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莎百货(M&S)最终决定全面退出中国市场,其原因可以归结为一系列因素的综合作用,其中最常被提及的是所谓的“水土不服”:
"“水土不服”的原因分析:"
1. "品牌定位与市场脱节 (Brand Positioning Mismatch):"
"定位过高:" 玛莎百货在英国属于中高档百货公司,其商品定位和价格水平在中国市场显得偏高。中国的消费市场,尤其是中产阶级,当时更偏好性价比高、选择多样、更新快的购物体验。玛莎的“英国经典”形象未能有效吸引更广泛的中国消费者。
"品牌认知度不足:" 相比于英国的赫斯基百货(Harvey Nichols,玛莎姐妹公司)或中国的本土高端百货(如银泰、万象城等),玛莎作为一个独立的百货品牌进入中国市场时,品牌认知度和影响力相对较弱,未能迅速建立在中国消费者心中独特的地位。
2. "商品结构与本土需求不符 (Product Mix Mismatch):"
"商品单一:" 玛莎以销售英国品牌为主,虽然部分商品有其特色,但整体上未能满足中国消费者日益多元化、本土化以及对新潮商品的需求。中国本土品牌和国际快时尚品牌的崛起,提供了更多元、更符合本土潮流和价格预期的选择。
"缺乏本土化选品:" 玛莎在选品上未能充分结合中国消费者的具体
相关内容:
玛莎百货全面退出中国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中国小康网(
http://www.chinaxiaokang.com/)讯 综合报道 早前,玛莎百货宣布关掉中国内地市场所有10 家实体店,在总结这家公司为何败走中国时,常见的分析就是快时尚的挤压和电商对客流的掠夺。
玛莎百货自2008年进入中国内地市场以来持续亏损,最终决定退出中国市场。
2016年11月,英国老牌零售商玛莎百货宣布,将关闭在中国内地市场全部10家门店,此时距离玛莎百货在北京开出首家门店还不到一年时间。玛莎百货对旗下所有466家国际商铺进行全面评估后宣布了该消息,并在年中财报中指出,玛莎百货在香港市场实现盈利,在中国内地的10家商铺却持续亏损,因此计划关闭位于中国内地的所有10家店铺。
中国内地关闭的10家商铺分别位于上海宝山万达广场、上海金钟广场、苏州观前街、青岛李沧万达广场、上海南京西路、上海莘庄仲盛、武汉汉街、上海五角场万达、上海月星环球港和北京世贸天阶。
在过去,玛莎曾是象征“英国高品质商品”的代表零售商——至少在10 年以前是这样。其商业模式是发展若干规模庞大的供应商,与自己签下长期的独占合约,从而控制成本,提高质量,进而提高利润率。
用当下“消费升级”的眼光来看,2008 年在上海南京西路开业的玛莎算得上是个潮店。从世界各地进口的食物和完全不同于本地面包房的烘焙产品,以及种类繁多分类细致的葡萄酒,足以吸引追求时髦的年轻中产。
不过这个时髦的地方一直缩居在大楼的最高处,2008 年它就开始与快时尚直面竞争,却从来没有改变过自己的中年风格选货标准;它的食品业务普遍受到好评,但货架上的食物总有大批临近保质期;它有132 年的英式传统,不过从来没用它来做过什么。
不过,在任何一个市场耗费长达8 年的时间还声称“了解太少”的公司,问题并不是出在“了解”上,而是根本没有尝试去了解。不思进取,应该就是最好的概括。
对于马莎百货败走申城的原因,业内专家分析说,在中国人的消费观念里,对于品牌的认知比较看重,这也在很大程度上主导了中国人的消费方向,购买商品时更倾向于品牌商品。“而马莎百货进入中国至今,一直照搬其在国外市场的自主品牌商业模式,希望通过自主的百货品牌来覆盖门店内的服装、食品等品牌,但同时对于营销和宣传的缺失,使得中国消费者普遍不接受这一模式。”
上海中国市场研究集团相关人士就公开评价过马莎百货,其表示马莎百货提供了一个反面教材,“他们在租金过高地段开了规模极大的旗舰店;他们的商品价格居于中档;他们的店铺规模完全不对;通常,他们吸引的消费者是60岁的中国妇女或外国侨民。本来他们的目标客户群是较年轻的妇女,然而实际上这个人群中几乎没人会在这里买东西。”
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国际贸易研究部主任赵萍分析说,马莎百货进入中国市场以来就经营不顺,不断关店,这有实体百货店不好经营的原因,更多的则是水土不服。“价格高,知名度不大,时尚度不够,这就导致了竞争力不强。”