的身影。比如大桥化工、华辉涂料、帝京涂料、东来技术、华涂化工、松井、金力泰、德威涂料、雅图高新、三棵树、晨光金属、安捷伦等都已进入或正在谋划布局,并且多个民族品牌在乘用车车身涂料市场获得了市场份额。同时,还有大批民族品牌积极布局汽车涂料市场,同时密集投资建设汽车涂料产能项目。作为中国领先的3C涂料企业,松井计划总投资20亿元在湖南省攸县投资兴建汽车涂料建设项目,其中首期计划投资8.95亿元建设年产15万吨汽车涂料及特种树脂项目,项目生产的产品为新能源乘用车涂料,涵盖汽车原厂漆、汽车零件涂料、汽车修补漆,其中包括乘用车车身涂料产品。该项目建成达产后可实现年经营收入47.17亿元。华辉涂料计划投资10.5亿元建设年产9万吨车用涂料及树脂项目,该项目一期建设包含年产4.5万吨汽车原厂漆涂料和2万吨树脂车间及配套的涂料技术研中心、原材料技术研发中心以及行政办公中心。另据悉,该项目分期建设水性涂料及树脂项目,其中一期投资约6亿元,建设年产4.5万吨水性涂料及树脂项目,达产后预计年销售收入18亿元。值得一提的是,华辉涂料前不久获得了中国最大汽车制造商比亚迪的战略投资。
三棵树计划在福建莆田和安徽明光两大生产基地投建汽车涂料生产线,规划汽车涂料产能超过7万吨;东来技术计划总投资近8亿元在中山建设高性能汽车涂料研发生产基地及华南区域总部项目;安捷伦计划总投资5.2亿元新建年产4.5万吨汽车涂料项目,项目产品主要为汽车原厂涂料;晨光金属投资新建年产10万吨溶剂涂料、10万吨水性涂料、5万吨粉末涂料项目,其中年产15.48万吨汽车涂料……大批民族品牌投资的汽车涂料项目不断涌现。同样在被外资品牌高端垄断的船舶涂料领域,双瑞涂料、海隆、鱼童、麦加芯彩、信和、海化院、德威涂料、航天三丰、孚日宣威、三沃航天、珠江涂料、东氩科技、三棵树、中航新材、乐化漆业、金盾、北新建材、集泰股份、维新制漆、奔腾漆业等大批民族品牌也已进入或正在谋划布局,其中多个民族品牌突破了高端船舶市场并持续获得了订单。同时,多家企业跨界进入船舶涂料市场,比如国有企业北部湾港集团旗下南化集团。此外,大批企业纷纷投建船舶涂料产能项目。
另一个被外资品牌高度垄断的航空涂料领域,也涌现了多个国产品牌的身影。据悉,海洋化工研究院、常州涂料院均已打入了中国C919大飞机供应商名单,并已向大飞机供应涂料。此外,华谊精化已在航空涂料市场进行了布局;松井股份已开发出航空涂料产品,并进入适航认证阶段;三棵树、鱼童也在积极布局航空航天涂料市场。此外,在海工涂料领域,民族品牌也开始崭露头角。常州涂料院开发的海上石油设施防护用重防腐涂料产品可应用于海洋石油平台、各类钻井船、浮式液化天然气生产储卸装置、船舶及海上风电等各类海上设施,打破了国际技术垄断;信和开发的功能型海洋长效防污涂料,性能优于海虹/佐敦等国际大牌;麦加芯彩正在加速推进布局海工涂料市场;同时,大批民族品牌纷纷投资建设海工涂料产能项目。民族品牌崛起,靠的是质低价廉,占领中低端市场。即使到今天,由于在树脂、乳液、助剂等关键原材料核心技术以及核心生产、检测等设备上缺乏足够支撑,民族品牌主要集中在中低端市场,高端市场被外资涂料巨头垄断。因此,“大而不强”成为很多人对中国涂料产业的固有印象和认知,甚至成为无数涂料人心中难言之痛。然而,“在积累了一定的资本和技术经验后,民族品牌向上突围的意愿逐步增强,特别是随着行业进入深度调整期,再加上市场环境急剧变化,希望突破高端市场,寻求实现可持续增长。”李明月分析指出,高端化是民族品牌实现品牌升级的必经之路,只有这样才能更好满足用户不断提高的要求,才有底气与国际大牌一较高低。李明月进一步表示,民族品牌高端化不仅是企业科技水平和研发实力的体现,也是企业整体能力和品牌形象的象征,更是中国涂料产业高质量发展和由大变强的重要标志。与那些拥有百年历史的跨国企业相比,中国涂料企业在打造全球知名品牌特别是高端品牌方面,还需要更多企业投入更多时间去积累、去沉淀、去突破。这也是我国涂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巩固和扩大高端涂料市场发展优势必须作出的战略选择。(涂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